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杜甫虛偽,寫“三吏三別“等詩是為了博美名,我該怎麼回她?

孤單的飛11


杜甫寫《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

》、《無家別》、《垂老別》三吏三別組詩,不是寫在發生安史之亂期間,而是在戰亂之後幾年。杜甫本人親歷戰亂之苦,逃難,漂泊。戰亂之後數年,他去洛陽,一路上耳聞目睹依舊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於是以悲天憫人之心,寫下了這三吏三別,成為現實主義的佳作∵。在戰亂初起時,他從長安逃出到鳳翔,唐肅宗表揚他忠心,授他左拾遺職務,但他在任內上疏救貶職的宰相房琯,觸怒了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寫了三吏三別後,不滿朝廷宦官李輔國專權,毫不猶豫辭職,去投靠故舊老友。杜甫寫三吏三別詩,完全出於對受苦難的百姓的同情,決不是為討好皇帝,若要討好,他也不會對受寵的李輔國不滿而辭職。


江上俠chenxiliang


這個說杜甫虛偽的人應該是個容不得批評聲音的人,在她的精神世界裡是不會有四季輪迴,晝夜更替的,因為寒冬和黑夜在她的意識裡是不存在的,起碼是假裝不存在。

杜甫的《三吏》和《三別》寫出了平民百姓的疾苦和無奈,作者不偏不倚是站在公平公正的主場上去寫作的,但詩中的內容明顯暴露了唐王朝的無能與黑暗。



真實的反映民間疾苦歷來不為統治階層所待見,是要冒被清算的風險的,虛偽的人必定會伴有會虛榮心,有虛榮心的人就會有功利心,這種人是不會為了所謂的美名,而去冒掉腦袋的風險,來把社會的事實真相寫入詩中的。

古代的信息傳播極為原始,大多數老百姓還處於不識字狀態,《三吏》、《三別》在民間的傳播範圍極為有限,普通的老百姓既使看到了,也是如看天書,不知所云。

倒是老杜在詩中批評的那些階層的人,倒是大多都能看得懂。

讀詩的這些人對老杜心存不滿的也肯定是佔大多數,老杜收穫的滿是惡名。在這種情況下,老杜又去哪裡博取美名?



如果老杜真是虛偽之人,他的詩作就應該是藍天白雲歲月靜好和歌功頌德的那一套詞調。因為討好統治階層歷來是文人們獲取名利的最佳途徑。

老杜一生居無定所,漂泊無依,連吃飯往往都成為問題,既使在如此困境下,老杜依然沒有為了嗟來之食而用詩作去取悅當權者。

如果說在作品中如實反映社會真實情況的人是刻意博取美名的虛偽小人,那麼枉顧事實而大唱讚歌的人反倒成了真誠之人?

裝睡的人你是喚不醒的,你又左右不了她說什麼,同這樣的人爭辯只是在浪費時間,毫無意義,堵起雙耳由她說去吧。


大河橋下流


這個問題說明一個人的才學深淺了,像杜甫都是有才華橫溢之人,沒才之人當然在背後亂說一套那?就像之前我說過的話!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是一樣的道理啊!說虛偽的人才真的虛偽。這就叫沒事弄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