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曹湘洪


曹湘洪院士百科


曹湘洪,男,1945年6月出生於江蘇江陰,石油化工專家,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委資深委員,國家石油與潤滑劑產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安委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公安部滅火救援專家組顧問。曾任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董事及髙級副總裁、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及科技委主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長期從事石油化工企業技術開發與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過三十多項石油化工裝置的重大術改造和重大技術攻關。參加順丁橡膠技術攻關,開發出了順丁聚合裝置長週期運行和穩定產品質量的核心技術;負責、參加並完成了我國第一套溶聚丁苯橡膠裝置的工業化;決策引進實驗室技術,組織、參加並完成了我國第一套丁基橡膠的工業化;指導了稀土順丁膠和稀土異戊膠的工業技術開發;推動了我國合成橡膠工業的發展。提出和決策釆用未經工業驗證的新技術,組織乙烯、裂解汽油加氫、異丙苯、乙二醇等石油化工裝置的技術改造;提出、組織、參加並完成了低壓聚乙烯裝置工藝與關鍵設備、髙壓聚乙烯裝置超髙壓反應器、合成樹脂大型擠壓造粒機組等的國產化;開拓了我國石化工業內涵發展及工藝技術、重大裝備國產化之路。提出、組織並參加減壓渣油催化裂化、多產乙烯原料的蠟油中壓加氫裂化等煉油新技術開發;主持並參與完成了我國國二、國三、國四、國五、國六汽柴油標準的研究與制定。為我國煉油與石油化工技術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柴立元


柴立元(1966.09.29-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芬兒


陳芬兒院士百科


陳芬兒(1958.4.7- )精細有機化工和原料藥製造專家。江西崇仁人。1999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精細有機化工原料藥製造技術及工程化研究。發明了氯黴胺類催化劑及配套高立體定向催化醇解技術,在國際上建成了維生素H催化生產新工藝;發明了脂環烴芳香化類的清潔技術,建成了全球產量最大雙氯滅痛類系列原料藥生產新工藝;建成了均相自催化重排為關鍵技術洛索洛芬、酮洛芬等原料藥通用生產工藝;開發了一系列聚合物氧氮丙啶氧化劑及配套環內酯立體定向氧化技術,建成了世界第一條喜樹鹼類原料藥化學全合成生產線。相關成果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2006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中國專利金獎及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申請中外發明專利102項(授權43項),主參編著作7部。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建峰


陳建峰院士百科

陳建峰,1965年8月29日出生於寧波,男,漢族,浙江省慈溪市人,化學工程專家。中共黨員。1986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1992年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6月浙江大學博士後出站至北京化工大學工作。曾任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客座/兼職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環境科技研究院研究員。任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化工聯盟執委,國家“863”計劃納米材料與器件主題專家組召集人,國際雜誌Reaction Chemistry & Engineering,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等編委。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長期從事納米材料和超重力技術領域的研究。曾主持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等。提出微觀混合反應工程理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開拓了超重力反應工程新領域,創建了超重力技術平臺和新裝備,成功應用於百萬噸級高端化學品和納米材料製造、脫硫環保、海洋工程、能源等流程工業中,節能減排、高品質化效果顯著,技術和裝備出口歐美等。發表SCI論文4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60餘件。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2002,201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7),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16)等。獲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基金創新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為使我國超重力技術由合作跟蹤到國際工業引領的重大轉變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立泉


陳立泉院士百科

陳立泉,1940年3月29日生於四川省南充。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曾任亞洲固體離子學會副主席。2004~至今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

在中國率先開展鋰電池及相關材料研究。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鋰離子電池。解決了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負責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發現70K超導跡象,研製出液氮溫區超導體並首次公佈了材料成分。近年來,開展了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室溫鈉離子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中的物理化學過程及相關材料的設計、合成、表徵、物理和電化學性能及其應用研究。為開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奠定了基礎。發表論文250餘篇,申報發明專利15餘項。

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二等獎,2007年獲國際電池材料協會終生成就獎。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祥寶


陳祥寶院士百科

陳祥寶(1956.4.25- )複合材料專家。生於江蘇省常熟市,1978.3~1984.7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魯汶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兼任結構性碳纖維先進複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先進樹脂基結構複合材料和結構/功能一體化複合材料研究工作。研製了耐高溫高韌性複合材料、低溫固化高性能複合材料和結構吸波一體化複合材料,發展了複合材料製造過程模擬優化和自動鋪放技術,提升了樹脂基複合材料性能和製造技術水平,並在先進殲擊機、運輸機和無人機等研製中得到大量應用,有力的支撐了國內航空裝備的發展。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授權專利3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譯)作11部。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戴厚良


