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高一理科女,想问一下,高中物理要修炼到什么程度才能看到题就能有思路?

wenzi容谦


作为一个理科生,说一下我的想法吧。

不管是物理,还是其它理科学科,首先做到理解为主,记忆为辅。

什么意思呢?相关知识,基本概念要理解透。物理里面虽然公式很多,可是往往是理解了一个关键点就记住了一大串公式。

公式记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记不住公式一切白搭。所有理科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理科思维。什么是理科思维?其实就是逻辑思维。目标明晰,条理清楚,分门别类,按部就班。通俗讲就是顺藤摸瓜。

举个例子,我要求D,可能要知道C,但是题中没有C,只有A,而A与C的桥梁是B,那我们只需要利用A求出B就行了。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理科思维在里面。

问题就是目标,题干就是瓜藤。顺着题目给出的信息按部就班的抽丝剥茧,即使再难的题也可以理出头绪,形成思路。

这只是初学时的思维训练。要真正做到见题就有思路,除了形成理科思维外,还需要勤加练习。

见识不一样的题型,熟练各式各样的解题套路,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就如《卖油翁》里的那句话“无他,唯手熟尔。”


在亲民


见题有解,这也是我们复习训练的终极目标。

因为物理高考考的就是熟练,其他科目也是。

这样的功夫怎样才能修炼成?甚至修炼出深厚的物理解题功力?

⒈ 透彻理解所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是所有,一个也不能少。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透彻了?简而言之,对概念和规律要烂熟于心,要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理解物理概念要立体化,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图像、文字和公式三个方面去理解,缺一不可。举例说明:

电阻 R

① 图像:U-I或I-U图(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斜率的含义,图线和横轴包围成的“面积”有没有确定的物理量?

② 文字即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微观机制:对金属导体而言,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的过程中,与金属的正离子频繁发生碰撞,次数高达1000,000,000,000,000(千万亿)左右,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应该认识到,不论是否通电,导体的电阻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给导体通电时即刻表现出这种阻碍作用来。

③ 数学表达式

ⅰ 定义式:R=U/Ⅰ

注意:不能说R∝U、R∝1/I(∝读作“正比于”)

给出了测量导体电阻的一种实验方法 ── 伏安法

ⅱ 决定式:R=ρL/S(电阻定律)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L成正比,跟横截面积S正反比。

──电阻串联,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不变,增加了长度,所以,总电阻增大;

──电阻并联,相当于导体的长度不变,增加了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减小。

课本上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描述,要咬文嚼字地去理解,这就非常考验我们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了。

例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总是”、“阻碍”和“变化”就是定律内容的核心关键词,解释如下:

① 总是,就是说毫无例外。

② 阻碍不是阻止,阻止就不会发生变化了。

③ 阻碍变化,即“多反少同”,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增多,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

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是要花工夫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速度和速率、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等等,还有物理规律,例如,接触力做功和非接触力(场力)做功、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⒉ 掌握各种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尤其是要牢记解题的切入点或者说关键点。比如,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不管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还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加速度都是桥梁,是连接纽带,一定要想方设法先求出来。

再如,平抛运动轨迹上任意一点的速度矢量三角形、位移矢量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是解决平抛或类平抛运动问题的关键。

⒊ 多做一些立意新颖、构思精巧的习题,用于检验自己对以上两个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不断的试错和纠错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提高解题能力。

特别推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一遍过》。

假以时日,一定能得偿所愿!

加油!加油!

闻达布衣,在广州任教,二十年的中、高考物理复习、研究经验,倾心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喜欢就关注我,我们一起聊聊教育的那些烦心事、开心事……


物理小师


高中物理虽然是理科,但需要背记。背什么?背公式结论,背错题,背典型题型。

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其实是被学长学姐吓得,每一届都听别人说物理很难学,带着畏难情绪去学,结果可想而知。

高中物理跟大学物理本质的区别就是,高中知其然就可以,大学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的物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至于题主提到的看到题就有思路,归根结底就是熟能生巧,对于所有科目适用。提几点建议:

1.课本为主,每条结论要背熟,推导过程要明白,每条结论其实涵盖他的适用条件,使用方法。

2.总结记录典型题型,例如最高点问题等等,无非就几种模型。

3.总结整理错题。

不管是典型题型也好,还是错题集,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每周或者没半个月从头到尾看一次。这样才能有效果。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