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淮陰師範學院巧創“一二三四五”工作法

交匯點訊 今年,根據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淮陰師範學院開展“學思行 戰疫情”年度主題教育月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學校緊盯“一根紅線”,抓住“兩個主體”,結合“三大版塊”,緊扣“四點要素”,做好“五項服務”,讓防疫與思政教育並行“飛入每位學生家”。

“一根紅線”精準把控

把控“紅線”就是要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防疫阻擊戰打響以來,學校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迅速建立了“學院—年級—班級—宿舍”的網格化管理格局,實行線上和線下“點對點”精準聯繫,對全校2萬餘名學生每天按時“點卯”,確保“聯繫永不斷線”“督查時刻連線”。

“兩個主體”精準聚力

在主題教育月活動中,淮陰師範學院充分發揮輔導員和學生兩個主體的作用,要求輔導員瞄準學生主體實際,用實的招數,活的方式,鮮的語言教書育人,不斷提升自身育人本領。

守好責任田。輔導員們自覺擔當學生防疫的組織者、宅家生活的指導者、“五項教育”的實施者。積極挖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因子,化身網絡主播、高能寫手、製作達人,通過十餘次自制視頻、百餘篇網文、千餘次雲班會,開展網絡教育,為學生成長成才注入強大思想動力。

樹好方向標。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幹部、退伍士兵、國獎獲得者等先進群體在戰疫中的作用,通過榜樣示範,助推更多的學生在主題教育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淮陰師範學院目前有5名退役士兵奮戰抗疫一線,百餘名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獲得者主動參與當地疫情防控,兩百餘名學生幹部、黨員活躍在基層一線戰疫。泉海、佳一、伯藜三社連枝,為疫區寄送1700只口罩。

“三大版塊”精準架構

圍繞“學思行 戰疫情”這一主題,學校架構了“疫”年之計“宅”於學、“宅”于思、“宅”於行三個板塊,鼓勵同學們在居家期間,“宅”不忘學、學有所思、思落於行,創先爭優。

以學為基。圍繞學防控知識、學專業知識、學經典文化、學先進榜樣等方面,各學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同時,通過組織“榜樣領學”“黨員督學”等方式強化學習效果。

以思為貴。圍繞思佳文、思金句、思書信等,帶領學生們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將戰疫中鮮活生動的素材內化於腦,認同於心。目前已累計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作品千餘篇。

以行為要。各學院通過線上打卡等途徑,督促同學們情況報告每日行、孝親敬老每日行、健康運動每日行、參與防疫量力行。目前,各學院已通過易班等網絡平臺推送孝親榜樣、運動達人三百餘人次。

“四點要素”精準施策

在主題教育月活動中,學校不斷擴寬教育平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問需、問計、問效於學生。

把握好教育原則。主題教育月活動期間,學校將階段性的主題教育與“共抗疫情、愛國力行”年度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守規矩、辨是非。

精選好教育內容。學校充分利用好黨領導下的全民戰疫這部鮮活的實踐教材,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勤奮學習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責任擔當教育和法治紀律教育。

開展好問卷調查。淮陰師範學院組織開展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狀況調查、疫情期間心理行為調查、抗疫心理健康測評、少數民族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查等五項調查,全面深入瞭解疫情期間不同群體學生的思想狀況。

搭建好育人平臺。積極搭建“今日淮師”app、抖音直播間、QQ群房間、Zoom等公共網絡思政平臺,重點打造江蘇省輔導員年度人物管婷婷的“語鴻婉珍”微信公眾號、體育學院耿書敏的“小耿夜談”等個人品牌,著力打造全媒體時代網絡育人新格局。

“五項服務”精準幫扶

在這場以戰疫為主題的教育月中,淮陰師範學院秉承初心,做到熱心服務“不掉線”,跟蹤服務“不斷檔”。

做優心理服務。疫情期間,學校心理中心開通關愛熱線,累計接待線上諮詢百餘次;通過網絡渠道發佈疫情心理科普、自助技巧知識,開展“三行詩”“宅家打卡新姿勢”等活動,數千名學生積極參與。

做精資助服務。資助中心及時啟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資助綠色通道,開通“臨時補助直通車”“困難認定直通車”“助學金髮放直通車”,對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難的25名學生及時撥發2月份國家助學金162.842萬元。針對畢業學生啟動了助學貸款還款救助機制。為疫情嚴重地區、建檔立卡學生寄送口罩2015只。

做實學業服務。聚焦學習主業,邀請學校教學標兵為學生傳授線上學習攻略。開展“以學為美,‘疫’路同行”活動,用優秀校友、身邊榜樣激勵學生。

做好就業服務。學校招生與就業處開展全天候全方位線上就業諮詢和指導,累計為500多名畢業生解決求職疑惑。

做細應急服務。及時就開學前、開學時及開學後等各項具體工作做好應急預案。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輔導員們為他們代取代寄書本、U盤、衣物等目前已累計幫助百餘人次郵遞物品。

疫情尚未結束,防控仍在繼續。淮陰師範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學校將繼續圍繞“學思行 戰疫情”主題教育月這條主線,始終與學生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做到疫情不結束主題教育不止步。(陳紅 張菁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