戴厚良院士百科

戴厚良(1963.08.20-),石油化工專家,江蘇省揚州市人。1985年畢業於江蘇化工學院,2006年獲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長期從事石油化工生產和技術研發,為我國芳烴成套技術國產化做出重大貢獻。主持芳烴成套技術開發,並取得對二甲苯吸附分離技術關鍵突破與產業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擁有芳烴成套技術的國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主編出版《芳烴技術》專著。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文江


丁文江院士百科

丁文江(1953.3.28- )輕合金研究專家。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紹興。198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鑄造專業。現任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在國際上擔任或曾擔任:世界輕合金聯盟輪值主席,中挪(中國和挪威)輕合金研究中心中方主席;日本九州大學外部評價委員;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顧問;美國通用—交大先進材料製造聯合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先進鎂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把鎂與稀土相結合,開展系統研究,形成中國特色,迄今為止,在鎂研究領域發表SCI論文308篇(其中3篇入選近10年ESI高引用論文),累計他引2469次,擁有發明專利114項,作為第一獲獎人,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07年獲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創建了國家工程中心,凝聚三百餘人的研發隊伍,實現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工程化和技術轉移的良性互動。全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二次評優並獲國家工程中心20年重大成就獎。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董紹明


董紹明(1962.10.29-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付賢智


付賢智院士百科

付賢智,1957年7月6日出生,男,漢族,福建省邵武市人,無機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獲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現任福州大學校長、教授、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並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國民核生化災害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學術兼職。

長期從事光催化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研製出一系列新型光催化劑,開發出多種提高光催化過程效率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裝置。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解決了光催化技術產業化實施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並將光催化技術應用於環保、軍工、建材、電力等領域。迄今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申請和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幹勇


幹勇院士百科

幹勇,1947年8月3日出生,男,漢族,冶金材料專家,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1994年至今任連鑄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4月至今任鋼鐵研究總院院長。現兼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2002年當選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代表、主席團成員,2007年當選中國共產黨十七大代表。2010年6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及人口、資源與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冶金、新材料及現代鋼鐵流程技術研究,是我國材料、冶金、現代鋼鐵流程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獲准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發表論文140餘篇,出版著作3部。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劃“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全國突出貢獻者”等稱號。主持國家十一五重大支撐計劃項目“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的研究工作,並擔任鋼鐵行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和中國科協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主席、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編制專家組組長。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從堦


高從堦院士百科

高從堦,1942年11月12日出生於山東即墨,男,漢族,山東省即墨區人,化學工程專家。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1982-1984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作為訪問學者進修。曾任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中心副主任和總工程師。現任浙江工業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膜工業協會、浙江省膜學會和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的名譽理事長;國際膜科學雜誌(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名譽顧問,國際脫鹽協會(IDA)中國代表。

長期從事膜分離和水處理的研究開發工作。1967-1969年參加過全國海水淡化會戰,先後參加、組織、承擔並完成了國家、浙江省和國家海洋局重點項目十多項,對國家的不對稱和複合膜(反滲透、納濾、超濾和離子交換等)及組器的研製和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餘名,在浙江省內組建了多支科技創新團隊,向社會輸送了一批在此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1992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1993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8年獲何梁何利科技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宮聲凱

宮聲凱(1956.07.19-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季麟


何季麟院士百科

何季麟(1945.9.1),冶金與材料工程專家。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原籍河南開封。1969 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任 中色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名譽院長。曾任寧夏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總工程師,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獲冶金工程學士學位。

何季麟同志長期從事有色、稀有金屬冶煉與加工理論和工程化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在稀有金屬鉭、鈮、鈹新材料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研究開創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鉭鈮金屬冶煉、加工工藝、技術與方法並實現了工程化應用。主持並指導了特種銅合金、鎂及鎂合金、鈦合金加工、鉭電解電容器、電池材料、金屬陶瓷靶材等多項新材料技術研究,在該領域主持實施了7項國家重點技改工程。

