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关于文学的梦吗?

Linfeel


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才回答。因为,这个问题是我想起来很久以前的一件事,那件事也是我一直逃避的,每每想起来就后悔不已。

我一直很喜欢林徽因的一首诗《别丢掉》里的“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文学梦就是那月明,那灯火。永远是我的心里的白月光。

从13岁左右,不知怎的,萌发了许多文艺气息,开始记录一些自己想的小句子和文章。那一个个瞬间,我仿佛悟透了生命的乐趣。但是,这些小句子被我的同学发现了。她们会大惊小怪,“这是你写的?”“这是什么酸句子?”那一刻,我突然很讨厌自己。

一时,我都在逃避这些,我把这些句子和文章收了起来。由于我的虚荣心,它们真的似梦一样高高的挂起来了。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这是真的。后来由于学业压力,就转而认真学习了。我会看一些文学读物。会去模仿,练习。

当我有了勇气,我开始试着去向一些读物投稿,真的,投了很多次。一无所获。这是我第二次滑铁卢。我也肯定了自己的无知。但我已经放宽了心,开始做摘抄,然后偶尔写一些内容。

我最终也释怀了,因为林徽因在这首诗里也说了“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我仍要保存着那真啊!


南柯太


不仅记得,且延续至今,创作出版有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嬗变》,多篇散文发表于《读者》等报刊。


林中长啸


文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梦,一个从未开始的梦。

小时候一直是个三好学生,却因为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原因,反而讨厌读书,尤其是课堂之外的书。高中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叫做《萌芽》的杂志,里面的作者都是当时特别优秀的年轻人,他们用天马行空的文字,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我第一次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在《萌芽》的影响下,从第一本《三重门》开始,我喜欢上了读韩寒的小说。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黑色幽默的语言,以及随处可见只属于当代年轻人的犀利观点,即使后来步入社会工作后我也一直习惯读他最新的小说。当时其实是没有写作的空间和时间的,我单纯得把这种随意的写作欲望放在了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里,导致作文分数在班上长期垫底。现在想来,经历太简单,想法太幼稚,写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知所云,结果是完全合理的。

后来大学选择了理科的专业,跟文学和写作再也沾不上边了。直到毕业后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想着如何成为一个自由工作者,得到的答案就是写作。一边旅行,一边写作,多么美好的生活啊,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过一样的想法,可惜最终都没有完成。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专业学习下,文学梦变的越来越不切实际,甚至连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再后来辗转到了北京工作,听闻互联网圈子流行一本叫做《三体》的小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三体》的世界,也打开了我阅读的新世界。我终于又重新爱上了阅读,从科幻小说到科普书籍,从各种畅销小说到热门电视剧电影的原著,不管听到的还是看到的,我不想放过任何一本感兴趣的书。当然,我和一批人一样成为了原著党,总是一边吐槽抱怨改编拍摄的不如原著,一边津津有味地享受曾经看过的文字变成的画面。

在脑海里创作过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最终还是什么也没写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