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汤

作者:深圳 老鹏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汤


不知道我记忆中的瓦罐煨汤和中垾小罐汤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可能他们本来就是源出一脉。为了提升小罐汤的名气,同时体现“煨”汤的制作工艺,我自作主张将此种产品称作“巢湖小罐煨汤”,中垾的朋友见谅。

关于“巢湖小罐煨汤”的糗事,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嫂子坐月子时,我妈每天煨一罐子肉汤,揭开罐盖子的时候,“化哒哒”的一罐子汤水混合物,观感并不咋地,但是一股动物脂肪的香味还是让人垂涎欲滴。眼巴巴地等到嫂子在房间里不声不响把一罐子“化哒哒”的吃完,一点没有分享的行动,不禁把欲滴的口水咽了回去。从此对汤一点不感兴趣,直至来到广东。


谈到汤,不得不提到广东。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广东出差时,见到饭店门口有个巨大的坛子,取代了本该是石狮子的位置,上面写着“民间瓦罐煨汤”几个大字,很是惊奇,广东人真能喝汤,这一个大坛子的汤要多少人才能喝得掉?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汤


后来到广东定居后才知道,这种汤不是广东土著,而是来自临省江西,可能是南昌的名气比较大,所以大多叫“南昌瓦罐煨汤”。这么大的坛子主要是用来展示的,并无实质用途。而真正广东民间对待汤的问题是低调而隐忍,一如广东人做事的风格。

在广东,女人必须要学会的一个技能就是煲汤,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这是广东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是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食补养生秘方,慢火煲煮的老火靓汤,火候足,时间长,既可以去火,也可以补气补血各种补,是粤菜和其他菜系的显著区别。

广府人的老火靓汤种类繁多,你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会精彩呈现,阿胶红枣乌鸡汤、山药茯苓乳鸽汤、玉竹百合鹌鹑汤、黄精枸杞牛尾汤、冬虫草竹丝鸡汤、椰子鸡汤、西洋菜猪骨汤、霸王花猪肉汤、西洋菜陈肾汤、凉瓜黄豆汤。

煲汤的食材、药材在超市有专门的货架陈列,汤料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干果、粮食、药材等五花八门;经过老火靓汤煲过的食材,如瘦肉、鸡鸭等,广东人认为营养已经没有了,是汤渣,只有扔掉。我等经过理工科训练过的“文化人”非常不理解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但是广东人却非常认同这种做法,令人怀疑教科书是盗版的。所以,饮食文化比较任性,不一定遵守科学规律,遵守的是另外的逻辑和代代相传的经验。

汤是大补,这大概是中国人的共识,巢湖小罐煨汤这么认为,可能更加珍贵,我记忆中只有坐月子的女性和生病的牙齿不好老人才有机会吃到。

汤的制作工艺也多,以营养为旗号的大约是两种,一种是以粤菜为代表的“煲”和“炖”(这两种方式工艺接近,合而为一),一种是巢湖菜中的“煨”。

“煲”的汉语字面意思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煲汤秘诀“三煲四炖”,就是煲需要三个小时左右,炖则需要四个小时左右,没有耐心是很难煲出好汤的。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汤


“煲”汤的原料,往往选择富含蛋白质的动物原料,最好用牛、羊、猪骨和鸡、鸭骨等。原料洗净入锅后一次加足冷水,大火煮沸,再改小火持续20分钟,撇沫,加姜和料酒等调料,待水再沸后用中火保持3~4小时,使原料里的蛋白质更多地溶解, 浓汤呈乳白色,冷却后能凝固即为OK。可怎样才能使汤鲜味美呢?除了“三煲”、“四炖”还有“五忌”。

煲汤五忌:

一忌中途添加冷水。因为热的肉类遇冷水收缩,蛋白质不易溶解,汤便失去了原有的鲜香味。

二忌早放盐,因为早放盐能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从而使汤色发暗,浓度不够,外观不美。

三忌过多地放入葱、姜、料酒等调料,影响汤汁本身的原汁原味。

四忌过早过多地放入酱油,汤味变酸,颜色变暗发黑。

五忌大滚大沸,汤中的水分很容易被蒸发掉,能耗大,且肉不易煮烂,肉中的蛋白质分子激烈运动汤容易浑浊。

以上是“煲”汤的做法,因为粤菜的原因,已经成为主流。进入粤菜饭店,煤气炉子上一排排煲汤的陶瓷盆,煞是壮观。

“巢湖小罐煨汤”走的是另外一条节能减排的低能耗低成本烹饪路线,但是殊途同归,都是靠时间来解决问题,都是解决进补的问题。与奢侈的老广不同,一是“煨”可以大幅度节约能耗,以时间换成本。二是老广的汤渣是不吃的,但是“巢湖小罐煨汤”根本就没有汤渣这一说,汤渣也是汤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价值更高。

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火盆中的火,后来名字动用,引申为用火加热烘干烤熟等多种意思的一个形声字。作埋入炭灰至熟方法,延伸为亲昵;温存,再延伸就是婚姻和夫妻关系了。

“巢湖小罐煨汤”是过去巢北女性坐月子的标配,一斤“连精带肥”的肉,放在黑乎乎的陶制小罐子里(现在已经不是黑乎乎的了,罐子外面上了彩色的釉,但是从传热学的角度来说,黑色的罐体吸热更好),罐子口先用荷叶盖住,然后再用一个配套的陶制盖子盖住,放到“锅洞”里面,烧饭的同时给小罐汤加热,饭熟了“锅洞”里面还有余烬,在持续高温下,肉岂有不烂之理。再加上罐子盖住是密封的,高温下罐子内部的压力比外面的大气压略高,类似小的压力锅。相比高压锅压力又小很多,所以,不会因为太高的压力造成汤的温度过高,从而破坏肉的蛋白质结构,造成肉的鲜味损失,这就是祖先的智慧。

非常遗憾,我没有品尝过“巢湖小罐煨汤”,只是在小时候见到过操作流程。我嫂子坐月子,我妈妈每天一早上街买肉,然后洗切,小心地装入罐中,然后找到荷叶封盖,再小心塞入“锅洞”中,并一再叮嘱烧饭时注意,不能碰到罐子……30天的观察,流程烂熟于心,但是对于“巢湖小罐煨汤”却是“只闻其颜,不见其味”,汤味到底如何,请品尝过此汤的朋友讲讲。

舌尖上的巢湖:那一罐子小罐煨汤


与老广的煲汤“三煲、四炖和五忌”类似,“巢湖小罐煨汤”规则是“三不和四煨”,三不,就是不放盐,不放葱、姜、料酒、不放酱油,煨四小时。

“巢湖小罐煨汤”不可能中途加水,更不会大滚大沸,所以,只要在开始环节坚持“三不原则”,其他就交给时间了。

“巢湖小罐煨汤”和巢湖人的婚姻观也非常相似,“三不原则,小火慢煨”,不会轰轰烈烈,但是都是真情实感,在平凡的时间中一起慢慢变老,从而煨出一辈子浓鲜、有营养的婚姻。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