何季麟同志獲授權專利9項,發表論文40餘篇。獲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2007年“RTO金屬包埋切片微米、納米表徵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R-03)”;2012年“超小型化鉭電解電容器用關鍵材料生產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R-01)”;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榮獲寧夏“科技明星”、“科學技術功勳獎”和“塞上英才”等獎勵。1995年獲全國勞動模範。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伯雲


黃伯雲院士百科

黃伯雲,1945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南南縣,男,漢族,粉末冶金專家。中共黨員。1969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特種冶金系,1980年留學美國,1986年在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88年歸國。曾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中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十五”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央軍委科技委國防科研生產與國防經濟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南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先進材料研究與人才培養,先後為國家大飛機工程、航空武器裝備,以及航天工業提供了多種高性能關鍵材料,為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做出了貢獻。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炭/炭複合材料,解決了國家高性能航空制動用材急需,為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提供了性能優異的關鍵材料及部件;研製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飛機剎車材料,為我國多種戰機提供了關鍵部件,滿足了國家國防建設需求;研發了鐵基、鎢基複雜精細零部件注射成形技術,為我國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的精密複雜零部件製造提供了關鍵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以及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小衛


黃小衛院士百科

黃小衛,1962年1月29日出生,女,漢族,湖南省臨澧縣人,有色金屬冶金專家。1983年畢業於中南大學,2008年獲東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教授級高工/首席專家,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稀土學會稀土化學與溼法冶金專業委員會主任等。

長期從事稀土冶金與材料研究、工程化開發與應用。在稀土資源高效清潔提取、綠色分離提純等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發明了非皂化萃取分離稀土新技術、離子型稀土原礦浸萃一體化、碳酸氫鎂法冶煉分離稀土等低碳低鹽無氨氮分離提純稀土等專利技術,在國內外40多家稀土企業應用,從源頭解決氨氮廢水、放射性廢渣等汙染問題,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和成本,產生了顯著經濟社會效益。主要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發表論文160餘篇。2014年獲中國首屆“傑出工程師獎”,2015年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17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蹇錫高


蹇錫高院士百科

蹇錫高(1946.1.6- )有機高分子材料專家。重慶市人。1969年本科畢業於大連工學院,1981年獲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988-1990留學加拿大McGill大學。現任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遼寧省高性能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材料進展》副理事長、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材料技術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長期從事有機高分子材料創新與產業化研究,先後完成國家重點攻關、軍工配套、“863”、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30餘項。發明了PPESK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解決了傳統工程塑料不能兼具耐高溫、可溶解的技術難題,獲得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發明了PPENS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解決了無法得到高分子量可溶性聚醚腈碸的國際技術難題,獲得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提出了高性能高分子設計新思想,並開發出一個結構獨特的高性能高分子新體系。獲得了16項發明專利,2項專利被評為世界華人重大科技成果,12項技術已產業化。發表了SCI論文244篇。培養博士76名,博士後和訪問學者6名。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國防軍工協作配套先進工作者、省優秀專家等稱號。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姜德生


姜德生院士百科

姜德生,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1年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湖北省授予“五一”勞動獎章。現兼任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光纖傳感技術委員會和產業聯盟主席,中國材料研究會理事,國際光學工程學會和美國光學學會會員。20多年來,姜教授一直從事光纖傳感新技術的研究,經過學科交叉與技術集成研究與開發出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特別是在光纖傳感敏感材料製備、光纖傳感器的精密加工、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國內光纖傳感技術領域唯一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光纖傳感技術的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為我國眾多行業和重大工程及軍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傳感技術。他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科技項目2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姜教授2000年創建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為我國橋樑交通、火災探測、石油石化等領域重大工程的安全監測提供光纖傳感檢測系統,該公司現已成為國內光纖傳感領域唯一上市公司。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賀軍

李賀軍(1957.12.16-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衛


李衛院士百科

李衛(1957.12- )磁學與磁性材料專家。生於北京市,原籍河南省洛陽市。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物理系磁學專業。現任鋼鐵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國家科技重點專項(稀土材料專項)專家組專家, 兼任IEEE及國際稀土永磁及應用委員會委員,亞洲磁學聯盟委員會委員, 中國稀土學會理事,全國磁性材料與器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工作,獲得了低溫度係數、高磁能積釹鐵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環和新型鈰永磁體等多項核心技術創新成果,率領團隊為我國稀土永磁產業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3項,發表論文200餘篇。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津貼,1995年成為國家人事部“重點資助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6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言榮


