如何評價電視劇《清平樂》中,喻恩泰飾演的晏殊?

三國逐鹿


題主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下面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助到您。如果有不同的觀點,也非常歡迎下發評論留言,共同探討。

《清平樂》是由江疏影、王楚然、葉祖新、王凱、喻恩泰、任敏、楊玏、邊程、劉鈞等知名演員主演的古代傳奇劇。

其中,喻恩泰作為晏殊的飾演者,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體驗感十足觀影體驗。眾所周知,晏殊作為一個思維敏銳、泰山崩於前而不色變,談吐間具有大將氣質的一個文人。

因此,作為晏殊的飾演者,毫無疑問喻恩泰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這對個人的演技要求極高。

根據觀眾對喻恩泰的演技進行客觀評價,確實能將這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角色飾演的如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喻恩泰飾演的晏殊,與原角色的匹配度很高 。因此,作為觀眾,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個角色。

最後,祝願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德馨影視


仁宗盛治是一個文化繁盛的朝代,湧現了許多的文人。追《清平樂》的網友調侃從前“熟讀並背誦課文”的那些大佬們組團來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第一位登場的文豪大佬就是陪伴仁宗皇帝一路成長的“太平宰相”晏殊。

對於這個人物,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這三件事。

①自請貶謫

在《清平樂》的前兩集中,喻恩泰飾演的晏殊一角佔了很重的戲份,甚至要比少年仁宗的戲份還要多一點點,從這裡就能夠看得出來晏殊在那個時代的舉足輕重。

仁宗敬重他,信任他,稱他“先生”,而晏殊則自謙說自己不過是皇帝身邊的陪讀,擔不起“先生”二字。但是從點點滴滴中,這個不敢以“先生”自詡的晏殊一直對仁宗言傳身教,是宋仁宗當之無愧的老師。

兩人道別時互拜的那個場景,與《鶴唳華亭》裡太子蕭定權和老師盧世瑜拜別時一樣真摯感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自古尊師重道,天子也不例外。

仁宗少年初繼位時,太后垂簾聽政。如今少年皇帝逐漸長大,大宋江山不能總把持在一後個宮婦人手中,官家想奪權,大娘娘不肯放權,於是出現了官家和太后政權的局面。

晏殊身為一介人臣,為大宋江山考慮,為天下百姓考慮,儘管權柄終要回到官家手中,但太后把持朝政已久,皇帝不過剛剛成年,貿貿然地提出要太后放權恐怕會激起太后心中的憤懣,還會讓百姓看到了皇室子不孝、母不慈的醜聞。

聰明的晏殊則在朝堂大殿上把太后和皇帝爭執的矛盾引到了自己身上,用自己的御前失儀讓皇帝明白一些道理,而他這樣做的代價就是被遭到太后的打壓。早已看透一切的他選擇自請貶謫,既是保全自己的顏面,也是緩和太后和官家的矛盾,不致官家的處境更為難。

仁宗送晏殊出京時,晏殊說自己是因為御前失儀而被貶,而不是因為與太后一派爭執而被貶,其實是在教皇帝如何在朝堂之中把握權勢。

②自認欺君重罪

看過周杰版《少年包青天1》的觀眾,最後“狸貓換太子”的案件一定還歷歷在目。《清平樂》中劉太后,李修容,仁宗皇帝趙禎就是“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的主角。只不過那部電視劇太過誇張,扭曲了事實。

歷史的真相如同《清平樂》中演的那樣,是先帝趙恆把李修容剛生下孩子送到了劉妃身邊養著,還特地囑咐宮人不許洩露孩子的出身,只為防止他駕崩後,兩宮並立,江山不穩。劉後並不是一個殺母奪子,心腸歹毒的女人,相反對於大宋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仁宗是怎麼知道事情真相的呢?是眾人眼中得了陽狂病的八大王透露出來的。雖然不知道,八大王和太后之間有什麼過節,或是和李修容之間有什麼交情,但是事實就是事實,不容置喙。

知道真相的仁宗,雖然滿心愧疚,卻並沒有在剛剛得知真相時就迎回自己的生身母親,彌補這些年欠她的孝順。因為即使他是大宋的官家,也有著諸多的牽絆,所以才有了劇中仁宗奮筆一擲“君臨天下,原來不是開疆擴土,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何不乾脆改成個忍”這樣的自嘲。

