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確診突破百萬,更可怕的是: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預言”了

全球確診突破百萬,更可怕的是: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預言”了

截止北京時間4月6日,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已經突破120萬例。比全球疫情蔓延更可怕的是,“突發瘟疫、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今天所發生的一切,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神預言”了!

“20NN年3月。一種來歷不明的病原體強烈襲擊燕市,初步命名為花冠病毒。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血痰、腹瀉,全身各系統崩潰。罹患人數達數千,死亡病例累計已數百。”

“醫院裡報病危的重症感染者俯拾皆是,死亡勢不可當。給普通民眾心理造成極大衝擊,恐慌悲觀情緒蔓延。”

“街上空無一人,商鋪大門緊閉,食坊沒有一點熱乎氣,既沒有食客,也沒有廚師。只有盛開的花朵和甜美的香氣依然開放與遊蕩,生機盎然地裝點著冷寂的城市。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所有人都選擇龜縮在家裡,此刻封閉自己是最大的安全。”

······

恐怕,連畢淑敏自己也沒有料想到,在她創作出這本《花冠病毒》八年後,小說裡的情節會在現實裡上演,甚至更為觸目驚心。如作者畢淑敏所說;“我相信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必將多次交鋒……我們能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神預言的背後:我希望永遠是預見,而不是重現!

接受採訪時,電話那頭的畢淑敏雖鎮定而談,仍掩不住憂慮,“我覺得距我寫這本書的背景,已經過去了17年,但……她說的背景,是2003年的非典。期間,畢淑敏因為當過醫生當過兵,被中國作協選中參加特別採訪組,開赴非典第一線。

她忍痛離開患癌症的母親,晝夜走訪抗擊非典的一線醫生護士,包括外交部、國家氣象局以及從非典中恢復過來的病人,結合自己的經歷,醞釀沉澱了8年,於2012年寫出《花冠病毒》。寫這部小說,就是害怕瘟疫再次來襲。

畢淑敏說,“這兩天有朋友不斷問我為何在8年前就有此預見?事實上,我希望它永遠只是預見,而非重現。”她堅信這次瘟疫一定會過去,我們一定能勝利。不過,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補牢。因為我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重了。”

中國首部心理能量小說:和藥物同等重要的是心藥

《花冠病毒》被定位為中國首部心理能量小說。畢淑敏在自序中寫道:在身體和心靈遭遇突變,就像本書中出現的那種極端困厄情況,最終能依靠的必是你的心理能量。

全球確診突破百萬,更可怕的是: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預言”了

結合自己在非典採風期間的經歷,畢淑敏對記者說,“醫生護士會告訴我,哪床的病人死亡可能性會比較高。”她起初以為這樣的判斷是基於醫學角度,比如誰病得更重、年齡更大或者有基礎病的。但醫護人員對她說,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外,更重要的還在於病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有些人剛入院時病情並不很重,但發展趨勢卻越來越糟糕,醫護人員說,他們總結出這類病人的特點是普遍比較悲觀,平常人際關係薄弱,危難時刻沒有知心親朋好友的安慰與掛牽,心情黯淡。”

畢淑敏表示,這在心理學上講,是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統”。這樣的人多半覺得自己無足輕重,無人關切,自卑而無存在的價值感,常有更多的負面自我暗示。他們的免疫系統無法高效能地運轉,很多人最終導致不治,令人扼腕嘆息。一場疫情,侵害的不僅是人的身體,更有心靈上的傷痛。而《花冠病毒》的創作也不只單單是一個關於病毒的故事,它更多的是探索當代社會人們在災難面前心靈危機的應對之策。表現人性在面臨危難時刻而迸發出的悲憫和無奈,在絕境中展示出的強大和堅韌。藉由小說這種震撼心靈的訴說,從而引起人們的警醒,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

正如有人說,面對災難“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災難中思索人性與文明,每一次災難都是一場噩夢,關鍵是夢醒時分的沉澱與洞察。“在沒有特效藥的當前,一定要保持堅定信心和良好情緒,多進行正面積極的思維,讓自己的心理能量溫暖飽滿,它是和藥物治療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要有永不放棄的信念。”

用死亡開出幸福藥方的內科醫生最難戰勝的不是遭遇,而是我們的心智

這樣一個以作品深入人心的作家畢淑敏,其實最開始是一名內科主治醫生。死亡與幸福這兩大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作品之中,這與她年輕時的經歷有關。1969年,不到17歲的畢淑敏與四名夥伴翻越六千米的界山達坂,進入西藏阿里成為一名醫療兵,她描述“那裡的荒涼之感就好像是月球或者火星的表面”。在1971年的一次野營拉練中,寒風刺骨,畢淑敏揹著六十多斤的行李包,在零下四十度的條件下跟隨著隊伍翻越無人區。

早晨三點吹響的起床號讓人心驚,面對120華里的無人區,畢淑敏記住了教官的那句“不得停留”。風雪中跋涉十二個小時,畢淑敏感到自己的揹包帶已經嵌入血肉中,喉嚨發鹹發苦,幾乎要吐出血來。一瞬間沮喪和悲傷湧上心頭,她覺得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什麼要受這樣的苦,自殺的念頭油然而生。終於她在前進的途中找到了一個適合自殺的地方,頭頂是懸崖峭壁,身下是萬丈深淵,如此可以一勞永逸,再也不用吃這份苦了。

可是萬念俱灰之際她看到了戰友離自己很近的戰友,擔心把戰友拖下懸崖,於是暫時放棄自殺。再接著走下去路途開始變得十分平坦,再也找不到合適的自殺地點。畢淑敏就這樣跟隨隊伍最終翻閱無人區,抵達終點。多年後她回憶時講到:“年輕是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會留下很多遺憾,最大的遺憾卻是斷然結束自己的生命。原來最不可戰勝的不是遭遇,而是我們內心不夠堅強。”與死亡近距離交鋒過,會讓一個人變得不一樣。那些顧慮、憂懼,別人眼裡“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樊籠,統統不再重要。

見證死亡,卻心向美好

春天已經來了,病毒遠去的日子還會遠嗎?畢淑敏說,病毒遠遠比人類更為古老。如果一定非要說誰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們更有資格。病毒肆虐,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為何從原來的狀態奔逸而出,瘋狂地侵襲損害人類?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出於對生命的好奇和讓生命不留遺憾,她畢淑敏跨越地球155個緯度,開始環遊世界。從北極到非洲、從非洲到南極,在這個過程中她遇見了最真摯的友情,明確自己內心的方向,也真正實現讓生命不留遺憾。花甲之年,畢淑敏懷著好奇與嚮往穿越赤道和撒哈拉大沙漠,抵達好望角,遊歷了大半個非洲。65歲時她登上北極點,致敬大自然。

見證死亡,卻心向美好。如畢淑敏說,“災難之下考驗了每個人的內心,病毒並不可怕,終會有戰勝它的一天,可怕的是人們的內心在災難面前也感染了這種“花冠病毒,當我們面對災難,在身體和心靈遭遇突變,最終能依靠的必是我們的心靈能量。”

春天已經來了,病毒遠去的日子還會遠嗎?沼澤處,願你的心智成為縴夫。精神明朗堅定,情緒安穩平和,助家國度過危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