李言榮院士百科

李言榮(1961.7.10-),電子信息材料專家,四川省射洪縣人。1992年獲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博士學位,曾留學德國Karlsruhe科研中心和美國Colorado at Boulder大學。現任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校長,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應用研究,發明了倒筒式濺射旋轉沉積薄膜製備技術,解決了大面積單、雙面YBCO超導薄膜面內均勻性和兩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產品。發明了介電薄膜的納米自緩衝層技術,顯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電薄膜工程應用的耐壓能力和生長取向特性,熱釋電薄膜紅外傳感器已裝備於煤礦瓦斯監測系統,一體化集成的薄膜應變、溫度傳感器已應用於航空發動機葉片狀態檢測。利用介電/半導體集成薄膜技術,積極推動新型集成電子器件的發展。主要成果分別獲得2003年和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發表SCI收錄論文290餘篇,其中國外主要刊物23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3件,出版著作/教材5本。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元元


李元元院士百科

李元元(1958.10.3- )粉末冶金和鑄造專家。廣東省梅縣人。1982年本科畢業於湖南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7年和1998年研究生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分別獲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製備、成形理論與技術的應用基礎和工程化研究。發展和創新了粉末冶金溫壓成形理論和技術、電磁熱力多場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結一體化理論和技術,研製出多種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發出高性能鋁青銅合金、白銅合金、鋅合金、擠壓鑄造鋁合金、變形鋁合金及其製備成形技術等;成果應用於我國製造業和國防軍工中,解決了相關的技術瓶頸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科技一等獎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55項(已實施29項);發表論文被SCI收錄132篇、EI收錄222篇;出版專著2部,主編著作1部、教材1部。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仲平


李仲平院士百科

李仲平,1964年8月5日出生於湖北省,男,漢族,湖北省安陸市人,航天覆合材料專家。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後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先進功能複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功能性碳纖維複合材料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材料分中心主任等。

長期從事極端服役環境功能複合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研究,負責並帶領團隊探明功能複合材料熱力電行為規律,實現航天用功能複合材料體系及製備技術創新,研製出系列新材料與防熱結構,成功應用於新一代航天型號,解決“熱障”與“熱透波”問題,支撐再入機動、精確制導和小型化等型號關鍵技術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炯天


劉炯天院士百科

劉炯天,1963年1月20日出生,男,漢族,籍貫河南西峽,礦物加工專家。1983年起在中國礦業大學工作,在職獲得工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鄭州大學校長,兼任國家煤加工與潔淨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分離過程強化與微細粒礦物分選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發明旋流-靜態微泡柱分選設備與短流程工藝,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微細粒分選技術;發明礦物-硬度法難沉降煤泥水的綠色澄清技術,創立以硬度為主導的循環煤泥水溶液化學體系;開發煤脫硫與深度降灰工藝,推動我國高效選煤工藝進步及煤基材料產業發展;創立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柱式選礦技術,形成貧雜難選礦開發的技術與產業體系。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1件,出版著作與教材6部。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與獎勵。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正東

劉正東(1966.10.06-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中民


劉中民院士百科

劉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於河南,男,漢族,河南周口市扶溝縣人,石油化工、煤化工專家。民盟盟員。1983年畢業於鄭州大學化學系,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所長,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能源化工領域催化新過程研究與開發,完成了多項創新成果並實現產業化。負責開發了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並率先在世界上實現工業化,截至2017年底,實現技術實施許可24套裝置,烯烴產能1386萬噸/年,引導並促進了煤制烯烴新興戰略產業的快速發展。領導開發了甲醇制乙醇(DMTE)技術,完成了世界首套10萬噸/年煤基乙醇工業示範項目,為百萬噸級工業裝置建設奠定了基礎。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甲醇制烯烴》一部,獲授權國內發明專利180餘件,國外100餘件。2014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周光召應用科學獎;201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產業創新獎;2017年獲中國催化成就獎並獲評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曾榮獲中國專利金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石化聯合會技術發明特等獎、技進步特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十餘項。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毛新平


毛新平院士百科

毛新平,1965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鄂州,男,漢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壓力加工專家。中共黨員。2006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冶金工業部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任寶鋼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湖北省科協副主席。

