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來源;文/史海觀復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唐淮源

談起近代歷史,那段腥風血雨、風雨飄零的時日早已化為歷史課本中一段簡單的文字,或是刻在石碑上的一段文字,但如今的我們之所以能夠盡享祥和寧靜的生活,能夠看遍大好河山的風光,都離不開半個世紀前革命英雄的浴血奮戰。

歲月更迭,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時間的旅途中醒來睡去,迷茫地找尋著人生的終點,但是有這樣一些人即便在漫長的光陰中始終迎來送往,可他們的心中矢志不移的堅定著自己的信仰,並且至此一生都在熱烈的追求中度過。

中國人向來以誠實守信為立人之本,李白的《唐詩紀事》中曾寫下過這樣一句話:“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意思就是山川可以倒塌,大海可以乾枯,但誓言卻不可以改變。

在我國山西省的中條山就有這樣一位老人,用自己生命的74年去守護了一個未知結果的諾言。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一.終其一生只求抗戰的滇軍名將

著名維新派思想家譚嗣同曾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在獄中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句。

在近代革命的歷史上有著許許多多像譚嗣同一樣的人,甘願用自己性命鑄造國家的崛起之路,唐淮源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的軍長,在慘遭敵軍圍剿之時壯烈殉國。

而這位慷慨就義的軍長在戰火紛飛之中只落得了馬革裹屍卻無法魂歸故里的結局,但所幸他遇到了一位信守不渝的“守墓人”,在捨身殉難74年後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回家路。

張永新就是這個一諾千金的“守墓人”,事實上他只是山西省中條山的一個普通農民。如果不是那場血流漂杵的戰爭,他的人生也並不會和這位大名鼎鼎的將領聯繫在一起。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1941年3月,抗戰已然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敵軍秘密的從華北、東北、中原等多地調兵,短短數月集結了25萬精兵,撲向了中條山試圖將這道關卡一舉拿下,而此時鎮守中條山的就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的唐淮源。

唐淮源,1886年生人,家境貧寒的他為了出人頭地寒窗苦讀十餘載,只求入仕稱官,1909年一向刻苦努力的唐淮源在鄉試中舉,但可惜的是受時局影響,封建王朝的統治早已搖搖欲墜,不久後光緒帝下旨取消了科舉考試製度。

這給了唐淮源當頭一棒,他的仕途就此斷送,無奈之下,唐淮源隻身前往昆明的雲南講武堂求學,值得一提的是唐淮源在此結交了許多好友,其中就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締造者之一朱總司令。

畢業後的唐淮源棄文從武加入了滇軍部隊,在經歷了護國運動、靖國戰爭後唐淮源一路高升成為了滇軍第十五混成旅少將旅長。怎奈後來,隨著革命動向的變化,唐淮源投靠了孫中山先生所在的廣東革命政府。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直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唐淮源臨危受命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的軍長,帶領著隊伍一路前往山西省加入了抗戰一線。

在唐淮源的指揮下,第三軍將領先後在娘子關保衛戰、山西保衛戰等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但賊心不死的敵軍召集大量兵力對中條山發起猛攻,此時的中條山情勢危急,在戰區司令官的示意下進行了戰術撤退。

然而唐淮源所率的第三軍早已深陷重圍,危難之時唐淮源對左右言之:“中國軍隊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為其開端。”隨後破釜沉舟的唐淮源在殊死拼搏後以身殉國。

戰役結束後,唐淮源的女婿營長楊繼虞趁著夜色同村民張永新將戰死的唐淮源安葬,臨走前的楊繼虞遞給張永新一塊大洋,託付張永新照看岳父的遺體,並說等待戰事結束自己便會帶回岳父遺體。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但深知大局的張永新婉拒了楊繼虞的大洋,在他心裡,像唐淮源這樣的戰士是十分值得尊敬的,自己願意無償的守護軍長的墳墓,然而這一別卻再也沒有等來楊營長的音訊。自此,張永新便成為了唐淮源的“守墓人”。

二.耄耋之年終見英雄後人

此後的大半生,張永新細心看護著唐淮源的墳墓,並不斷地向鄉鎮、市縣打聽,只要是家門口路過的部隊,張永新都將其盤問了個遍,可是長久的等待將這位質樸農民

從青絲熬成了白髮,卻還是沒有等來軍長的家人。

年復一年的尋找張永新已然垂垂老矣,當兒孫談起老人未了的心願時,張永新心中記掛的也都是為唐淮源軍長找到後人,送英雄回家,就這樣子孫們也同樣被張永新所感動,開始與老人一起打聽唐淮源後人的下落。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最終在張永新及其兒孫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

終於聯繫到了唐淮源的孫女唐迦音,當唐迦音收到張永新寄來的信件時,剎那間淚如雨下,唐淮源去世後的多年裡,唐家後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唐淮源的下落。

不久後,唐迦音在丈夫的陪同下來到了中條山,與張永新見面後二人抱頭痛哭,張永新穿上了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裳,來到了唐淮源的墓前,此時的他,終於可以挺直腰桿說上一句:無愧他人,無愧於心了。

1990年唐淮源被安葬在了雲南省玉溪市江川縣的革命英雄陵園,供後人的瞻仰和悼念,這一年的張永新已經是一個92歲的老人了。

他是一個農民,卻為犧牲的軍長守墓74年,92歲時終於盼來英雄後人

正所謂“征戰一生未還鄉,魂歸故里天垂淚”,戰爭中到底有多少英雄被埋葬了無人知曉的地界,而他們的家人又是在怎樣的失望與希望中苦苦尋找,斗轉星移之間,將士枯骨在何方?

細細品味,令人垂淚,但所幸的是有不止一個張永新這樣的人會記得他們的姓名,他們的英勇並將他們的故事代代相傳,而今人能做的就是,用光輝照亮英雄的回家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