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乒乓球單打為什麼沒有出現奧運冠軍兩連冠?

小俠武潤震


我是第六人,我來回答這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奧運會乒乓球男單項目之獎牌得主分佈情況,如下表:

第六人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下這個圖表:

第一,乒乓球於1988年加入奧運會大家庭,坦白講,這個項目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入奧的時間卻比較晚。其中第一屆男單金牌得主是韓國直拍選手劉南奎,這個還是比較有歷史意義的,畢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在舉行的這8屆奧運會中,中國男乒有5人摘得冠軍,韓國選手有2位摘得冠軍,瑞典選手有1位摘得冠軍,國乒的奪冠率為63%。這也說明奧運乒乓男單項目的競爭異常激烈,群雄逐鹿,對手具備一定爆冷實力。

第三,從第六人標註的顏色可以清楚的看到,國乒史上有4位選手連續兩屆摘得獎牌。其中劉國樑分別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摘得金牌和銅牌;王皓於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2012年倫敦連續3屆奧運會摘得亞軍;王勵勤則連續在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摘得男單銅牌,張繼科分別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6年裡約奧運會摘得金牌和銀牌。

由此可見,這4位乒壇翹楚當年非常的不容易,都做到了連續2屆奧運會摘得獎牌的壯舉,其中王皓更是連續3屆摘銀牌。因此,我們男乒並非題主所說的只有王皓無限接近這個兩連冠目標,其實張繼科更接近這個目標。

接下來,我們探討下為何奧運乒乓球項目沒有出現男單兩連冠:

首先,第六人認為男乒的整體競爭格局跟女乒不太一樣,這些年,我們對手一直在臥薪嚐膽,試圖來打破國乒一家獨大的地位,對手的進步縮小了跟我們的實力差距。

這裡邊比較有名的當屬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那個時候老瓦憑藉一己之力對抗了我們幾代乒乓前輩,終於在1992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迎來大爆發,一舉奪魁。其實當年的老瓦、佩爾森和卡爾松實力非常強,人家硬生生的建立起了瑞典王朝,在成績上甚至蓋過了我們中國隊。

後來隨著劉國樑和孔令輝年輕小將的崛起,中國隊才逐漸將挽回單打頹勢,實現了國乒的霸主地位。

可以說,乒乓球剛入奧那會,我們的實力並沒有絕對優勢,連續奪冠從何談起呢?這是一個大前提。

其次,奧運會是全人類的體育盛會。每4年才舉辦一次,關係國家榮耀,所以這種世界大賽運動員的緊張程度非一般比賽所能企及,運動員能不能奪冠,比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面,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的東西。

在這種高度緊張的情況下,運動員很難打出自己的應有水平,“爆冷”這個詞彙在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中是時有發生的。尤其是單打比賽,講究單兵作戰,如果你的實力僅僅比對手高一些,而對手恰恰放下思想包袱去拼你,超水平發揮,可能最後輸球的就是你。比如王皓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輸柳承敏的那場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要知道,王皓對柳承敏保持著超高的勝率,但是那場球柳承敏猶如神助,真的打瘋了。雖然技術有漏洞,但是鬥志和必勝信念有增無減,而王皓則帶著想贏怕輸的思想包袱比賽,應該說這是輸球的關鍵原因。

因此,奧運會這種比賽,有時候比的不僅僅是技術(硬實力),而是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你敢不敢贏的軟實力。這方面,王皓是比較遺憾的,他的技術比2004年的柳承敏先進,也比2008年的馬琳先進,但是在拼勁、狠勁方面、在求勝渴望程度方面卻稍遜一籌。而到了2012年,他的技術和鬥志都不及張繼科,輸球也就在所難免了。

再次,國際乒聯對於乒乓球的不斷革新措施也直接影響到了運動員的發揮。

例如,有機膠水改無機膠水,直接讓馬琳正手的殺傷力銳減,原來一板爆死對手的球,現在不可能了,打相持又不是自己的強項;再如小球改大球,速度和旋轉都下來了,馬琳的前三板沒有以前犀利了,張繼科同樣受到了大球的影響,原來的霸王擰集旋轉、速度和力量於一身,能直接得分,現在想都別想。

而這種器材的不斷革新,倒逼著運動員進行更高強度的訓練,容易誘發傷病,像是張繼科的腰傷在里約奧運週期已經比較嚴重,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他的發揮。

總結

第六人認為奧運會男單沒有人連冠,最主要的原因是選手之間實力太過接近了。換言之,對方往往具備爆冷的實力,例如,王皓輸柳承敏、馬琳和張繼科,說白了,王皓的整體實力沒有達到拒絕對手爆冷的實力,像是女線的鄧亞萍和張怡寧為何能實現兩連冠壯舉,整體實力(軟實力+硬實力)太強大,不允許對方爆冷。

同時,國際乒聯對乒乓球的不斷革新也間接影響了一些運動員的發揮,縮短了他們職業生涯的巔峰期,這種情況下,想實現連冠就更難了。

總的來說,想獲得奧運會單打冠軍,不僅僅要具備冠軍實力,更要具備冠軍氣質,有時候還需要運氣成分的加持。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左右著冠軍的最終歸屬,未來誰能實現男單連冠記錄?還是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吧。


國球第六人


的確,目前還沒有人能在奧運會乒乓球男單冠軍中實現衛冕。像瓦爾德內爾、劉國樑、孔令輝、張繼科這樣的大滿貫都沒能做到。馬龍在明年奧運會有這個希望,但衛冕的難度實在是太大。


