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超级简单的方法why-what-how三步走之第一步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各位在家陪伴孩子的父母好,因为疫情的缘故,现在孩子们都在家,没法上学。那么,很多妈妈向我咨询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困难的时刻。

比如,有位妈妈向我咨询说:“我的儿子今年8岁,二年级,现在每天和我待在家里。我现在对他感到很失望,干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制力。这几天天天睡懒觉,也不好好写作业。要是我发火,他就会哼哼唧唧的哭,我都要烦死了。我根本没法做自己的事情。现在想想他还要在家待一段日子,我该怎么办呢?每天就这么在失望和发火中度过?我一方面担心他失去理想,没有自控力,一方面又担心我的强硬和控制会伤害他的自信心,而且,每次发火完,看到他哭,我又自责内疚的很。我该怎么办呢?希望您帮帮我。”

这里我想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位妈妈的焦虑和无助感,焦虑是一方面她很想尽到自己母亲的责任去爱和关心孩子,一方面她又要想办法做好自己的职业。无助是她面对和孩子的冲突,她有些不知所措了,只能原地打转,一次次重复无效的解决方案。

从我的角度看,她需要一些育儿方面的心理指导。俗话说,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成为父母也是要不断学习的。

给大家介绍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的一种方法,就是“why—what—how”,why就是遇到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比如,上面的妈妈提到自己的孩子失去了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我们首先要问下自己:“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父母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时,会自动化的开始说教和命令:比如上面的案例中,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就长不大,离开老师就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了。赶快起来去做作业。”或者,“赶快起来,要不我生气了,我生气了,你可就不好过了。”这时候,建议父母们停一下。为什么要停一下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容易被强烈的情绪所绑架,而强烈的情绪又总是唤起过去的解决问题的记忆,这时候,我们父母就又容易开始新一轮的无效尝试。

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好的教养方式一定会出现父母越来越轻松的结果。那么,如果,你前天发火了,昨天发火了,今天发现自己又要发火了,那么,这就说明你的管教方式再层层加码,把你和孩子都放到,担心,愤怒,内疚,痛苦这些负面情绪的“火”上烤。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和孩子处在:彼此信任,开心,欣赏,喜悦,自信这些正面的情绪的“美好阳光”下呢。而且,等到孩子青春期了,站起来都比你高大强壮了,你还怎么层层加码。

这时候,我们尝试着用“why—what--how”的教养模型来试试。

第一步:在自己就要生气的时刻,告诉自己在强烈的情绪冲动面前,“停一下,刹下车。这时候,你也可以深呼吸一下。或者,你念“阿弥陀佛”“神啊,我该怎么办。”。

反正,你要停一下,不让自己按惯性继续你和孩子的互动。然后,问自己:“他为什么要睡懒觉呢?”。这时候,很多父母会说,“这是人的惰性了。孩子就是懒,不打不成器”其实,不一定,人性是很复杂的,有着方方面面。比如,除了惰性,人也有好奇心的,人也有勤奋的特点。比如,孩子玩起他喜欢的游戏,喜欢的功课的时候,就可以全神贯注,乐此不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世界发生着什么,只有他知道,而且,孩子一般还很难用语言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说清楚,这就更需要我们成年父母去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个答案需要去问孩子。

比如,上面那位妈妈在学习了“why—what--how”模型后,就去问儿子:“妈妈发现,你好像最近起的比较晚,不像你上学时候,都是很早就起床的。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出乎她意料的是,儿子说:“其实我睡着也不舒服。但是,起来也无聊,还不如睡觉。”

这个妈妈自己很震惊,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倾听到孩子内心的感觉和声音,原来,孩子不是懒惰的,而是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她进一步问孩子:“哦,你感到无聊。妈妈猜你是在学校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就不会无聊。现在在家里,就你一个人,你才这么感觉的。”

孩子马上两眼放光的说:“你怎么知道?是啊,我也感觉要是有人跟我玩和学习就好了。”这时候,这位妈妈就顺势说:“嗯,妈妈也想起我过去和朋友一起学习的时候,蛮轻松快乐的,自己一个人是比较孤独和没有干劲。但是,现在是新冠疫情的困难时刻,我们都在家,没有这个条件。这样吧,妈妈来当你的学习伙伴吧,我们一起学习。”孩子马上就跳起来说:“太好了,妈妈,你来当学习委员,我们一起学习。”接下来,这位妈妈说,太神奇了,接下来儿子很配合的,主动的,积极的,勤奋的学习了一个上午。她感慨的说,这让她理解了,孤独和互相对立是可怕的。而我对她说所有人,不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而好的人际关系就好像氧气一样重要。你给他的情绪上的理解和安全感,你关注他,你倾听他,你理解他,你支持他,这一切让他很舒服,同时也不知不觉的激发了他的生命能量和自我理想。

有的妈妈可能会说:“这方法听起来不错,但是还不是要我去陪她吗,那我的工作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解决育儿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的方法就要经济有效,如果,孩子的依赖性一直在,独立性无法发展。那么,这方法就未必是较好的了。

这里我们就可以继续思考“why—what--how”养育模型的第二步,what了。就是说,我们的养育目标是什么?我们最后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下次讨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