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1936年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启。在日寇犯境愈发严重以及国内民众群情激愤的大背景下,国民当局被迫接受现实,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及“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其中,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来,这一命令是在1937年10月12日由国府军事委员会签发。

新四军的组建过程颇多波折,国民党顽固派不得已答应联手抗日,但内心是极不情愿的。如果授予番号,就等于承认红军的合法性,物资粮饷的划拨倒在其次,共产党军队能够名正言顺的存在,才是他们的心头大患。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因此在新四军的规模编制、军长任命、及番号名称上,国民当局都设置了诸多障碍。

最后定名为新四军,是因为当年北伐军中有个第四军,号称铁军,叶挺曾在该军任独立团团长,这个番号是双方都能接受的。

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成立于汉口,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次年2月,江南各游击队于安徽歙县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于黄安、确山等地整编,全军下辖四个支队,总兵力约1万人。之后,新四军奔赴华中敌后抗日战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回溯到晚清,在面对义和团和英法等外敌的双重危机下,清政府曾执行“攘外先安内”的国策,结果几致亡国。四十年后,又上演了极其相似的一幕。

国民党顽固派始终将“剿共”奉为金科玉律,即使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急的关头,仍然是“初衷不改”。

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收到以军事委员会名义签发的命令:限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在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其用意昭然若揭,黄河以北皆为日军重兵布防地区,在未经过充分准备、周密部署的前提下,贸然前往九死一生。这显然是一招“借刀杀人”的毒计,妄图利用日军消灭这两支部队。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对此我方据理力争,但为顾全大局,维护国共合作,同意皖南新四军前往长江以北。(黄河在长江北面,之间地区以淮河为界,分别为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

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千余人北上,行至皖南泾县时,突遭埋伏与此的国军八万余人攻击,在经历七天七夜血战后,新四军除2000余人突围、少数被俘外,大部牺牲。烈士们的鲜血没有流在抗敌战场上,却倒在了自己同胞的枪口下。

皖南事变后举世震惊,国民党顽固派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倒行逆施,让每位有良心的中国人无比痛恨。新华日报刊载: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然而屠刀并不能使将士们屈服,陈毅被任命为代理军长,新四军开始了涅槃后的发展壮大。

事变后不久,新四军重新整编:苏北部队为第一师;皖东部队为第二师;襄(阳)西根据地部队为第三师;苏南为第四师;彭雪枫部为第五师。

队伍的发展超出预期,最后全军共编为7个师,总兵力达到9.6万。而在皖南事变发生前,新四军的兵力不过2.5万。

截止抗战结束,新四军兵力发展到30余万。这是国民党顽固派始料未及的,不择手段企图消灭,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脚。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1945年10月,华中军区成立,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4个军分区。同年11月,华中野战军成立,建制属华中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辖6个纵队共4万余兵力。

几乎是在华中军区成立同时,八路军山东军区奉命调派人员布局东北,共有6万正规军和20个基干团约3万人前往。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使山东解放区出现空档。

1946年初,陈毅率军部及新四军部分队伍补充山东,同时组建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总兵力约7万余。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1947年,原华中、山东军区撤销,原华中、山东野战军撤销,统一重组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后粟裕曾代理司令员,华野下辖9个纵队共36万余兵力。

后7纵改11纵兼苏中军区,10纵整编为12纵兼苏北军区。因此不含以上两个纵队,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变更为27万余。

然而华野的壮大并未就此止步,在粉碎国军对山东重点进攻以及淮海大战之后,华野发展为14个纵队,总兵力突破80万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为华野的历程

从新四军建军之初万余人,成长为华野数十万之众,这也是解放军全军发展壮大的缩影。在经历无数坎坷与血火考验后,人民军队最终锻造为一支无往不胜之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