男子技術發展太快,一個運動員很難在8年裡都保持在巔峰期。

中國女乒一直在推行女子技術男性化,早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王楠在決賽中的對手李菊,就是被稱作最早的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人物。但從整體來看,像丁寧、劉詩雯、李曉霞都是在不同程度地模仿或趨於男性化技術,她們擊球的力量、速度與男選手仍有比較大的差距。正是這種一直沒有取得特別大突破的前提下,女乒也出現了鄧亞萍、張怡寧兩位蟬聯奧運女單冠軍的選手。但與女子技術相比,男子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發展得太快了。

就像張繼科說得那樣:“當時,我應該是在男子運動員中反手接發球,臺內暴擰最好的選手。但現在很多運動員都在使用這一技術,而且他們在速度、力量方面還有加強。”像臺灣的林昀儒、日本的張本智和,在大球時代反手技術增長的十分明顯。奧運會的競爭非常激烈,像當時的“二王一馬”最終都沒有實現大滿貫。更不要說在8年時間,2個奧運週期都保持在巔峰狀態,這對男運動員來說真是太難了。

賽制及多項改革,也影響了一批選手在男單上實現衛冕。

像改大球之後,球的速度都在變慢,還有無遮擋發球等等,都極大地削弱了劉國樑當時近臺快攻打法。11分制的使用,讓比賽的偶然性增加,雙方的實力進一步縮小。如果再打21分賽制的話,中國隊的實力仍然會明顯佔優。可以說,國際乒聯在推動的一系列改革中,也讓一些運動員失去了在男單上衛冕的機會。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像丁寧在使用大球之後,她不屬於近臺搶攻型,而是防守反擊型。球的旋轉降低之後,速度、力量型的打法佔據了完全上風,丁寧幾乎是跟不上對方的節奏,屢屢被年輕選手打穿防線,這也是改革帶來的影響,那就是丁寧的打法已經不適應新球而導致落後。

王皓不是最接近實現奧運男單兩連貫選手,心理素質在大賽中猝然崩盤。

王皓從來沒有輸過柳承敏,而且兩個人在奧運會的對決,當時還在王皓的巔峰期。賽前,柳承敏對王皓也做了非常細緻、有針對性的安排,再加上勢不可擋、兇狠凌厲的搏殺把王皓完全搏亂了節奏,在士氣上、信心上完全被壓制,最終將奧運男單冠軍拱手相讓。可以說,王皓的技術實力與心理素質並不匹配。在技術的先進性上,王皓的直板橫打是優於馬琳的,可以說王皓是要用“兩面攻”,在打馬琳的“單面攻”,但這一次王皓又在殺紅了眼的馬琳面前,再次繳械投降。

在楊瀾主持的《人生相對論》節目中,王皓談到對馬琳的失利說:“馬琳算是我的師哥,以前我們在一起研究對手,但決賽中遇到他我真不知道怎麼打了。”王皓夠善良,但用一句中國話來說,這哥們缺乏點血性。這句話很快就在他與“藏獒”張繼科的對決中得到印證。張繼科本是王皓的陪練,能從自己陪練的主力選手中戰勝他並拿到奧運男單冠軍,張繼科真是夠血性。而王皓心理崩盤,越打越慫的毛病又犯了第三次。用王皓自己的話說:“三次接近男單奧運冠軍,對柳承敏、馬琳是打得過沒贏下來,對張繼科那次是真贏不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大家覺得馬龍明年能夠成為奧運男單衛冕第一人?王皓是當年那個最接近奧運三連冠的人?他的心理素質與冠軍相符嗎?歡迎各位留言、評論,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騎馬寺的少年


奧運會兩連冠,這個難度實在是大!別說乒乓球項目了,即使放眼奧運會所有的個人項目,能夠做到的又能有幾人呢?

為什麼奧運會沒有出現男單兩連冠的球員?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時間跨度比較長,男子的競爭太激烈

奧運會男子單打兩連冠,最快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能夠辦到,最慢需要8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奧運會的時間跨度確實是太長了。兩年一度世乒賽的冠軍,一年一度的世界盃冠軍,這兩個稍顯容易得多,巔峰期出現連冠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男乒乓球運動員的巔峰期普遍都不長,大概都是25歲左右到30歲,這5年左右的時間,新老更替比較的快。再加上奧運會項目的單打名額一直都不多,之前最多是三個,後來改革之後變成了兩個。再加上時間跨度長,就能知道其中的競爭有多激烈了。

外協的人才比較少,競爭相對小一些,連續兩次上奧運會的機會比較大。國乒這裡就很無奈了,能夠連續兩屆都拿到奧運會名額的運動員本來就不多,更別說奪冠了。

王皓是三連亞,這也算是創造了歷史,確實是挺遺憾的。04年雅典,王皓初出茅廬,敗給柳承敏,輸給了經驗,輸給了年輕;08年北京奧運會,王皓也算是自己的一個巔峰期了,而且有過奧運會決賽的經歷,輸給了馬琳,錯失最佳的一次機會;12年倫敦奧運會,29歲的王皓已經是職業生涯的末期了,碰到了巔峰期的張繼科,輸球也沒有太多的意外。

第二、乒乓球的歷史比較短

記錄總是留給人打破的,前提是時間允許!

乒乓球1988年漢城奧運會才算是進入到奧運會的,離現在32年,8屆奧運會。即使現在不出現,以後也會有機會打破這個記錄的,不用太擔心。

國際乒聯為了制衡國乒這些年不斷的進行改革,每次改革對於老將的影響都很大,這方面也降低了衛冕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