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厲害的太監有很多?

liu12666


王振,再到馮保,最後達到頂峰的魏忠賢,把持朝政,權侵朝野。還有大家耳熟能詳,臭名昭著的機構——東廠,感覺整個明朝有三分之一的舞臺都交給太監了。

下面說說歷史上明朝為什麼太監如此猖狂。首先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他武裝奪權,在起兵伊始,瞭解朝廷情況,多半是通過太監,他對太監許以重利,換得情報。奪權後,因為都是前朝大臣,人心不服,而且他爹朱元璋又不設丞相,朱棣視太監為親信,一人忙不過來,便讓一些太監幫忙,太監從某種意義上已經參政了。為了監視百官,穩固統治,明成祖朱棣恢復了錦衣衛制度,同時設立東廠,讓太監名正言順的干預政事,從這時起,錦衣衛和東廠便開始了開始爭鬥。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但如果只是些沒文化的太監,最多整整人,壞壞事,還不至於破壞朝政,但一個皇帝打破了這一禁忌。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教太監們讀書認字,打破了太監參與朝政的最後一層界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從此,宦官成了明朝政局的支柱之一,成了政壇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監干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的皇帝普遍都懶,而且沒有丞相協同皇帝處理政事,朱元璋朱棣是勞模,一人尚可應付過來,但後代們就不行了,出現內閣,那些都是飽學之士,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皇帝為了牽制內閣,或者為了偷懶,給予了太監極大的權利,權利最大的是兩個——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司禮監秉筆太監,一個代皇帝批閱,一個代皇帝蓋章,太監的地位達到頂峰。

所以,真實歷史上明朝的太監就非常厲害!











家是最小國


明朝是草根皇帝朱元璋創建的。跟歷史上大多王朝的初建者一樣,朱元璋最忌憚的就是自己創建的王朝不能長治久安。為了吸取宋朝迅速衰敗的教訓,朱元璋在國家治理層面做了很多改革。主要目的是加上皇帝個人權威,削弱文官集團權力。

燕王朱棣

朱元璋死後,傳位孫子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建文帝為了鞏固帝位,拉開了大規模削藩的序幕。可以說歷史上每一次削蕃後果幾乎都一樣,都會引發諸侯王不滿,導致叛亂。很不幸的是建文帝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給推翻了。朱棣在做王爺的時候自然反對削蕃,一旦當了皇帝,攻守異形,他繼續實行削蕃以加強他自己的統治。為了能及時發現大臣們的不滿和抱怨,不至於產生叛亂,朱棣,錦衣衛的基礎上,又建立了新的,更加聽自己指揮的特務機構:東廠。東廠的主要領導就是宦官。

明朝“名宦官”多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官集團實在強大到無法制約的地步,甚至皇帝對抗這個集團都不是對手。

歷史上,為了加強皇權,帝王大都採取平衡術:扶植新力量節制傳統貴族勢力。明朝之所以看上了宦官,也是皇帝想通過扶持宦官與文官集團相抗衡,如果扶植對象換成另一夥文官,他們在很多問題上會跟原來文官集團保持一致,比如說:通過儒家的思想約束皇帝。而宦官不同,太監本身沒有其他後臺,依附於皇帝的權威,對付文官集團有著天然的優勢。想幹就幹,敢想敢幹。皇帝用起來順手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明朝會有那麼多厲害太監的原因。

文官集團

當然,這也造成了文官集團曾恨太監的局面,歷史上正統的史書都是由由文人執筆,而文人都是文官集團一分子,對太監都都不算太友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如今看到的歷史書籍也好,影視作品也好,裡面對太監的描述都很反面的原因。


西門吹灰2020


存在即合理,一個人能夠成長,必定有適宜他成長的土壤!同樣,明朝厲害的太監眾多,也是由特定的環境造成的,這個環境的創造者,正是明宣宗朱瞻基,而這一切,只是因為他為了制衡強大的文官集團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導致的!

文官集團的形成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陳寧、中丞等數人, 隨著案件不斷深入,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同時,權力慾望極強的朱元璋還趁勢廢除了丞相制度,極大地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然而,隨著丞相制度的廢除,弊端也隨之體現,由於原先丞相的權力大部分歸集於皇帝一人,皇帝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力不從心。因此,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十七年分別設立了內閣制度和司禮監製度。當然了,此時的內閣的權力還很小,內閣大學士充其量只是參謀顧問的角色,品級也只是五品,而司禮監也只是履行上傳下達的職責,同時,朱元璋還定下了“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鐵律。

隨著朱棣靖難成功,成功登上皇位,內閣權力逐漸得到強化,解縉、三楊等一批內閣大學士開始嶄露頭角,但權力依然受到極大掣肘,難有更大作為。而在靖難之役當中,以馬三保(也就是後來的鄭和)為代表的一批宦官曾經立下過大功,致使朱棣對宦官的信任進一步加深,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內閣權力真正得到大幅提升是在明仁宗朱高熾時期,朱高熾在他短暫的十個月的在位時間裡,在不違背先祖遺訓的情況下,搞出了一個兼職制度,也就是由正二品的尚書或正三品的侍郎等兼任正五品的內閣大學士,這樣,內閣的權力得到極大強化,實現了質的飛躍,逐漸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

引入宦官集團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實際上已經擁有了和丞相幾乎同等的權力,嚴重地威脅到了皇權,雙方的矛盾逐步凸現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瞻基為了保持權力體系平衡,開始著重培養另一股政治力量——宦官,但是,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論智商、論計謀都遠遠無法和飽讀詩書的內閣大臣們抗衡,朱瞻基因此而設立了內學堂,內學堂就是一個專門教宦官文化知識的機構,在這個機構的運作下,宦官的知識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權力體系:內閣負責票擬,提出對某件事的處理意見,請皇帝決策,皇帝形成決策之後,轉交司禮監按照皇帝的旨意進行批紅,最後下發各部落實,至此,一個由皇權、閣權、宦權組成的全新的權力體系就此形成。

全新的權力體系

朱瞻基構建的這個由皇權、閣權、宦權組成的全新的權力體系,一方面極大地減輕了皇帝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也對文官集團形成了有效制衡,但同時,也滋生了產生問題中所說的“厲害的太監”的土壤。因為宦官在接受教育之後,他們的鬥爭策略與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也逐步從溫順的綿羊變成了呲嘴獠牙的猛獸,遇到比較軟弱的(如明憲宗、明光宗等)或不管事的(如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他們憑藉著高超的鬥爭水平和與皇帝的特殊親密關係,往往得以插手並把持朝政,形成宦官專權,這才產生了一大票諸如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之流的有名太監。

結語

綜上所述:明朝之所以有很多厲害的太監,主要是因為明宣宗朱瞻基為有效制衡文官集團而所採取的的一系列重要措施為之提供了成長的政治土壤,正是這片土壤,可以讓他們迅速成長為一股強大的權力集團,從這個角度來說,產生厲害的太監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