長期從事先進鋼鐵製造流程和高性能鋼鐵材料研究。主持規劃、設計了我國第一個薄板坯連鑄連軋工程(國家“七五”重點工程)—珠鋼薄板坯連鑄連軋工程,以及我國第一個以半無頭軋製工藝為主要特徵的第二代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的代表工程—漣鋼薄板坯連鑄連軋工程。主持研究基於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的微合金化技術、開發出系列高性能產品,構建了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的產品體系。實現Ti微合金鋼工業化生產,探索出具有我國資源特色低成本高性能鋼製造技術路線。研發薄規格熱軋板帶成套製造技術,闡明薄規格熱軋板帶從中間產品向最終產品轉化的發展方向。提出高品質特殊鋼板帶製造新的技術路線。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出版專著2部,分別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魏壽昆冶金青年獎和首屆傑出工程師獎。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聶祚仁


聶祚仁院士百科

聶祚仁(1963.01.15-),難熔金屬粉末冶金和鋁合金領域專家,湖南省長沙市人。1983年武漢理工大學本科畢業參加工作,1997年中南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副校長,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材料科學學部副主任,國際LCA(生命週期評價)中心聯盟和Int. J. LCA中方委員;2002年至2004年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客員教授。

長期從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及加工領域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材料全生命週期環境友好發展。在難熔金屬、鋁合金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和工程應用成果。帶領團隊研製出多元複合稀土鎢電極及鎢鈷鎳再生粉末技術、鉺微合金化鋁合金,形成了我國特色,解決社會民生和國家工程難題;推進了材料LCA技術實際應用。共5次獲國家科技一、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授權中國和美日等發明專利及軟件127件應用績效顯著。合著7部,論文被SCI收錄210篇、EI收錄270篇,他引4540次。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獲國家傑青並特優驗收和創新研究群體支持。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歐陽平凱


歐陽平凱院士百科

歐陽平凱(1945.8.16-) 生物化工專家。生於廣西平樂市,湖南省湘潭人。198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校長,兼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生物化工領域的教學與工程研究。組建和領導了國家生物化工技術研究中心;創造性地提出運用組合合成的方法構建與優化生物化工過程,在複雜的酶系中將反應與反應組合、反應與生物膜組合、反應與分離組合,使我國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蘋果酸的生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創了利用反應與分離耦合技術在高固含量擬低共熔體系所實現的單槽過程,大幅度提高了反應速度與產物濃度,縮短了流程,降低了成本;研發了包括氣升式等系列高效生物反應器、生物分離等單元操作裝置,率先形成批量生產與工程配套能力,促進了我國用生物技術生產專用化學品新領域的發展。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反應分離耦合技術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徵性化合物中的應用”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酶法合成手徵性化合物新技術的研究”獲1998年國家化工科技進步一等獎,“生物分離技術”獲2000年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發表論文300餘篇,申請專利70餘項,出版專著5部。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復生


潘復生院士百科

潘復生,1962年7月30日出生於浙江,男,漢族,浙江省金華市人,輕金屬專家。九三學社成員。1995年在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日本千葉大學等學習與工作。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重慶大學教授、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從事鎂合金、鋁合金、工具鋼等方面的研究,在鎂合金新材料與新工藝、鋁合金板箔材與鍛件、鐵基工具材料等方向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特別是在高塑性鎂合金、鎂合金成形(型)加工、鎂合金純淨化、化合物相變細化、鋁合金板箔材與鍛件等方面有重要創新,發明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鎂合金和新工藝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4項,部省級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10餘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部省級技術發明一等獎3項。發表SCI收錄論文4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30多項,制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0餘項。獲得“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是何梁何利獎和杜邦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金輝


彭金輝院士百科

彭金輝,1964年12月18日出生,男,彝族,雲南景東人,中共黨員,有色金屬冶金專家。1992年獲得昆明理工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博士學位。1994-1996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2000年獲英國皇家學會博士後獎學金,在布魯奈爾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特種冶金專業委員會主任、微波能工程應用及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從事微波冶金基礎理論、裝備技術及工程應用研究。發明微波冶金新技術,在多種金屬提取過程實現工程應用,拓展至化工、材料等領域。創新成果向歐美等國內外單位轉讓,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科技競爭力。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2010年、2014年)、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2009年)、二等獎1項(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11年)、全國創新爭先獎章(2017年)、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014年)等。授權發明專利68件,發表SCI論文140餘篇,出版專著6部。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壽


