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文/绿野仙姑

01

这几天心情愤怒又沉重。


关于女孩的不幸新闻频频上热搜。


跨国企业高管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化名)长达三年之久。


鲍毓明冠冕堂皇的禽兽行为不能忍受!这边刚曝出性侵丑闻,那边鲍氏姐弟忙着公布与女孩并非养女关系,欲甩锅“性侵”,说成两情相悦。


可怜花季少女肩上、胳膊上和私密位置伤痕累累,几次自杀未遂,如今重度抑郁、重试焦虑、应激创伤症,三年摧残,一生堪忧!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高管性侵养女案还在热议,北大女生包丽继去年10月服药自杀脑死亡后,于4月11号去世。


包丽的自杀亦令人扼腕!


究其原因,包丽男友的行为人神共愤:

生前打压、控制包丽,发现女友自杀后,牟林翰并未及时抢救,甚至安抚关心包丽的师生“她只是睡着了”,他拖着失去行走能力的包丽送医,住院半年只在前期出现过一次,随后去内蒙古支教继续给自己贴金……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身为母亲,我看到的不止是时时更新的新闻动态,而是气到发抖、不忍再提及的被侵犯、被污辱、被杀害的鲜活生命背后的原因,以及引发的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


永远不要高估人的善良,永远不要低估人的邪恶。


一位心理学家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孩子的心灵出现缺口,就代表了他背后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抨击恶人、需要严惩恶人的同时,身为父母,我看到细思极恐的部分——母亲(父母)的失职。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02 生而不养,父母之祸


高管性侵养女案目前仍是罗生门,女孩、鲍某姐弟、女孩母亲多方各持一词。


养女李星星称被鲍某性侵三年之久,那个禽兽连女孩的生理期、高烧时都不放过。我心底最大的迷团不是恶人为何作恶,而是,究竟什么样的母亲才会把快14岁、身高1米7的亲生女儿送给40多岁的单身男子?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羊入虎口


网上有传,“女孩不好带”,母亲为了冲灾;有说为了钱财改善生活;还有说女孩母亲与鲍某有不正当关系……


不敢妄自揣测女孩母亲当初送养意图,我疑虑的是,性侵发生不是一天两天了,三年多啊,任何一个与孩子十指连心的母亲,第一时间怎么会看不到孩子的伤口,体会到孩子的危险难堪处境?难道孩子是“送”出的人,泼出去的水吗?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但凡护犊的母亲,定会想方设法带着孩子逃出狼窝。动物界,尚且懂得舐犊情深,猫猫狗狗生了崽,对于靠近的旁人,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与攻击性,生怕被人抢了幼崽。


21世纪早已不是卖儿卖女的旧社会,再苦再难,孩子都不应成为父母的绊脚石,甚至是“改善生活”的工具。有手有脚的父母,就算砸锅卖铁,街边讨饭,都有理由抚养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


生而不养,何以为爱?何以为家?


取材于真实生活的剧情片《何以为家》中,12岁的小男孩赞恩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瘦小的身体过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与赞恩一同做工的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时却浑然不觉,哥哥把她带到公共卫生间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简易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叮嘱妹妹不要被父母发现,因为父母知道女儿成为女人后,难逃“物尽其用”噩运——被卖掉。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可是,妹妹还是被强行送给了商贩为妻,以换取财物,小小年纪流产大出血而死。事情到此并没结束,母亲又怀孕了,这次她以萨哈的名字纪念死去的女儿。


愤怒的赞恩向法院提出了痛苦的控诉: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带到人世间?


与其说他在起诉父母,不如说在起诉整个世界: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就不应当生育。把孩子带到人世,任由让他们苟且生存,或愚昧地送人如敝履,难道不是罪孽?


电影《找到你》那句经典台词不无道理:

这年头没钱养什么孩子。


生儿容易养儿难,对于孩子来说,有生、有养、有教是最基本的需求。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03 养儿不教,父母之过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即使无证上岗,父母们还有机会学以致用。最怕养而不教,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懂事的父母。


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如果说高管性侵养女是母亲的失职将女儿推入痛苦深渊之中,那么,包丽服药去世,母亲也有间接错失,她本有机会挽救女儿。


去年8月初,包丽曾问母亲:“妈妈,我有一个同学, 她跟男朋友分手,男朋友说要自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母亲以为是别人的事, 敷衍几句,就没有再聊下去。


包丽母亲万万没想到, 这个故事的女主角,竟然是自己的女儿。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假设当时,这位母亲能够有所察觉坐下来,陪女儿长谈,解开心结,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女儿或许能果断离开以死相逼的渣男牟某,从而继续阳光地活在世上。


