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是韓信還是出自張良之手?

不是一條友


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是韓信還是張良?

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呢?題主真是一個較真求實的三國迷呀!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據司馬遷記載:他也不知道。或者是他故意模糊略過給後人一個想象的空間。

目前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張良,另一個是韓信。就是沒有人認為此計策是劉備自己想出來的,不知道劉備是什麼感受。

簡單回憶一下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與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用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

此時的項羽兵少糧缺。夜裡聽見合圍的軍隊都唱起了楚歌,誤以為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 ,心裡頓時喪失了鬥志,軍心也已渙散。心灰意冷之餘與虞姬邊喝酒邊唱歌,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也於烏江邊拔劍自刎。

一種說法認為四面楚歌是張良的計策。

張良,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傑之一。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此人,儒家出身,博學多廣,熟讀諸子百家,善於把握人心。在垓下之戰時,張良根據項羽的性格缺陷,推測出項羽必定重返江東以圖謀再起。於是他向劉邦進言,用此計策對付項羽便可事成,最終計劃取得成功,並促成項羽身死。

另一種說法認為四面楚歌是韓信想出來的。

韓信,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

韓信此人,同樣善於攻心。他曾跟隨項羽多年,深知項羽的性格特點,認為此計策無論對於心智何等堅定之人皆無法抵擋。既讓項羽誤以為己方已經得楚,又成功勾起軍士對家長家人的牽掛,不戰而屈之。

無論四面楚歌的計策是誰出的,“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句話卻流傳至今。


當文化插上翅膀


四面楚歌到底是韓信想出來的,還是張良想出來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段記錄說的是公元前202年,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無法突圍,這天夜裡,只聽得風聲裡還夾著唱歌的聲音。四面傳來的楚歌,讓楚國將士以為劉邦已經佔領了楚地。於是士氣渙散,四處逃亡。項羽被逼至烏江邊上,只得拔劍自刎。

其實,四面楚歌的主角有3個人,分別是項羽、劉邦、韓信。劉邦匯合韓信將項羽困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但一時又攻而不下。韓信便出主意說,項羽的士兵大多是楚人,如果唱些楚歌,勾引起士兵的思鄉之情,便能動搖軍心。於是劉邦命令部隊唱起楚歌。項羽聽見楚歌,以為江東彭城失守,無心戀戰,哀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認為這實在是天要亡我啊。於是第二天奮勇突擊自刎烏江。

現在人們常用“四面楚歌”,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斯夫


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張良,出此計策。有韓信帶兵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