彭壽(1960.08.23-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鋒


錢鋒院士百科

錢鋒(1961.4.9- )過程控制和過程系統工程專家。江蘇省鎮江市人。1982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1988年獲華東化工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華東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導師、副校長,化工過程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過程系統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應用協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化工過程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的系統運行智能控制和實時集成優化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研究。創新研發了乙烯裝置智能控制與優化運行技術和軟件,在國內乙烯行業全面推廣應用,成效顯著;突破了精對苯二甲酸裝置全流程優化運行關鍵技術,實現工業裝置大幅度節能降耗;發明的汽油管道調合優化控制技術,實現了調合過程實時優化系統長週期高效運行。研究成果已在數十套大型石油化工裝置上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先後獲得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排名第一,1項第二)、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排名第一,1項第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9項(排名第一),登記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61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被SCI/EI收錄250餘篇。200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旭紅


錢旭紅院士百科

錢旭紅,1962年2月19生於江蘇省寶應縣,男,漢,有機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1982、1985、1988年分別於該校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後在美、德從事博士後研究。1995年起,先後任華東理工大學校長助理和副校長、大連理工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理工大學校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先後擔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諮詢委員會委員(化學部)、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英國女王大學榮譽博士、亞洲及太平洋化工聯盟主席、德國洪堡基金會學術大使等。

在有機化工領域的應用基礎與工程技術研究和開發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績。長期從事應用化學研究,主要興趣聚焦在農藥化學和染料化學。以氟化和芳雜化為主線,深入開展了含特殊官能團、活性功能團有機化學品的分子設計、合成製備、功能性能評價、構效關係分析及產業化應用。開發出多氟芳酸等製備的綠色高效關鍵技術;創制新機制、性能獨特的順硝烯雜環類和含氟類綠色化學農藥; 創制分子識別傳感和檢測分離一體化的萘酰亞胺等芳雜環類熒光功能染料。發表SCI論文275篇,EI論文64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19項、國際PCT專利和美、歐、日專利共12項。若干技術實現產業化或工業化實施,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定蕃


邱定蕃院士百科

邱定蕃,1941年10月20日出生,男,漢族,江西省廣昌縣人,有色金屬冶金、溼法冶金專家。1962年畢業於南昌大學化工系,同年國家分配到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工作,1990年通過考試公派赴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學習與研究(高級訪問學者)。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管科研副院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等職。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研究員、博導。

長期從事有色金屬冶金、溼法冶金的研究與開發,主持並承擔了加壓浸出、提取、分離銅鎳鈷和貴金屬的研究,帶領100多名科研人員和工人,在新疆首次實現了工業化,建成了新工藝冶煉廠,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二);發明礦漿電解新工藝,實現了金屬一步提取,獲199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研究成功的“複雜金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早年研究成功的萃取分離鎳、鈷、銅技術,首次在南京實現了工業化;研究成功的從低品位錳礦生產硫酸錳和二氧化錳,在河北建立了工業生產廠。2002年他在國內較早提出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建議,並在有色金屬資源循環領域和有色工業環境保護方面有較深的研究;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工程院諮詢戰略研究項目;曾獲光華工程科技獎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發表論文100餘篇,學術專著3本,主編4本;多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或委員。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


邱冠周院士百科

邱冠周(1949.2.2- )礦物工程學家。廣東省梅州市人。1987年9月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南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南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我國低品位、複雜難處理金屬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細粒及硫化礦物浮選分離和鐵礦直接還原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在低品位硫化礦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發表了97篇科技論文和5部專著,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2003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04年、2009年連續兩次擔任生物冶金領域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擔任2011年第19屆國際生物冶金大會主席,並被推選為國際生物冶金學會副會長。

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其龍

任其龍(1959.01.01-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桑鳳亭


桑鳳亭院士百科

桑鳳亭,1942年3月24日生,遼寧省大連市人,化學激光專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863計劃的專家,國際氣體流動與化學激光會議顧問委員會委員,大連化物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委員。

從事科學研究四十年,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60年代從事固液火箭推進劑燃燒的研究;70年代開始致力於氣動激光,DF/HF化學激光研究;80年代從事的可見波段化學激光新體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90年代以來,在氧碘化學激光研究中,先後有多項成果通過中科院院級鑑定,並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使我國的氧碘化學激光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先後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6,1999) 二等獎(199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2003),省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1996,1999,2000,2002,2007,2009,2012,2014)多項。同時還與他人合作編寫了短波長化學激光、化學激光、化學激光及其應用及氧碘化學激光4本專著,並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文章一百餘篇,培養研究生十餘名。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舒興田


