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的同事小麗,最近總是垂頭喪氣,精神不佳,我非常擔心於是詢問麗麗最近的生活狀況,麗麗告訴我,她其他方面一切都好。

但是有一點搞得自己十分苦惱,就是孩子好像跟自己好像不是很親。麗麗感覺孩子對奶奶的感情要比對自己要深的多。

我問麗麗:“孩子平常的時候是不是和奶奶一起睡”麗麗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回答道:“你怎麼知道的,我的工作比較忙於是就讓他奶奶幫忙帶下孩子,孩子也就跟奶奶一起睡了,難道孩子和誰睡能有那麼大影響嗎?”

作家小巫說:“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之前看過李玫瑾老師的一個視頻,她說了一段話,她其中的一些話值得讓我們深思。

她說:“家長不論平常的時候工作有多忙,都要在都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陪孩子一起睡覺,孩子會從陪他睡覺的人身上獲得安全感。

所以也就使得孩子會和陪他睡覺的人更親近”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黑夜,那些陪孩子度過不安的黑夜,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人,孩子也就會表現的和她更加親暱。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一,隔代教育的誤區

如今越來越的年輕父母,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自己則投身於緊張忙碌的工作,隔代代養逐漸轉化為隔代撫養,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隔代教育中很多家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讓爺爺奶奶全權操辦孩子

有的家長認為爺爺奶奶們有照看小孩的經驗,並且小孩小時候就算再親,大了自然會跟自己的父母親暱的,這種想法下。就把孩子送給了爺爺奶奶照顧

我的同學小敏,在孩子剛過了哺乳期的時候就交了了爺爺奶奶照顧,因為她想在孩子小的時候打拼事業,重返職場,自己由於工作的原因也很少去觀看孩子。

於是在花開花落之間孩子已經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紀了,小敏把孩子和老人都接到了自己身邊,平常的時候孩子也會和自己玩耍。

但是小敏發現如果自己出差多少天,孩子都不會過問,但是如果奶奶出門半天,還孩子就會非常焦急,不停的問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誤區二:父母看到孩子與爺爺奶奶親就想把孩子搶回來

媽媽看到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和,對自己的親暱還不如對爺爺奶奶,心理自然很不是滋味,於是就讓拒絕讓孩子對爺爺奶奶再有接觸,用這種方式把孩子的愛搶回來,這種方式真的有用嗎?

教育專家許玉乾認為:“孩子和誰親,也就說明了誰更關注和愛孩子。

有些父母沒有做到關愛孩子,怎麼能要求孩子對自己親呢,家長髮現孩子對爺爺奶奶親而不對自己親,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把關係彌補回來。而不是用搶奪的方式解決問題”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二,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的科學依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和誰睡並不重要,孩子長大後自然會和自己親近,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針對沒有父母照顧的嬰兒進行維持一年的觀察,科學家們觀察一群出生後三個月就由育嬰園的護士照顧的孩子。

這些孩子身體反應比普通的孩子想必比較遲鈍,還有一些心情容易低落,因為護士只是在履行自己照看孩子的職責,並不是與嬰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與之相反的另一群嬰兒,雖然媽媽沒有建議起依戀關係,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員代替了母親的一些職責,如爺爺奶奶給了孩關注,孩子就會和這些人建立起依戀關係。

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得不到父母照顧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逐漸消失,並且這種依戀感的消失是不可逆的。

我們認真思考勒內施皮茨這個結論,會發現這個結論是符合孩子心理發展過程的,和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一致的。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兒童心理學專家指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1,1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媽媽如果能夠和孩子有著足夠的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就能和孩子建立起親子間的依戀關係,但是如果媽媽不能履行這一職責,那麼孩子就會和撫養孩子的人建立起這種依戀關係。

2. 一歲以後孩子會建立起玩伴關係

當孩子在一歲前母親沒有抓住時機建立依戀關係,是很難彌補的,那麼就只能在在孩子一歲後建立子開始建立玩伴關係。就例如文章開頭的麗麗,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重返職場。

後來,根據我的建議,她開始抽時間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感情,帶孩子去遊樂園玩等等,孩子慢慢的不再那麼抗拒自己,和自己親近起來後來,但是孩子入睡前還哭著鬧著要奶奶陪伴,因為只要有奶奶在孩子才能感覺到安全感。也就是說玩伴關係對孩子重要性不如依戀關係。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3歲前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起良好關係的重要階段,如果在孩子三歲前父母不能陪伴孩子,那麼孩子長大後也很難與父母親近,因為他們無法從父母的身上感覺到親近感與安全感。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三,父母要在陪伴的基礎上,對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我們從前文已經看出了父母陪伴孩子對孩子依戀關係的影響,那麼為什麼要說恰到好處的愛呢?其實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在孩子三歲前缺少了對孩子的陪伴,覺得自己有些對不住孩子,所以就有了補償心理,對孩子有些過分的寵愛。

著名主持人狄鶯,在自己三十七的時候生出了自己的兒子,他們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對孩子喜歡和疼愛的不得了。

甚至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還和孩子同床睡覺。並且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放開許多家庭也都嘗試著生二胎,對於家庭新成員父母更是對他集寵愛與一身。

精神分析學家: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1歲前還是親子關係關鍵期

但是這種愛有時候也會像毒藥一樣侵蝕著孩子,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六歲的時候還喂孩子奶。這種對孩子過度的愛,超出了孩子所需求的愛,家長可能不是出於對孩子的需求,而是想要讓自己心安理得。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懂得方式方法,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不能走極端,不陪伴孩子或是對孩子溺愛,這兩種極端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

要盡到做父母的職責,孩子叫爸爸媽媽,家長就要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就算工作再忙也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

龍應臺說:“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再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相信家長改變了自己的觀念,認識到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如果此時的你已經錯過了孩子的依戀期,也不要有補償心理,要運用合理的方式陪伴孩子,相信家長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無私的愛之後,你也將成為孩子最親近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