无独有偶。


台湾作家林奕含始终未能逃出被老师性侵的阴影,她的故事写进了其代表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房思琪遭到第一次性侵后,与母亲聊天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 冷冰冰地回答:“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第二次,迷茫痛苦的房思琪说学校有学生和老师在一起了,想听听妈妈的意见。妈妈却责怪无辜的受害女学生太骚。


无知、大意的妈妈,白白错失挣扎中的女儿发出的求救信号。


关于教育,尤其是性教育,有些父母永远缺席,却一贯保持权威。他们不懂也不愿学习,面对问题选择逃避,侥幸认为“不好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


殊不知,一句臆判、一次忽视,一句无心中伤,足以堵死孩子渴望沟通联结的路,重重关上那道生门。


这个世界有阳光有善良,看不见的地方亦有险恶,还有豺狼虎豹,我们如何做父母,才算合格?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04 做合格的父母

及时回应,倾听孩子


襁褓中的婴儿哭泣时,妈妈上前抱抱,孩子得到了抚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带爱的光芒与满满的安全感。


相反,总有有一些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任由他们哭闹,美其名曰“锻炼”,长久下来,这样的孩子收获的是“习得性无助”:

他们知道,哭没用,妈妈不会抱;闹也没用,爸爸不会过来陪玩积木。


缺爱的孩子容易自闭,心理更易出问题


培养了三个斯坦福博士的陈美玲的做法是,孩子找妈妈时,她会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活,去倾听,去陪伴,永远不会让他“等一等”


后台有一位单亲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发现上高中的儿子有不良苗头后,顺势开导,并付费请了心理教授开导,孩子才敞开心扉,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他们的保护伞,他们幼小时,幸福与快乐都喜欢与你分享,痛苦与难堪也希望父母能分担与体谅。


智慧的父母,会敞开心门,接纳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心声。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无条件地付出

现在的孩子有多难?


母子之间辅导作业引起的“战争”,孩子弑母;父子之间一次变相体罚,孩子离家出走;老师对学生的一次误会,孩子以死示清白。


我们习惯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多厚望,习惯有条件的付出:养儿是为了老有所依,劝其学习是为了往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孩子没有得到预期的成绩,就一次次失望。


如今社会,孩子的压力与焦虑,丝毫不比大人少。


有了孩子后,我才重新看见自己,享受生活。


与女儿外出时,我们欣赏夏日朝露,冬日暖阳,看雨天的蚂蚁排成长线着急回家,还有池塘里的小蝌蚪欢快畅游。感受到久违的童趣,美好不在远方,而在心底。


最近晚上,给女儿读绘本,安静的环境下,不时与孩子互动,读着读着,我们俩都昏昏欲睡,这倒意外治好了我疫情之下好长一段时间的失眠。


带孩子的过程辛苦并快乐着,但,谁说父母不是最大受益者呢


育儿三年,我深切体会到,为人子女时的任性与叛逆有多伤父母心,方才理解父母不易。


养育孩子是一次长远的修行,于父母而言,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成为孩子榜样

鲍毓明性侵事件曝光后,其父母为自己儿子开脱,说儿子带女孩见过家长

牟林翰口中“最爱的人”为他而死,他却从未给包丽家人道歉,身为银行行长的父亲也没有表过态;

江歌案中的“恶心闺蜜”刘鑫的妈妈,不劝其女儿出面作证,反倒骂为刘鑫而死的江歌命太短!


上梁不正下梁歪。三观不正的父母教出心理畸形的孩子,而做出正确表率的父母,孩子才能有样学样,一生受益。


王大伟教授说,父母的举手投足,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祖国,你的儿子就是爱国的;如果你有修养有风度,你的儿子就是君子;

如果你爱学习肯上进,你的儿子就是读书人;

如果你贤淑大方,举止稳重,你的儿子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这一生,做父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与责任。


孩子,不是欢愉片刻后的“意外产物”,更不是缓和夫妻关系的稳定器。


每个人成为父母前,首先应思考:你是否有能力承担起一个孩子的生养教育,是否有足够的爱与责任迎接孩子的诞生?


很认同武志红的这句话:


在婴幼儿期,爱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所谓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础。


孩子并不是瞬间长大的,也不是自然就懂事的。除了学习知识外,父母需要循循善诱,去回应,去付出,去表率,锻炼孩子的品性与人格,教他们明辨是非,保护自己。


这个世界有光明亦有黑暗,身后有父母奋力托举和坚强依靠的孩子,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走得更远。


育儿之路,任重而道远,你做好准备上路了吗?


共勉!

从性侵14岁养女到20岁包丽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END-

作者介绍:仙姑与冬瓜,育儿不易,抱团努力。三岁80后宝妈,与女儿小冬瓜一起成长、看世界。

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仙姑与冬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