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死”色變的今天,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是如何更好的“生”

談“死”色變的今天,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是如何更好的“生”

作者 | 十四秒的記憶,【媛創寫作變現營】第二期學員


曾經親身經歷過失去親人,所以深深明白在死亡面前的無力和痛苦,看著他們的身體漸漸冰冷,卻什麼也做不了。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也許是聲嘶力竭的呼喊,也許是訥訥的不知做何反應。總之,對死亡是抗拒,恐懼的,但是最終還是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自愈。

生活中充滿著意外


一場疫情,來的猝不及防且來勢兇猛,讓無數的家庭陷入失去親人的痛苦中,同時還是毫無防備的。前一天還在和你說說笑笑,拉家常的大活人,後一天就奄奄一息,不久於人世,好多甚至連最後一面也沒見著。


疫情暫時穩定了,他們永遠留在了冬天,再也看不到這大好春光,想想就心痛。


武漢市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蔡毅,曾為武漢一位小賣部老闆林紅軍的悼文這樣寫:

“我們都是小人物,在這場疫情的洗禮下,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著生離死別。”


無數生命逝去的背後,是家人無盡的思念和自愈。


每一天都在向“死亡”前進


很多人對“死亡”的概念是模糊的,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現代人的生活是忙碌,快節奏的,更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埋頭前進,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在無意識中消耗著原本強健的身體。


作為健康的正常人,我們需要對生命懷著一顆敬畏的心。


不懼怕,排斥死亡,明白這是完整生命的“必經之途”,無法逃避。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想想未來你的墓碑上可以寫什麼,能給後人留下什麼,那我們的這一生,可能會活的更有價值。面對死亡時,可能會更坦然。

談“死”色變的今天,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是如何更好的“生”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


每一個生命的離開都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生存”,是永恆而亙久的。


有人曾說:“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


是的,那些逝去的生命會活在我們的記憶中,只要有人還記得,就永遠存在。

懷著“向死而生”的信念,活在當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走著走著,變成了自己曾經不喜歡的樣子。” 甚至時常會陷在自我迷茫和懷疑中。


這時候,找個閒暇的時間,靜下來,問問自己曾經為什麼而出發,最終要到哪裡去。之前看過一部在醫院拍的紀錄片《人間世》,大部分患者都多年深受病痛的折磨,卻依舊頑強地和疾病做抗爭。


病房裡大家相互鼓勵,即使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依舊滿懷熱情和希望度過這“最後的時光”。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對於死亡,既是恐懼同時又是坦然的。


活在當下最好的解釋就是,不去羨慕比你優秀的,不去介懷你曾經未得到的,不去張望你到不了的遠方……


清醒且自知,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如此,甚好。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認識到“死亡”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恐懼,不抗拒,坦然面對。把生命的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這一生,才會“活”得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