這件真相爆出來後被改編成戲本在民間流傳,為了平息謠言,為了維護仁宗和太后的母慈子孝,總需要人來為大宋的官家擋槍,而這一次,堅定不移站出來的,還是晏殊。

八大王氣急敗壞時謾罵以晏殊為首的大臣明知真相,刻意隱瞞,有欺君大罪。實則是晏殊那時也是聽命先帝囑託,維護大宋江山穩固不得已隱藏真相。這次事情真相被揭露,他真的就認了這欺君的首罪和重罪,理由一樣,以一己承擔罪責,保大宋安穩,解仁宗困局。

③一舉四得,化解袞服祭祀的難題

晏殊有才,能隨意做出驚世絕詩;晏殊有能,能夠在朝堂之上為官家爭到退路。

朝堂之上,太后公然提出要穿袞服祭祀先祖之時,晏殊立刻提出異議覺得尤為禮制。後來聽官家說太后不過在彌留之際,讓先帝和祖宗認可自己這些年的付出,於是他提議修改袞服,既圓了太后的心願,又不至於違背禮制,讓官家處於被動軟弱的地位,相反,大宋子民只會覺得官家仁孝至性。

趙禎之所以能夠被後世尊稱為宋仁宗,晏殊絕對功不可沒的那一位。即使是太后堅持穿袞服祭祖這樣先朝從未有過的大事,他也能夠一舉四得的幫皇帝處理的妥妥帖帖。為人臣者,不止是忠心不二,更要有經世之才,能為官家分憂解難。晏殊就做到了!

另外,晏殊隨性灑脫、豪放自如。

他雨中漫步,兩句成詩;亭下撫琴,一番話讓官家醍醐灌耳,恍然大悟;堅持做忠貞之士,舉薦忠貞之臣,不為一己之私讓大宋痛失人才。仁宗有此良師、良臣,實乃他的福氣。喻恩泰一身的文人氣質,恰恰將晏殊的好襯托到了極致。

追劇三天,宏大的場景,精緻的服道化,平穩的構圖,半文言式的臺詞,無不透露著這部劇的精良與細緻。然而卻有部分觀眾吐槽進度太慢,7集,三件事,就把晏殊這個立體多面的人設立住了,你還要吐槽《清平樂》進度慢嗎?恐怕眾口難調,觀眾太挑剔也是真!


丫丫侃神劇


本劇演繹的是北宋仁宗時期,北宋是為祥和、繁榮的一個時段。

這個時段出現了許多文化大咖,以婉約詞聞名於世的晏殊就是這個歷史時期的。所幸,《清平樂》也提到這個人物,並且還請來了學霸型演員喻恩泰來出演。

喻恩泰人品、學識、演技俱佳,演晏殊再合適不過。不過,令人捧腹的是,真實的晏殊其實並非人如其辭那般婉約,而是相當暴力。

暴力型選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這首《浣溪沙》相信許多讀者在中小學的時候讀過,就是晏殊所作。

從這首詞的風格來看屬於婉約秀麗類型,而這首詞的作者晏殊晏殊以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出名。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屬於典型的小清新。

但是他本人和他寫的詞卻是兩種風格。

在昨天上映的電視劇《清平樂》裡晏殊的扮演者是喻恩泰,在電視劇的開頭喻恩泰飾演的晏殊給人一副敦厚文字的儒者形象,結果就因為一件事被貶官了,從穿紫袍帶金帶的京官結果被外放了。

因為啥呢?打人。

許多人看到這不敢相信這樣的人竟然喜歡動手,不會是虛構的吧,但是卻是真事。

《宋史 晏殊傳》是這樣說的:

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坐從幸玉清昭應宮從者持笏後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齒,御史彈奏,罷知宣州。

當時晏殊因為忤逆劉太后的意願,劉太后找了個藉口,說晏殊拿笏板打人被,於是外放貶官。

當時晏殊是什麼級別的官員呢?當時晏殊的職位是樞密副使。

北宋最高軍事機構是樞密院和中書門下,並稱東西二府。

做到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級別不可謂不低,結果因為這事出知宣州,從頂級幹部變成一般地方幹部。

