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有人說“先有葛峪堡,後有宣化城。”史料記載:“葛峪堡為宣府鎮的中路。”這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中秋時節,我專程探訪了葛峪堡,瞭解它的前世今生。

驅車出宣化北門,過東望山村東拐,再過常峪口村路口,行走8公路左右即到葛峪堡。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村西南入口處,只見“美麗葛峪堡”幾個紅色大字鐫刻在一塊長方形巨石上,在樹蔭草叢的掩映下,更顯得熠熠生輝。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葛峪堡美麗嗎?堡子裡新建一閣樓,以閣樓為中心,分閣樓東、西、南、北四條水泥鋪就的大街,街道寬闊整潔,一棵棵傘形小樹挺立街道兩旁,一條條拱形塑鋼橫跨街道上方,一盞盞小紅燈籠吊掛在塑鋼上,休閒亭、小廣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感覺十分舒適漂亮,美麗鄉村名副其實。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行走間,遇到一位穿著黃馬褂騎著電動三輪車的老哥,車筐裡放著掃帚、小鏟子啥的。攀談中老哥說,村裡有4個清潔工,每人每月795元工資,不停地在村裡轉悠,不能有一星半點垃圾。看來,村裡街面異常乾淨,與他們不負微薄收入的負責辛勞有直接關係,普通勞動者值得尊重。

堡子裡大部分已經改造好的住房統一用小型灰瓦施頂,牆壁刷得煞白,顯出幾分莊重,估計是政府行為。一切看來都是那樣美好,只是村裡人煙稀少,缺少了生活氣息。這也難怪,一位老者說,葛峪堡有400多戶2000多口人,有不少人家搬到城裡居住,戶口還留在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一年回來待不了幾天,就剩些老人和兒童,實際上常住人口也就200多人了。

村西頭,一位75歲的大爺和老伴兒正在剝豆角豆。大爺姓田,小學畢業文化雖然不高,但在同齡人中也算識文斷字的了。田大爺對葛峪堡的歷史比較瞭解,說起來不免喜形於色。我蹲下來邊幫著剝豆角豆,邊與田大爺探討起來。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田大爺不無自豪地說,葛峪堡是唐代開始建的,安史之亂以前,安祿山曾在此建雄武軍城。“先有葛峪堡,後有宣化城。”我說,是有"先有葛峪營口,後有宣化城"的說法,但這種說法並不確切,秦朝正式設宣化為上谷郡,設郡必有城,秦先唐後,宣化城的成形應該更早。安祿山築武軍城(葛峪堡),也築過武州城(宣化城),如果說先築武軍城,後築武州城,這倒是有可能的。田大爺咧咧嘴笑著說:“那我就不知道了。”

田大爺接著說,明朝建立以後,燕王朱棣奉命掃除北方隱患,在這裡重建城池,取名“葛峪堡”。城周長4裡,高3丈6尺,開西、南二門,並建有甕城。當時,從山上向下看,葛峪堡紅光閃閃一片,酷似一塊紅銅,所以有"銅葛峪,石羊房,生鐵灌了小白陽"的佳話。城外有點將臺和校場,城內有巡按察院、參將府等衙門,廟宇禪寺林立,一時盛況空前。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尤其是遭受文革的破壞,衙門寺廟早不見影兒了,連下馬石和旗杆石也深埋地下,至今沒有挖出來。城內城外,僅剩下古戲臺和點將臺。“唉”田大爺說到此,長長地嘆了口氣。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戲樓)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點將臺)


經進一步瞭解得知,田大爺說得點將臺在城東,以前是磚包,可拾級而上,是將軍點將閱兵的地方,如今僅剩下4米多高的土臺,屹立於荒野;古戲臺也建於明代,是赴廟會時唱戲的場所,精巧別緻,主體結構無損,前簷上部分坍塌,後予以修復,完好如初。從後面望去,活象《西遊記》裡被二郎神追逼時,孫悟空變得那座廟。戲臺上部有殘存的壁畫,線條生動流暢,人物栩栩如生。田大爺介紹說,點將臺往北不遠處是張文遠烈士之墓。張文遠是陝西人,40年代初由延安到此創建了宣化縣農村第一個黨支部,因特務告密,不幸受傷被俘,壯烈犧牲。後被群眾掩埋於此,背靠長城,上面栽著松樹,逢年過節村民自發地去祭奠。

田大爺又說,聽說葛峪堡是宣府鎮中路,還是宣府鎮中路參將的駐地。這是咋回事?我說,這我倒是知道一點,有中路必有別的什麼路。明宣府鎮管轄範圍之大令人難以想象,朝廷對於宣府鎮抵禦北患的作用極為重視,嘉靖年間對宣府鎮外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當時有宣府鎮西路、北路、中路和東路之分。西路為張家口、洗馬林、西洋河、柴溝堡、新河口等諸要衝;北路主要是龍門許家衝(赤城樺皮嶺與獨石口一帶);中路為葛峪堡、青邊口、羊房堡、趙川、龐家堡;東路為延慶、昌平、門頭溝一帶的永寧、四海冶、鎮南墩、火焰山、新嫩等咽喉要道。修築與加固內外長城1202裡、敵臺1027座,幾乎相隔一里一座敵臺,均由重兵把守,確保京師安全。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城牆遺址)


“哦……看來葛峪堡歷來都屬於宣化。”田大爺聽後若有所思。這時,一位老者也湊上來說:“那又怎麼樣?葛峪堡離張家口這麼遠,東邊離趙川不大一截兒啦,現在卻歸了張家口橋東區了,手真夠長的!”哈哈哈…… 一句

話把我們都逗樂了。這事不便說什麼,我們只能哈哈了。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東南山坡烽火臺)


顧名思義,“峪”就是山谷或山谷的入口處。葛峪堡北側是雄偉的葛嶺。我爬上堡子東南山坡上觀望,只見葛嶺與其以西的常峪口、青邊口的高山緊密相連,外長城和烽火臺清晰可見;榆林平川由西向東延伸,到達葛峪堡時與葛嶺向東南伸出的一條腿相遇,形成一個隘口,此地故名“葛峪堡”。據說明軍在此曾多次阻擋北方遊牧民族軍隊東進,其戰略位置可見一斑。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甕城遺址)


是“先有葛峪堡 後有宣化城”麼?

再俯瞰葛峪堡全貌,全城為四方形,四周築有城牆,城牆的青磚如今已不復存在,僅剩下赤裸裸的土牆且殘缺不全。不禁使人感嘆:歷史長河不停翻滾,歲月滄桑殘酷無情! 葛峪堡輝煌過,如今為新時代所替代,將來什麼樣,誰又能說得清呢?世間萬物莫不如是。

作者:李愛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