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驳壳枪即德国毛瑟公司生产的毛瑟C96军用手枪。因该枪出厂配个木制外盒,所以音译为驳壳枪(BOX),它最初是1895年由德国费德勒三兄弟发明的,却被毛瑟公司抢先申请了专利并量产,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然而驳壳枪交付军方后却被嫌弃,原因是体力大、分量重,作为冲锋枪使用枪口会上跳且威力不足,作为贴身手枪使用又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就这样,毛瑟的梦想破灭,驳壳枪没有被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列为制式武器装备部队。生不逢时的驳壳枪,成了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角色。德国军方抛弃了它,不再采购,西方国家也都不待见它,眼看驳壳枪就此别过,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西方不亮东方亮,驳壳枪却阴差阳错地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神奇般的大放异彩,不论是政府军队、游击队、私人武装甚至是地主看家护院、山贼土匪都装备了驳壳枪,大家都视驳壳枪为宝,都为能拥有一支驳壳枪为荣。从来没有哪种武器能像驳壳枪在中国那样受欢迎、被青睐了半个多世纪。

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驳壳枪有很多名字,如盒子炮、匣子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等,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手枪。清末民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然而驳壳枪却不在禁运之列,因此当时极度缺乏武器的中国各军阀都大批采购了驳壳枪。毛瑟公司怎么也没有想到,驳壳枪能在东方这个国家如此受欢迎,于是,毛瑟公司加班加点生产,全部出口到中国。从1895年到1939年停产,毛瑟公司共生产了约100万把各种型号的驳壳枪,绝大部分都卖给了中国。

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驳壳枪全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5千克,采用6发和10发固定弹夹或20发可拆卸弹匣,射程50——150米,射速900发每分钟。驳壳枪制作精美、性能可靠,火力持续性好,威力大,深受中国各路军队的欢迎。对比同时期日军的王八盒子,驳壳枪无论在哪方面都力压王八盒子,连鬼子在战场上都扔掉王八盒子捡驳壳枪用。当时中国各兵工厂争相仿制,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天津大沽造船厂、山西军人实习所、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都大力仿造,几十年间,中国共仿造了200多万支驳壳枪,远远超过了原制造国家。驳壳枪在中国是光芒四射,几乎有部队就有驳壳枪,有武装就有驳壳枪。抗日英雄杨靖宇生前就拥有3支驳壳枪,红军之父朱德也持有一支驳壳枪,现珍藏于历史博物馆内。

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驳壳枪设计近乎完美,几十年来都没有再改动过。它在中国的传奇故事是多如过江之卿,说也说不完。如双枪老太婆,双枪李向阳,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经典的举驳壳枪射击的镜头,课文《艰苦的岁月》经典封面中老红军腰挎的驳壳枪,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每人身背一支驳壳枪,冯玉祥的手枪旅每人一支驳壳枪加一把大刀等,都赋予了驳壳枪传奇的色彩。中国人在使用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克服了驳壳枪使用中的缺点,如磨平准星方便迅速拔枪,持枪平射克服枪口抖动等,可以说驳壳枪虽然诞生于德国,却在中国被发扬光大。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活跃着驳壳枪的身影,从晚清政府、民国军阀、国民政府、八路军新四军等都装备了大量的驳壳枪,驳壳枪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是一款举足轻重的武器,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当时,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都没有十全十美的。驳壳枪也不例外,它体积大、分量重,使用携带都不方便,两斤半的重量可不是随口说说的,驳壳枪制作精密,零件复杂,维修保养也不太方便,最主要的是,驳壳枪造价高昂,不物美价廉,不是一般人买的起的。在红军时期,一支驳壳枪要价120个大洋,同期中国进口苏联的DP转盘机枪也不过150个大洋每支。那时一个大洋的购买力是很惊人的,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个大洋罢了,伟人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每月也不过8个大洋(这还算是高薪了),驳壳枪的贵可见一斑。

驳壳枪究竟有何魅力,能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

但不管怎么说,驳壳枪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确是一把神奇的手枪,它在中国被使用了半个多世纪,足以说明驳壳枪是很成功的一款武器。当然,这也与旧中国军工业薄弱武器匮乏有关。解放后,中国国力蒸蒸日上,研制一把枪实在不是个事,所以驳壳枪迅速被淘汰了,现在的驳壳枪已经成为了收藏品,被世界各个国家的收藏家和爱好者广泛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