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作者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

一葉知秋匡昆明


"海上生明月"是唐開元尚書丞相,張九齡(廣東籍)所寫《望月懷遠》五言古詩首句,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全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人在詩中寄託了對世間萬物感嘆,和對人生中所期盼而未能如意的幾許遺憾。

為什麼首句連字用"生”而不用"升"

?其實我們看此為什麼時,應從整句結合來看才能理解"生"意和恰當。

林則徐有一幅自應詩聯《出老》"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絕聯。其詩中展現出海天相連的廣闊無垠、與浩蕩氣勢,讓我們如臨其景。

現回個頭來看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涯"在此處應視為海(水),屬水天相連,無地平線分劃,沒有上升空間出水即為天,用升顯然不貼。而生則是出的意思,無需冉升高度,且意貼而雅。

本來還有一些用"升明月"的句子來佐襯區別於海月用句,但朋友相邀茗茶,得罪了。


何家老大2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首先我們從這一聯詩句可以想象,碧空如洗,晧月當空,秋風習習,微涼爽人,大地一片銀輝。此時此刻天下人均在欣賞著仲月的美妙!

在此詩句中,若用升,顯得平鋪直敘,有點俗氣。從人們直覺中會感到月亮剛剛升起,並不會有如此明媚之妙景。

詩句中用生,是詩作的要求,就是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加強了人們想象的空間。顯得生動,形象,意境深遠。

生是詩句中的煉字,在詩句中是畫龍點睛之筆!









聞聲3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筆下。這是一首借月抒懷的五言律詩,作者借”海上明月”、“此時天涯”,以抒發自已懷遠之情及思鄉、思親之苦。此詩語言精練,用詞貼切,一個"生“字,把懷遠及思鄉、思親之情寫得盡致淋漓。試想,若將這"生"換作"升",能有思鄉、懷遠情緒的蘊釀、孕育、生成麼?能讓人感受到千百里之外相思之痛楚,正如一個新生命的痛苦之誕生麼?一個“生“字,也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煉字”功夫的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