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的谥号都这么好?

向纾孜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些“祖”、“宗”并不是谥号,而是庙号。然后再说结论:这些庙号一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很多其实还是名副其实的。

和谥号有《谥法》专门解释每个谥号的含义不同,庙号没有一部权威解释书籍解释每个庙号的含义,所以庙号的含义是由历史上使用某一庙号的前朝君主之表现评价决定的。如果前朝使用某个庙号的君主英明神武、评价较高,那么这个庙号的地位也就会水涨船高,反之亦然。

由于庙号含义的评价标准和谥号完全不同,所以许多在谥号里属于美谥的字眼在庙号里并不美好甚至堪称批评。比如谥号的两大终极文武,在庙号中都不是好庙号:文宗懦弱无能(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武宗专横黩武(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除此之外,穆宗意为短命无为(唐穆宗、辽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德宗意为动荡流亡(唐德宗、清德宗)、英宗神宗意为昏庸无能(宋英宗、宋神宗、元英宗、明英宗、明神宗)、昭宗意为亡国之君(东魏昭宗、唐昭宗、金昭宗、明昭宗)、高宗意为由盛转衰(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惠宗意为治国无方(元惠宗、明惠宗)等。

甚至有一些庙号由于使用者名声太糟糕,直接被开除出庙号系统,后世再也无人使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钦”,其实“钦”在谥号里是一个“威仪悉备”的美谥,意为“威则可畏,仪则可象”。可是钦宗这个庙号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庙号之一,原因大家都知道。


化郡喜欢历史地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本来,在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等死后,朝廷根据他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褒贬善恶的称号,相沿成制,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谥号用字,有其特定解释,什么样人给予何字作谥号,有严格规定。按当时的善恶标准来评议,有善德美行的,用褒奖之字;丑恶暴戾的,用贬斥之字;忧难早天的,用怜悯之字。分别称为上谥、下谥、中谥。

一、清代谥号和谥解

唐朝以前,皇帝多用一个字为谥号,偶有用二字者。但是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谥号到了皇帝一人手中,成为他任情褒贬的工具。明仁宗(朱高炽)以后直至清末,谥法成为僵死的制种人谥号的字数固定。明代皇帝17字,皇后13字,妃2字或4字,亲王1字,郡王2字,诸臣2字。到了清代皇帝21字,皇后16字,妃1字或2字,公主额附2字,和硕亲王1字,多罗郡王2字,诸臣2字。



不但如此,益解也各不相同,明代谥字谥解分三种:一为皇帝亲王所用的一字谥50个;二为郡王诸臣嫔妃所用二字谥409个;三为嫔妃专用的四字谥23个。清代谥字谥解分五等,有列圣尊谥71字,列后尊益49字,妃嫔谥41字,王、贝勒谥75字,群臣谥71字。

圣、神、聪、睿、中、高、章、信、熙、元、光等谥只有皇帝可用;慈字只有皇后可用;逊、悯等字只有嫔妃可用;修、克、比、仪、信、哀、隐、殇等字只有王、贝勒可用;桓、泰、确、理、愍等字只有臣谥使用。即使通用谥字对各种人释义也不同。 如哲字谥,用于皇帝释为“明知渊深,官人应实”,用于皇后释为“明知周道,识微虑终”,用于王、贝勒和群臣释为“知能辨物”。

再有,是由于赐谥权高度集中,使谥法随遇性很强,明代规定臣僚三品以上,清朝规定一品以上赐谥,但程序上既不让家属故吏请谥,也取消了驳议、论枉,任何人应否得谥,和给什么谥号都出自“圣裁”,而且明代每5年才集中给谥一次。这样,一方面,有些该得谥者往往被遗漏,另一方面,能讨得皇帝欢心者,即使非常卑微也可得谥,甚至是极美之谥。以至明代有奶妈、方士得谥的。

二、恶谥的取消

明代除诸王以外,大臣只有一例恶谥。在清代,在谥字中干脆取消了恶谥,任何人都不再赐于恶谥。



明清取消恶谥,渊源于宋代郑樵等学者的议论。 郑樵《通志·谥略》 研究谥法历史,正确地揭示了谥法之初并无恶谥,在对当代 谥法评判时,他提出立谥的本意,是为了辨别昭穆,给谥的 要义,是要尊隆死者。 从人之常情说,活人有罪恶,在其死 后也不再去追究。从先王之制说,对于大臣,死后总是予以 优恤,“生虽侯伯,死必称公,生不逾等,死必加等,岂有称 生之号有隆,而命死之名有亏乎!”从人心来说,“子曰: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不若是, 是不当于人心。”因此,郑樵认为,“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 恶既“不合乎古道”,也“不合行于今之道”。“恶谥非所以加 君父也。”

元代统治者就已受郑樵此论的影响,不给宗室大臣恶谥。明代社会君臣关系更为复杂,况且有东厂、西厂等特务 机构去残酷地对付大臣中的“犯上”者,所以皇帝也就没有多大的必要用谥法去惩戒臣僚了。



三、给谥数量剧增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 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九。原因大致有三 方面:一是谥法由辱典变成褒器以后,人们不必畏惧得恶谥, 于是用各种手段为死者请托钻营以求赐谥号。二是明清两代 党争、农民起义、外患不断,为了褒奖惠义以激励更多的人 为巩固封建统治卖命,两朝给死义之士特谥的数量很大。三是清朝前期给1700多名明代思烈追谥,加大了基数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走向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没有多大变化,所 以谥法仍然照行不辍。直至辛亥革命以后,那些遗老遗少, 还以得到暂时栖居故宫的小朝廷的谥号为荣。


常棣tandy


个人以为,清朝具有帝制时代最完善的帝王培养体系,清朝皇帝大多文武兼修,个人素质较高,相对于前朝,清朝皇帝普遍寿命较长,在去世前大多有一定在当时较受认可的功绩,再者清王朝的专制独裁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臣下几乎等于君主的奴仆,再无君臣共治天下的可能,所以对于皇帝谥号多为逢迎欠缺客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