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地方私人武裝的崛起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亂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清王朝逐漸陷入了一個動盪期。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這一動盪之局的出現,使漢族官僚和地主階級以此為契機,有了更多的機會掌握清王朝的權力,太平軍興起後,剛即位的咸豐帝為挽救危亡局面,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奔赴廣西鎮壓太平軍,不想途中病死,後又相繼任用李星沅,向榮等人為欽差大臣,大清幾百年來,無論內外征戰,從未任用過漢人做三軍統帥,如今在局勢壓迫之下滿洲貴族已開始依靠漢人。清朝曾經引以為傲的八旗綠營在此時早已腐化的不成樣子,根本不堪太平軍一擊,滿族貴族認識到,必須要依靠漢族官僚地主的力量,於是適當予以一批漢族官僚大權,李鴻章,曾國藩,郭嵩燾,左宗棠等相繼被任命為地方巡撫,湘軍淮軍的產生,對擊敗太平軍產生了極大的作用。但同時地方權力有所上升,地方武裝私人化傾向有所出現。此一時期滿漢之間有鬥爭,更多的是聯合,進一步還可以看出滿洲貴族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待漢人採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有一定的妥協,不再是那種瞧不上漢人的高傲姿態,正是這個讓步,促使一批漢族地主武裝興起,開始登上了晚清政治舞臺。


清末地方私人武裝的崛起

圖 1洋務運動


太平天國後興起的地方武裝,逐步取代八旗綠營,成為帝國的中堅力量,然而崛起的地方大員,卻各自心懷鬼胎。洋務運動時期,他們表面上標榜興辦洋務,保家衛國,實則想借興辦洋務來壯大個人力量,來鞏固從滿洲貴族手中得來的來之不易的權力,甚至於通過洋務,與洋人緊密聯繫起來,獲得洋人的支持。而另一方面,我們常常在歷史課本上認識到的頑固派,大多出身滿洲貴族,他們看似是堅持祖宗之法,不支持洋務改革,堅持華夷之辨,然則實際上是害怕改革,怕失去自己的利益,怕漢人壯大威脅自己的統治,兩派之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滿漢之爭,漢族地方官僚也在做著抗爭。


清末地方私人武裝的崛起

圖 2東南互保形勢

地方崛起的真正激化的表現要屬“東南互保”現象了。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八國聯軍蓄謀侵華之際,朝廷對於義和團是戰是和問題遲遲不下定論,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漢族封疆大吏組成了互保派,公開抗拒清政府關於“宣戰”“招撫”義和團的政策,私自與列強結成條約,東南互保之盟。談判短短几天,互保談判成功。漢族官僚開始避開中央,直接與列強接觸,這次“東南互保”完全拋棄清政府,這是大清國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事情。這顯而易見大清外交大權旁落,漢族地方官僚地主力量的壯大。地方自治離心趨勢明顯加強,此現象與美國初期的邦聯體制似乎有一定的相像,地方分權較大,但作為傳統以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中國,這一現象顯得格外難得。同時,面對漢族官僚地方實力派搞的“東南互保”,清廷也很是惱火,但面對動盪不安的形勢,又需要這些人的鼎力支持,所以這幫揹著中央政府私自與列強盟約的漢族官僚,非但沒有受到處分,更是肯定“互保”之人的功勳,給他們加官進爵,這表明,在這一輪的滿漢較量中,以滿洲貴族的妥協讓步而告終,然而這種妥協,逐步助長了漢人力量與野心,發展到後期,更有甚者想誅了大清的心,革了大清的命,革命運動風起雲湧。


清末地方私人武裝的崛起

圖 3中華民國的五色旗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大清在風雨飄搖中岌岌可危,興中會,光復會一系列組織拔地而起,革命黨人準備幹翻大清,他們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綱領想要拯救危亡的中國,他們不僅反對帝國主義,更反清,反對這個幾千年來的舊社會,革命人士推波助瀾,武昌首義一聲炮響各省紛紛響應,直接了結了大清。儘管明確反帝,但不可否認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是十分濃厚的,中華民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如何處理好民族關係,又是一個難題。

#戰疫必勝##宅在家裡看歷史#

粗淺之談,敬請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