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一、 当孩子面对失去

1、爸爸意外去世,小丁却没有哭

爸爸因病突然去世,7岁的男生小丁当天什么表现也没有,情绪平稳。

父亲追悼会后回学校,他妈妈让老师关照一下他的情绪,结果老师说他和同学嘻嘻哈哈,没事一样。

小丁妈妈很纳闷的问我,孩子为什么会没有任何反应?是对父亲情感冷漠吗?

在一次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疗愈工具,帮助小丁看到对于爸爸的死,其实他并没有接受。

无独有偶,胡老师前段时间也跟我提到一个很奇怪的孩子。

2、奇怪的明明

上学期末的,胡老师突然接到电话。说明明的爸爸因病在医院,请孩子马上去见他爸爸最后一面。

胡老师陪明明一起赶到医院,他爸爸已经在太平间。老师陪着明明一起去太平间看父亲。

在太平间,他远远地看着父亲,刚开始是面无表情

过了一会,他对着旁边哭泣的妈妈说:"这是怎么回事,你给他吃了什么?“

一会儿,明明竟然说"老师,我们回学校去吧"。在他的一再坚持下,老师陪他回到学校,上了晚自习。

两个月后,明明表现出情绪很不好,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责怪妈妈没有照顾好爸爸,才让爸爸就这么走了

所以他在家无法面对妈妈,迁怒妈妈。

妈妈除了要应对失去丈夫的痛苦,还要面对儿子对自己的责怪。

当遭遇亲人突然离世, 原本应该悲伤的小丁和明明,却没有哭。

他们表现出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释放"原生情绪"——"悲伤"

而被卡住了的情绪,转变成了"派生情绪"——"愤怒"、"隔离"。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儿童心理学:

一个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亲人的孩子,可能需要1-2年时间才能从哀伤中逐渐恢复。

大多数孩子能够比较正向地从哀伤中走出来,并且变得更加坚强和富有同情心。

但是,如果得不到良好情绪的释放,经常被压抑就很容易长期"卡"在悲伤中,对将来成年后或多或少地带来各种影响。

二、 什么是"原生情绪"

在心理学中,我们把情绪分为两大类,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衍生情绪)。

原生情绪:

主要是指在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最基本的内心反应。

原生情绪是不需要被管理的。

比如你在听到一声巨响之后,本能的反应是恐惧和害怕;

再比如你最心爱的一只宠物去世了,你此时的心情是伤心和难过。

只要没有认知障碍的人,都能感受到原生情绪的,比如恐惧、悲伤、惊讶、害怕、伤心、幸福和爱......

原生情绪是单一的,没有经过想法的参与,是对我们所经历事情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

比如,明明在得知他爸爸突然离世后,他本能的情绪反应应该是伤心。但是,他怪母亲没有发现父亲的病,在内心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产生了愤怒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明明没有释放出的伤心就是"原生情绪",而之后的愤怒就是派生"衍生"情绪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三、孩子不哭,就好了吗?

哭出来的是悲伤,难道哭不出来的就一定是不悲吗?

1、有一种痛,叫来不及悲伤。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当我们遭受到无力承受的打击时,我们的身体会本能的产生应激反应来帮助我们防御重创,短时期内保护我们的内心不致骤然崩塌。

承受丧失之痛是一个过程。所谓的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那是需要熬过彻骨的悲痛的。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2、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表达哀伤

当我们痛失亲人或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时,不同的人,往会不同程度的经历以下五个心理反应过程:

  • 否认与隔离(DENIAL)
  • 愤怒(ANGER)
  • 讨价还价(BARGAINING)
  • 伤心、抑郁 (DEPRESSION)
  • 接受(ACCEPTANCE)

这五个阶段没有必然遵循的顺序。根据受事件的影响程度,因人而异。

悲伤的人们,时常会反复徘徊在几个阶段间,直到最终能够哀悼,平静的接受丧失。

然而,还有许多人是得不到足够的时间,或者是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让自己到达最后的阶段。这些人会卡在比如否认、隔离、愤怒或是自责愧疚的情绪中,苦苦挣扎,抵抗悲痛。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表达哀伤。特别是孩子。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3、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曾奇峰老师说过:

"一个人的情感不出来,不能和自己的情感保持接触的话,那些情感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异的形式出来,变异的形式多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症状。"

至亲意外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一件悲伤之事。很多人会由此陷入情绪低潮,难以自拔,被痛苦压制的状态中,其实对孩子们更是如此。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四、孩子面对亲人离世,常有的表现

一个孩子面对亲人的死亡,往往会陷入困境,通常会出现下列几种表现状态。

第一种 懵懂的恐惧

年龄较小的孩子,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启蒙,可能会很迷惑。

会问关于"什么是死?死去的人还会不会再回来"等他们无法理解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 低龄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局限的:

孩子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

无论他们是否悲伤,他们内心都有深深的恐惧。

第二种,自责与攻击

孩子会攻击他人或自我攻击

孩子会自责或责怪他人,会把亲人去世的原因,归结在自己和他人身上。

他们也许会认为是自己表现不好,学习成绩不好,惹亲人生气失望才会生病甚至死亡的。

案例中的初中生明明,因为他早上还和父亲一起吃了饭,所以他怪母亲没有发现父亲的病,没有及时送父亲到医院,如果母亲及时父亲就不会死。

在内心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产生了愤怒。

无论是自我攻击和攻击他人,都是不愿触碰"原生情绪"——悲伤。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第三种,隔离与否认

