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尊重師長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傳統。在今天的學術界,“導師崇拜”現象尤為突出,我們不時看到或聽到各種慶祝或紀念某位著名學者的活動。在報刊、回憶錄或雜記中我們也不時讀到有關導師治學和做人高風亮節的故事,彷彿沒有不說些故事就對不起自己的導師一樣。

而近日,隨著某網友在微博等網絡平臺發表信息,質疑《冰川凍土》2013年第5期刊發文章《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學術性不足,引發全國網友的關注。一篇神奇的論文,以某種令人錯愕的方式“出圈”,以其成仙一般對導師的拍馬屁姿態,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學術界的眼球。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No.1


這篇“學術”文章究竟寫了什麼被這麼多人冷嘲熱諷?《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分為“美與道”“導師的崇高感”“師孃的優美感”“生活之美與人生大道”和“結論”5大部分。不用看內容,單看題目,咱們就能看出文章內容對導師的諂媚吹捧,這樣的文章堂而皇之地發表在專業學術刊物上,讓人覺得頗為不可思議。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作者在論文引言中寫道:

人如其名,我的導師程國棟,上海人,胸懷博大,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豐富,實乃國之棟樑,望之可讓人頓生一種崇高感。我的師孃張幼芬,寧波人,雍容華貴、儀態大方,性格溫柔體貼,近處讓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優美感四溢。圓滿的人生不只是詩中的字眼,也有生活中的寫真,導師和師孃的人生就堪稱圓滿


因此,這裡首先探討了美和道的問題,然後以導師和師孃的事例為例,闡述了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接著,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帶普適性的人的發展之路。文章的小標題中直接出現了“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這些赤裸裸地吹捧,顯然並不適合出現在一篇學術論文中。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徐中民,其導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程國棟,後者同時任《冰川凍土》的主編。在知道了作者吹捧導師的主編身份之後,一些網友對該文得以發表“恍然大悟”。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No.2


在中國學術界,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缺乏客觀評判標準與制度化評估體系的情況下,學生們僅憑自身學術成果不一定能獲得認可,於是有意無意間地藉助中國社會本就存在的“尊重師長”“名師出高徒”等觀念,通過強調與導師的師承關係來傳遞有關自己學術水平的信號,這就導致了“導師崇拜”的產生。

如何才能讓這份信號傳遞過去呢?論文便成了一種不錯的方式。在中國學術界,以論文的形式拍馬屁,早已不是什麼秘聞,而且形式多樣,巧奪天工。上面提到的導師崇高論文章,就是一種直白型的拍馬屁形式。老實說,這種做法是比較愚蠢的。根本不入早已在利用論文拍馬屁者的法眼。

更多的是以一種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的後記中的形式。隨便翻個五篇論文的後記,都能看到裡面對自己的導師百般恭維。很多論文的後記指出,自己的論文從選題,到篇章結構,再到標點符號,字字句句滲透著導師的心血。而在自己被導師的嚴厲批評得痛哭流涕之時,和藹的師母及時出現了。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在道行更深的科研馬屁者看來,藉助後記拍馬屁,不僅還是略顯直白,而且機會基本上只有三次:碩士學位論文一次,博士學位論文一次,出版專著,後記中又一次。除非再去搞個博士後,或者不斷出書。那就可以增加幾次。可是,無疑,這樣拍馬屁,太累。

於是便有更加隱蔽的馬屁操作:引用型。在今日學界,首先需要發表,其次需要高引用率。前者表明能寫,表明這個作者還活著;後者表明這個作者很重要。於是,大量引用本專業權威人物的論文、著作,就成為了常態,也是新進學者過關斬將,獲取基金,獲得獎項的不二法門。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No.3

我們為什麼對科研人員充滿尊敬?因為他們可以不為名利,默默奉獻在科研一線,為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做了巨大貢獻。我們為什麼對學術刊物充滿敬重?因為這些刊物代表著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讀之有所啟迪。如果什麼文章都可以在學術刊物發表,何來權威性?何來嚴肅性?

學生藉助導師的階梯本沒有什麼錯,然而當科研成為次要,拍馬屁成為主要時,科研的意義便已經失去了。科研一直是中國社會的薄弱項,我們為此寄予深切的厚望。如果人人都是徐中民之流,用著國家給與的百萬經費,搞出來的卻是這樣的科研成果,中國的科學未來何在?

“導師崇高感,師孃優美感”——論中國學術界愈演愈烈的導師崇拜


這個滑天下之大稽的故事最終以徐中民的導師辭職《冰川凍土》主編,期刊撤稿收場。但由此揭露的學術界問題卻值得人深思。學術不端、專家變“磚家”、花錢買版面、發關係文章。潛心做研究的人可能一輩子也籍籍無名,“用心”拍馬屁的人卻成了“學術骨幹”。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當年就發表了論文高達42萬多篇。而在這麼多的論文當中,究竟有多少是“垃圾論文”甚至“神論文”,無從得知。但願“談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的論文,能夠引起有關方面重視,成為對學術界亂象進行整治的一個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