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道德经》中的逆反心理,应该怎么理解?

谁主沉浮3344


我们知道,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但是,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中文宣魏良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道生万物,道德经主要讲长生二字,盈盈之气生生不息。如果都不生养后人亡家亡国,断生。与长生背道而驰。不生不养子女看似贪图享乐,其实是不愿付出贡献之类。尽管有些论调生子女不能给子女幸福不如不生。可就不知正是前辈们从困苦中养育了子女才有了现代人。都无后哪来当下的你我他她呢?所以不孝有三,断子绝孙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马振廷1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两种观点的出处及理论背景,才能理解他们准确的含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于《孟子》,是儒家亚圣孟子所阐述的一段儒家思想。

“六亲不和有慈孝”,出自于《道德经》第十八章,《道德经》是道家始祖老子的著作,

两家思想主张虽看似有区别,但却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孝”,所以并没有逆反、矛盾之说。


这两家学说的思想观点:

一、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的“家文化”,是解决如何做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孝”是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说明老传递着子,子承接着老,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不仅是在延续子嗣香火上面,还包含着以家庭为最基本单位的人类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的传承和延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说不孝的行为有三种,没有后代子嗣是最重大的不孝。而是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后代没有正确、合理的延续是最大的不孝,这个|“无后”,不仅是指没有后代,同时也包含没有继承前代祖先的全部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的意思。

从一个“孝”,儒家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古人早就认识到“孝”是合乎人的天性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与现象,是一个人本来就应该做到的事情。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本来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形容的,为了方便解释,写出了一部《道德经》。道德经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指出道无法说,无法解释命名。为了方便,无奈之下说出“无”和“有”,然后再逐一展开论说。

《道德经》既然是给人看的,那就必须回归到“人本的境界”,否则所说的内容人看不懂,那就失去了他在人世间的意义,也就必须说到以人为本的“孝”。

人的孝与慈本来就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事情,人如果不顺从自然的规律而行,出现了违背规律的行为,那就是不孝,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下才会出现“孝慈”的现象。


说到最后,这两家在“孝”这个问题上,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