孩子会情感隔离,压抑悲伤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丧亲之痛,小丁却嘻嘻哈哈。他可能是情感压抑。

孩子表面上似乎并不悲伤,依旧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追悼会上既没有哭泣也没有什么伤感的表情,在学校里依然跟同学嘻嘻哈哈。大家是不是会觉得孩子实在不像话,难道他对自己的爸爸都没有感情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被批评被打还嘻嘻哈哈。遇到再大的时事,好像没心没肺的样了。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痛苦到了极点,是孩子的内心在抗拒接受这个事实。

他们怕自己接受不了,而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把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心中,用表面的没心没肺去回避不能正视的痛苦。

就是用隔离情绪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第四种,持续悲伤

表现出深深的伤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摆脱内心的伤痛。

如一小学四年级女生,听到妈妈突然车祸离世的消息后,就哭得撕心裂肺。从此孩子一蹶不振,终日以泪洗面。上课无精打采,不能听到妈妈等字眼。

这是孩子在最亲密的人去世后,常有的状况。他们难以摆脱内心的伤痛,通常这种情况还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而悲伤,是最原始,也是最痛苦的原生情绪。不经历悲伤,我们的情绪会被卡住。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第五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

是由于面对亲人故去、财产重创、人生轨迹剧变,内心遭受巨大的冲击,而可能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心境障碍。或出现如心慌、呼吸急促、手抖、冒冷汗、逃离现实、失眠甚至形为无意识等躯体障碍。

去年,我的咨询室走进一位五岁小女孩依依。

姑姑带她来的时候表情木讷、行动缓慢、眼神回避、沟通没有回应。

五岁的依依,半年前一直是一个活蹦乱跳非常开朗的孩子。不幸的是,妈妈在半年前因病去世。

依依当时也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就在大家以为顺利过渡的时候,依依开始变的喜欢一个人发呆、不愿讲话、不喜欢出门、不愿意老人亲近。并且经常表示不愿去上学。

而最严重的是,最近两个月,小依依竟然持续出现尿床、偶有自言自语等行为。通过测评,确定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

最后三种情况,异常的情绪和形为。都是情绪被"卡"住的缘故。

个体防制机制在启动,不愿触碰最痛苦的"原生情绪"——悲伤。

只有悲伤的情绪被释放出来,孩子才能真正的走出来。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五、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失去亲人的悲伤

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呢?释放原生情绪呢?

1、教孩子认识死亡——缺失的死亡教育启蒙课

别因为怕儿童难过,而逃避话题

对于第一种情况,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让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规律,就如季节的改变与生物的死亡一样。只是有些死亡来得有些突然。

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进行过死亡教育,那么你需要帮助他补回这一堂生命教育课程。

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如何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2、理解孩子——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

无论他是隔离、否认、自责、攻击,面对第二类、第三类压抑自己情感的孩子,一定不能呵斥指责。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各种不同表现。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这跟个体差异和成长因素有关。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3、示范表达

孩子情绪情感的表达,通常都是学习大人的。

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重要的人如祖父(母)等人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的情绪。

甚至你的嚎啕大哭,通过你的情绪的表达,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某个人死亡时,哭泣或感到悲伤是你情感的一种表达,而且哭过以后你的心情就要舒畅一些了。

4、给孩子时间

人的哀伤,并不能量度,没有人知道要多少时间去跨过悲痛。

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一样,承受能力也不相同。也不可能越过所有的哀痛。 给孩子们需要的机会,不一定是语言,可以由他们用绘画等方式去表达。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5、释放情绪

对于自责或责难别人的孩子,适当的时候要引导他,让他了解人的去世原因很复杂,逐步释放他的自我攻击。

最好能让他(她)彻底地大哭一场,把情感正常地宣泄出来。

要引导他把悲伤的"原生情绪"释放掉,孩子才能坦然面对以后的生活。

6、容许他们自己需要的仪式

1)、可以准备一些小聚会,给孩子们机会去哀悼。

2)、例如就算妈妈已经不在,仍然去庆祝母亲节。孩子依然有妈妈-只是她不在而已。

3)如制作一本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一看。

4)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

总之,谈谈那些已去世的亲人,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这样好象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教他们保持亲人鲜活的记忆,可以去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回忆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7.寻找专业的心理支持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失去至亲,是人生的重大创伤性事件。

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使用专业的工具,能更快的引导孩子释放情绪,更快的走出失去亲人的悲伤。

亲人去世,孩子却哭不出来——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症状

死亡不是一种分别,而是另一种相聚。

死去的亲人并没有消失,

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爱,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爱相同,方法不同。

欢迎跟着一雁老师,学习正向养育,助力孩子成长。

倾听心灵故事-分享育儿成长

我是@雁小小,一位4岁男孩的妈妈,一雁心理工作室创始人,也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家庭教育传播者。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持续在这个平台上分享:科学育儿和正向教养。如果我的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欢迎您关注和转发,谢谢!

公众号:一雁心理

往期文章:

孩子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如何给3到9岁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启蒙

孩子,我该如何跟你说再见——咨询师妈妈跟四岁儿子的对话

9岁以前的儿童叛逆期,哪五种父母,更容易遇到从小就叛逆的孩子

3岁喂饭到处追,7岁还挑食。实践证明,这四招让孩子自己好好吃饭

不敢上台的孩子,都是因为内向吗?四步训练法,孩子成为演讲达人

妈妈,我找了几百个妈妈才找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