這不可謂不悲催。

當時就因為從者來晚了,就拿笏板打人還是往臉上打,還把人牙打掉了。

這玩意兒看起來單薄,其實特結實,打瓷實了幹掉門牙一點不誇張

這絕對下狠手而且也說明晏殊是個暴脾氣。

要知道,做到高官,多少人都盯著你的位子。多少人巴不得你出岔子好抓你的小辮子,這下倒好,晏殊自己作死,就不能不怪別人彈劾了。

特殊的經歷造就暴脾氣

脾氣再爆也得注意場合分寸,但是晏殊顯然有點隨心所欲,典型的我想咋地就咋地。為啥脾氣這樣呢?除了性格還可能和經歷有關。

我們看看晏殊的經歷;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江西撫州臨川人。他生於淳化二年,天資聰慧,從小被人稱作神童。

因為聰明讀書好,在十四歲的時候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獲得進士出身許多人從青春到白髮比如范進,而晏殊14歲就有這樣成就。許多人那真是羨慕嫉妒恨。因為他有才華連給父母守孝皇帝都不捨。

然後不到20歲就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之後被提升為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可以說官運亨通,最後做官做到什麼地步了呢?

當時宋仁宗剛繼位,晏殊也不過31歲,因為支持劉太后垂簾聽政就被提拔為右諫議大夫(寄祿官只體現工資級別和行政級別)相當於正四品級別,這同樣很快。

晏殊被不斷提拔,之後在寄祿官上升為禮部侍郎,在級別上做到從三品,在職務上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最後又升為遷樞密副使(國防部副部長)。

做到樞密副使的晏殊當時多大歲數呢?天聖五年(1027年)晏殊被貶官的時候,才36歲。說明當樞密副使的時候才多大。

不少人混到四五十歲才混到的級別他三十多歲就混到了。所以在貶官之前晏殊是穿紫袍陪金帶的。

像這樣從小被提拔而且順風順水的自然有些傲氣,因為升遷看上面,時時刻刻要頂著壓力,而他自己不少親人也先後離他而去,他卻沒有刻意表現出來,他的詩詞中也很少看到類似題材作品。這說明,他一直刻意壓抑著自己。

周圍沒有父母妻子和親朋好友和他交心,所以他的手下人,有時可能會成為他的發洩情緒工具。

一生放飛自我 的暴力男

晏殊在物質上,享受到了許多同齡人享受不到的榮耀,但有得必有失,他在精神上卻似乎不怎麼如意。加上他本人性格所以有時候會突然暴走。所以自然也會被一些人妒忌彈劾,就像他把人牙打掉那次。

雖然保留了正三品待遇然後沒幾個月職務從知宣州變知應天府,雖然還是高官,但是從京官做到地方官也不好聽。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次貶官經歷也沒有真正使他吸取教訓,反而是變本加厲。

類似的事還有不少,他做地方官的時候手下的人都害怕。因為他的急性子,生怕他一發火一板子下去門牙沒了。

所以他後來返京,成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仍然不改老毛病。

劉太后穿袞服拜謁太廟違背了禮儀。晏殊看不慣,於是上書反對。

劉太后那是誰,宋仁宗都得老老實聽他的,她會慣你晏殊的毛病?結果不出意外,晏大炮筒又被貶出京師,當了個地方官。

直到劉太后去世後,在宋仁宗的關照下,才又回到京城。

這次好不容易成為真宰相,但又被人攻擊。

這次攻擊藉口是讓士兵給他幹私活。其實這根本算不上什麼罪名,宋朝的廂軍基本上就是地方官員奴役的工作,京師的一些禁軍,有時也被一些大官徵用乾點私活。宋朝奉行以文馭武,這算得了什麼以。

所以說,這種常規操作也被人攻擊,只能說明晏殊的暴脾氣實在得罪人太多。

正因為經常被人攻擊,晏殊在京城始終待不住。他晚年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做官,直到病重才留在京城,為皇帝講授經史。

因為級別高外加是老臣,所以皇帝給他的其禮儀、隨從均與宰相待遇相同。

至和二年(1055),這位火爆了一生的炮筒直男,病卒於開封。

仁宗親往祭奠,追贈為司空兼侍中,諡“元獻”,並親篆其碑曰:“舊學之碑”。

雖然晏殊有才華,也被稱為太平宰相但是因為他個人的原因容易被攻擊。雖然一生高官厚祿但是卻始終沒有完全做到他心中想要的。

這對我們今天的職場中人也是個啟示,無論你再有才,官再大,都要管住自己的心魔,別讓小節毀了大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