舒興田院士百科

舒興田(1940.4.21- )分子篩和煉油催化劑製造專家。出生於上海市,浙江省定海市人。1964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任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長期從事分子篩煉油催化劑的開發和工業應用研究,研製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環結構的高硅ZRP分子篩;採用沉積硅和稀土氧化物與Y型分子篩之間水熱反應的獨特改性方法制成的SRNY分子篩;研製成功新一代超穩Y分子篩--SRY分子篩;研製出採用模板劑在固體表面濃集並與分段晶化結合的分子篩,開發出用重排和原位粘結技術製備的HTS分子篩和催化劑。分子篩都已工業化生產並在催化裂化、加氫、乙苯合成、環己酮氨氧化制肟等反應中得到應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CHZ (SRNY) 裂化催化劑”獲1995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ZRP-1分子篩的開發”獲1995年中國石化總公司發明一等獎,“HTS分子篩”獲2004年中國石化總公司發明一等獎, “HTS分子篩催化劑”獲2009年中國石化總公司發明一等獎等獎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傳堯


孫傳堯院士百科

孫傳堯,原籍山東,1944年12月13日生於黑龍江省饒河縣,佳木斯市人,男,漢族,礦物加工工程專家,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中共黨員。1968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有色冶金系選礦專業,1981年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選礦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曾在新疆可可托海礦務局從事稀有金屬鋰鈹鉭鈮選礦工作,任選礦廠副廠長。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院長,現任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礦業聯合會選礦委員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礦物加工及複雜多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與設計工作,有豐富的選礦廠生產實踐經驗。在鋰鈹鉭鈮、鉛鋅、銅鎳、鎢鉍鉬,鐵及黃金領域承擔了多項科研任務,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省部級獎9項,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和有色金屬科技進步特別貢獻獎。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在理論研究中,與合作者共同開拓“礦物浮選的晶體化學原理”的學術方向,撰寫出版學術專著《硅酸鹽礦物浮選原理》。主編《選礦工程師手冊》等大型專業書6部。培養博士研究生45人。近年來,提出“開發與礦物資源可選性相和諧的精細工藝技術(和諧選礦)和基因礦物加工工程(基因選礦)的學術觀點。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天偉


譚天偉院士百科

譚天偉,1964年2月7日出生,男,漢族,湖南湘潭人,生物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93年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

譚天偉院士主要從事生物化工研究。在脂肪酶及酶催化合成化學品上進行了大量研究,實現了有機合成用脂肪酶的生產和酶工業催化的應用;建立了基於標誌代謝物控制的發酵放大新方法,並用於酵母發酵產品的工業生產;開發了發酵廢菌絲體綜合利用工業化應用新工藝。先後獲國內外發明專利40餘項,發表SCI收錄論文500餘篇。獲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亞洲青年生物技術傑出貢獻獎(YABEC award)、贏創-Friedrich Bergius Lecture獎等。國家教學名師,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50餘名。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屠海令

屠海令,電子材料專家,北京市人。1969年畢業於天津大學,1983年獲英國巴斯大學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11月-1995年7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特邀副會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硅、化合物半導體,稀土半導體,硅基半導體材料製備;半導體材料中雜質與缺陷行為,界面、表面物理化學;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性能關係;納米半導體材料,高k材料和紅外光學材料等方面研究。領導並參加多項半導體材料國家工程及專項項目,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技術和規模化的生產能力。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戰略研究。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授權專利44項。發表論文280多篇,出版著作9部。

