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銀行”激活鄉村善治

□ 本報記者 楊國勝 都鎮強

“扣了分,怪害臊!”由於院牆外有雜草未清理,濰坊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張家莊村村民張新禮“存”在村“道德銀行”的積分被扣掉60分。去年,60歲的張新禮在“道德銀行”積分達500多分,今年年初兌付了700多元獎勵。眼瞅著有的村民在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獲得積分,被老伴埋怨一通的張新禮“急了眼”:“一定要履行好房前屋後‘四包’責任,另外多做好事把丟掉的分數‘賺’回來。”

“存進去的是道德,取出來的是實惠”

張家莊村地處膠河東岸,常住居民110戶,村莊不算大,但前些年“雜聲”不少。和不少村莊一樣,有的村民對於村莊事務不參與、不配合,村“兩委”服務村民的範圍和手段也不多,甚至出現了基層幹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

如何激發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的積極性,從而激發鄉村治理新動能?

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在多次調研中注意到,雖然各個村都有相應的村規民約,但缺乏相應的獎懲機制,全憑村民的自覺性。最終,該區決定從深化文明建設入手,將道德評價量化,與“銀行”聯姻和“禮遇”掛鉤,建立“道德銀行”,從而營造出“做好人有好報、講道德有回報”的濃厚氛圍和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

兩年前,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在張家莊村試點推行“道德銀行”,激發村民參與意識。“存進去的是道德,取出來的是實惠。”4月7日,張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新喜指著村公示欄說,通過推行家庭積分制管理,張家莊村一月一打分,一月一公示,分數以道德幣的形式存入道德銀行,根據各自在道德銀行“賬戶”上的積分,年底領取相應的現金和物質獎勵,表現優秀的納入誠信體系,由農村信用聯合社增加授信額度。

“‘道德銀行’剛推出,村民也有不接受的。但由於有了公開公正的積分機制,村民由最初的被動接受變成了爭做好事,進而激活了張家莊村的發展活力。村裡成立的合作社發展迅速,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0萬元。”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黨工委副書記王軍哲說,不但如此,在張家莊村兩年的試點中,村民參與村莊治理建設的積極性增高,尤其在人居環境整治中,依靠本村村民力量,少花費10餘萬元就完成達標。

道德評價量化成40個細項,群眾評群眾議

記者注意到,“道德銀行”之所以能試點成功,是找準了道德評價這一切入口,將道德評價從律己守法、移風易俗、清潔衛生、勤勞致富、敬老愛親等10個方面40個細項進行了量化,從而確保道德評議有據可循、有章可依,讓碎片化、抽象化的道德打分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今年,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在前期試點、各社區選村培育基礎上,準備利用一年時間在全區57個村全部建成並健康規範運行“道德銀行”,以家庭文明積分爭創“星級文明戶”,力爭形成“村村爭創文明村、戶戶爭當文明戶、人人爭做文明人”的良好局面。

為此,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除了出臺道德積分管理辦法、細化明確具體評定標準外,還堅持公開透明、一月一申報、一季度一評比、一年一兌現的原則,每季度根據評分細則、月度申報情況,由積分評定小組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走訪等方式,進行認真審核評定。同時,為確保道德評議落到實處,該區在群眾個人申報、他人推薦的基礎上,堅持公平公正對村民自主申報事項進行集中評定。評議中,各村通過公示欄、微信群等渠道,及時向群眾公示有關事項,讓群眾擁有話語權,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做到群眾的分數群眾評、群眾議。

“為確保‘道德銀行’實效激勵作用,我們在年底兌現上將加入誠信貸款授信、合作社政策優惠以及推薦區內企業就業等措施。”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黨工委書記王金語告訴記者,如今57個村已經開展了第一季度的評分工作,初步看來已經有所改變。

在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謝家屯村,該村“道德銀行”評分小組每週一對全村83戶村民門前屋後衛生保持情況進行檢查評分,檢查結果進行張榜公示,實行積分管理。“以前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的村莊衛生清潔,現在通過‘道德銀行’這個槓桿,村民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像衛生保持這種許多村長期面臨的難題迎刃而解。”謝家屯村黨支部書記謝國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