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人生的痛苦,就是因為你總在貪求那些不應該貪求的事情,自己看不透人生的規則,還在抱怨著人生的不公。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父母對子女們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兄弟姐妹之間互相敬重,即便是用全部的愛心做到完美的境界,也是理所當然,不能夠存有一絲感激的念頭。如果互相之間還有感激和報恩的想法,那麼就是將至親骨肉的關係當做陌生人來看,真誠的骨肉之情也變成市儈關係了。

家庭的人倫關係是建立在骨肉親情之上的關係,應該用無私的奉獻去對待,如果還想著想要回報,還索取恩惠,那麼這樣的關係就變成了一種交易。

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但是在世俗之間,卻從未這樣看待,很多人處在這種種關係之中,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時,反而還埋怨遇人不淑,人心薄涼,這就是人類最可笑的認知。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認清世界的關係,沒有看透人生的規則。

就好像很多人總在抱怨著這個世界人心冷漠,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人心冷漠是現實世界的常態;很多人的人生狀態沒有達到“完美”時,還抱怨著自己的人生不夠幸運,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不完美就是生活的本質。

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當然”的理解一些事情,你所認為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只是你所認為的,放下自己自以為是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去看清這個世界,用符合世界的規則去生活。

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所以聖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為是,要懂得自我珍愛,而不先要顯耀權勢。應該捨棄後者而採取前者。

這句話本身講述的是一個統治者不要顯耀自己的權勢,以謙下不爭的狀態去處理問題,聖人也不要自以為是,而要有自知之明。

而這個思想剛好符合了道家的無為智慧,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妄為,而是順應客觀規律而行事。

自以為是又常常是世俗之人常犯的錯誤。

所以,一個人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下的功夫越多,他的後半段人生就越是完美。

因為自我完善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而規避問題,從而發現世界真實規則的過程。

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在生活中真正混得好的人,都是能夠洞悉人情世故,順應人心和規則去行事的人,曹操就是一個典型。

在曹操身上發生的幾件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有這樣一個事件,叫《望梅止渴》。

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渴得厲害,曹操就說:“前面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說之後都流出口水,曹操靠這一招才鼓舞了士氣,緩解了士兵的口渴難題。

又有一次,曹操帶兵打仗,途中經過一處麥田,曹操為了安撫民心,就下了一道軍令,命令官兵不準踐踏麥田,如果有違反者,就要斬首。

所有士兵在麥田旁邊行走的時候都非常小心,沒有一個敢踐踏麥苗,老百姓看到了都稱讚曹操的英雄氣概。

可是曹操騎馬經過麥田旁邊的時候,突然飛出來一隻鳥,驚嚇了曹操的馬,他的馬就跑到了田裡,破壞了大片的麥田。

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曹操就說:“我作為軍隊首領,自己違反了自己的命令,應該被斬首。”

說完就拿出劍要自刎,眾人看了當然不同意了,慌忙攔了下來,這個時候郭嘉為曹操開脫,就說:“法不加於尊”。

曹操想了一下就說:“那既然這樣,就免去一死,但是我也要受到懲罰。”

於是揮劍割下了自己的一撮頭髮,因為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頭髮就是大逆不道,而曹操割下頭髮,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割發代首,以身作則。

曹操的這些事情一直被人津津樂道,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曹操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就是安撫人心,而這就是曹操最有智慧的地方。

無論什麼事情,事情的根源在於人,而解決事情必然要解決根本。

道德經:清醒的人生,從順應規則開始

規則是什麼?

規則就是以人為本的策略,當你解決了人的問題之後,還有什麼目的是達不到的呢。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