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湯

作者:深圳 老鵬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湯


不知道我記憶中的瓦罐煨湯和中垾小罐湯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也可能他們本來就是源出一脈。為了提升小罐湯的名氣,同時體現“煨”湯的製作工藝,我自作主張將此種產品稱作“巢湖小罐煨湯”,中垾的朋友見諒。

關於“巢湖小罐煨湯”的糗事,那時我還在上小學,嫂子坐月子時,我媽每天煨一罐子肉湯,揭開罐蓋子的時候,“化噠噠”的一罐子湯水混合物,觀感並不咋地,但是一股動物脂肪的香味還是讓人垂涎欲滴。眼巴巴地等到嫂子在房間裡不聲不響把一罐子“化噠噠”的吃完,一點沒有分享的行動,不禁把欲滴的口水嚥了回去。從此對湯一點不感興趣,直至來到廣東。


談到湯,不得不提到廣東。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廣東出差時,見到飯店門口有個巨大的罈子,取代了本該是石獅子的位置,上面寫著“民間瓦罐煨湯”幾個大字,很是驚奇,廣東人真能喝湯,這一個大罈子的湯要多少人才能喝得掉?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湯


後來到廣東定居後才知道,這種湯不是廣東土著,而是來自臨省江西,可能是南昌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大多叫“南昌瓦罐煨湯”。這麼大的罈子主要是用來展示的,並無實質用途。而真正廣東民間對待湯的問題是低調而隱忍,一如廣東人做事的風格。

在廣東,女人必須要學會的一個技能就是煲湯,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這是廣東人獨特的飲食習慣。是廣府人傳承數千年的食補養生秘方,慢火煲煮的老火靚湯,火候足,時間長,既可以去火,也可以補氣補血各種補,是粵菜和其他菜系的顯著區別。

廣府人的老火靚湯種類繁多,你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都會精彩呈現,阿膠紅棗烏雞湯、山藥茯苓乳鴿湯、玉竹百合鵪鶉湯、黃精枸杞牛尾湯、冬蟲草竹絲雞湯、椰子雞湯、西洋菜豬骨湯、霸王花豬肉湯、西洋菜陳腎湯、涼瓜黃豆湯。

煲湯的食材、藥材在超市有專門的貨架陳列,湯料可以是肉、蛋、海鮮、蔬菜、乾果、糧食、藥材等五花八門;經過老火靚湯煲過的食材,如瘦肉、雞鴨等,廣東人認為營養已經沒有了,是湯渣,只有扔掉。我等經過理工科訓練過的“文化人”非常不理解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但是廣東人卻非常認同這種做法,令人懷疑教科書是盜版的。所以,飲食文化比較任性,不一定遵守科學規律,遵守的是另外的邏輯和代代相傳的經驗。

湯是大補,這大概是中國人的共識,巢湖小罐煨湯這麼認為,可能更加珍貴,我記憶中只有坐月子的女性和生病的牙齒不好老人才有機會吃到。

湯的製作工藝也多,以營養為旗號的大約是兩種,一種是以粵菜為代表的“煲”和“燉”(這兩種方式工藝接近,合而為一),一種是巢湖菜中的“煨”。

“煲”的漢語字面意思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煲湯秘訣“三煲四燉”,就是煲需要三個小時左右,燉則需要四個小時左右,沒有耐心是很難煲出好湯的。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湯


“煲”湯的原料,往往選擇富含蛋白質的動物原料,最好用牛、羊、豬骨和雞、鴨骨等。原料洗淨入鍋後一次加足冷水,大火煮沸,再改小火持續20分鐘,撇沫,加姜和料酒等調料,待水再沸後用中火保持3~4小時,使原料裡的蛋白質更多地溶解, 濃湯呈乳白色,冷卻後能凝固即為OK。可怎樣才能使湯鮮味美呢?除了“三煲”、“四燉”還有“五忌”。

煲湯五忌:

一忌中途添加冷水。因為熱的肉類遇冷水收縮,蛋白質不易溶解,湯便失去了原有的鮮香味。

二忌早放鹽,因為早放鹽能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從而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外觀不美。

三忌過多地放入蔥、姜、料酒等調料,影響湯汁本身的原汁原味。

四忌過早過多地放入醬油,湯味變酸,顏色變暗發黑。

五忌大滾大沸,湯中的水分很容易被蒸發掉,能耗大,且肉不易煮爛,肉中的蛋白質分子激烈運動湯容易渾濁。

以上是“煲”湯的做法,因為粵菜的原因,已經成為主流。進入粵菜飯店,煤氣爐子上一排排煲湯的陶瓷盆,煞是壯觀。

“巢湖小罐煨湯”走的是另外一條節能減排的低能耗低成本烹飪路線,但是殊途同歸,都是靠時間來解決問題,都是解決進補的問題。與奢侈的老廣不同,一是“煨”可以大幅度節約能耗,以時間換成本。二是老廣的湯渣是不吃的,但是“巢湖小罐煨湯”根本就沒有湯渣這一說,湯渣也是湯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養價值更高。

煨,《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火盆中的火,後來名字動用,引申為用火加熱烘乾烤熟等多種意思的一個形聲字。作埋入炭灰至熟方法,延伸為親暱;溫存,再延伸就是婚姻和夫妻關係了。

“巢湖小罐煨湯”是過去巢北女性坐月子的標配,一斤“連精帶肥”的肉,放在黑乎乎的陶製小罐子裡(現在已經不是黑乎乎的了,罐子外面上了彩色的釉,但是從傳熱學的角度來說,黑色的罐體吸熱更好),罐子口先用荷葉蓋住,然後再用一個配套的陶製蓋子蓋住,放到“鍋洞”裡面,燒飯的同時給小罐湯加熱,飯熟了“鍋洞”裡面還有餘燼,在持續高溫下,肉豈有不爛之理。再加上罐子蓋住是密封的,高溫下罐子內部的壓力比外面的大氣壓略高,類似小的壓力鍋。相比高壓鍋壓力又小很多,所以,不會因為太高的壓力造成湯的溫度過高,從而破壞肉的蛋白質結構,造成肉的鮮味損失,這就是祖先的智慧。

非常遺憾,我沒有品嚐過“巢湖小罐煨湯”,只是在小時候見到過操作流程。我嫂子坐月子,我媽媽每天一早上街買肉,然後洗切,小心地裝入罐中,然後找到荷葉封蓋,再小心塞入“鍋洞”中,並一再叮囑燒飯時注意,不能碰到罐子……30天的觀察,流程爛熟於心,但是對於“巢湖小罐煨湯”卻是“只聞其顏,不見其味”,湯味到底如何,請品嚐過此湯的朋友講講。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湯


與老廣的煲湯“三煲、四燉和五忌”類似,“巢湖小罐煨湯”規則是“三不和四煨”,三不,就是不放鹽,不放蔥、姜、料酒、不放醬油,煨四小時。

“巢湖小罐煨湯”不可能中途加水,更不會大滾大沸,所以,只要在開始環節堅持“三不原則”,其他就交給時間了。

“巢湖小罐煨湯”和巢湖人的婚姻觀也非常相似,“三不原則,小火慢煨”,不會轟轟烈烈,但是都是真情實感,在平凡的時間中一起慢慢變老,從而煨出一輩子濃鮮、有營養的婚姻。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