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塗善東

塗善東(1961.11.04-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國棟


王國棟院士百科

王國棟(1942.10.2- )壓力加工專家,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81年畢業於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獲碩士學位。曾任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2011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東北大學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學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鋼鐵材料軋製理論、工藝、裝備與產品方面的研究,在熱軋鋼材控軋控冷(TMCP)、中厚板核心軋製技術、板形控制及軋製過程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薄帶連鑄基礎研究與工業化技術、軋製過程研發平臺開發建設等方面做出創新成果。在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強韌化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適度細化、複合強化等學術思想,解決了提高材料抗拉強度、降低屈強比和在現有軋機上生產等關鍵問題;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等項目、集成和開發了3500大型中厚板軋機控軋控冷、中厚板軋製鋼材組織性能預測與控制、中厚板生產線自動控制等技術,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軋製技術,闖出了大型中厚板軋機實現國產化的新路;綜合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等方法,進行板帶鋼板形控制、鋼材組織性能預測等方面的研究,利用軋製過程得到的海量信息,進行軋製過程優化與數模調優;開發以超快速冷卻為核心的新一代TMCP工藝,研究熱軋鋼鐵材料在超快速冷卻條件下的綜合強化機制、工藝技術以及產品全生命週期評價技術,實現了鋼鐵材料性能的全面提升和減量化生產;開發的現代軋製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創新平臺,在鋼鐵企業技術中心、研究院大面積推廣應用,大幅度提升了鋼鐵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上述工作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和鋼鐵軋製技術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及遼寧省科技功勳獎(2006)、瀋陽市科技振興獎(2006)。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海舟


王海舟院士百科

王海舟(1940.2.28- )冶金分析表徵專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鋼鐵研究總院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冶金分析表徵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原位統計分佈分析表徵的新概念,建立了較系統的理論、儀器技術、表徵模型與應用標準,系與現有宏觀表徵、微觀表徵相補充的第三種(統計)表徵方法,解決了材料較大面積範圍內組成及狀態(從微觀到宏觀)跨尺度綜合統計定量分佈分析表徵的難題,廣泛應用於冶金工藝及材料性能的質量控制與解析表徵。所發明的金屬材料原位統計分佈分析表徵技術、惰氣脈衝熔融-飛行時間質譜痕量氣體表徵技術及其所領銜建立的高溫合金痕量元素分析表徵體系,確立了相關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相關成果獲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及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當選為國際鋼鐵工業分析委員會主席。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迎軍


王迎軍院士百科

王迎軍(女)(1954.7.31- )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河北省唐縣人。1978年本科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1981年和1997年分別在華南理工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校長、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生物材料基礎研究與工程化工作。在骨、齒科材料、血液淨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復材料類骨仿生構建創新理念,建立“生物應答”理論雛形。發明骨再生修復材料仿生構建系列技術,實現工程化。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出版專著1本、發表SCI論文186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8項。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玉忠


王玉忠院士百科

王玉忠,1961年6月16日出生,男,漢族,山東威海人,有機高分子材料專家。1994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教授,環保型高分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新型防火阻燃材料開發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功能化與高性能化的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在解決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可生物降解和可循環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提出和發展了新的阻燃原理和技術,有效解決賦予材料高阻燃性與其高性能化相矛盾難題,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得到廣泛應用,市場佔有率高,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提出發展可高回收率回收其單體的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解決一次性使用塑料製品廢棄物造成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的有效途徑,發明了可反覆循環利用並且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新技術等。發表SCI論文500餘篇,SCI他引上萬次,出版專著/教材/手冊6部,2項基礎研究成果入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獲授權發明專利110餘項,50餘項已實施應用;獲11項國家和省部科技成果獎。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獲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獎、四川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四川大學首屆“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等榮譽。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震西


王震西院士百科

王震西,1942年9月3日生於江蘇省海門市。磁性及非晶態材料專家。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現任北京中科三環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委、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獲學士學位。

長期從事稀土磁性材料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國防用多種微波鐵氧體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態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發現並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結構。研製成功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低純度釹稀土鐵硼永磁合金,系統地解決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整套關鍵技術、工藝和設備,並積極推廣。創建產業型三環新材料高技術公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低純度釹稀土鐵硼永磁合金”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鋒


吳鋒院士百科

吳鋒(1951.06.12-),新能源材料科學家,生於北京。1981年畢業於太原工學院化工系,獲工學碩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高技術(863)功能材料專家組副組長等,被國家科技部聘為973計劃二次電池項目連續三期的首席科學家。現任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材料學科首席教授。

我國綠色二次電池與相關材料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為我國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多項;還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四項國際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被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以成


吳以成院士百科

吳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於廣西玉林市,男,漢族,廣西玉林人,功能材料專家。197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學位。現任天津理工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和發展工作,在新型非線性光學材料探索、晶體生長及非線性光學特性研究、晶體結構與非線性光學性能相互關係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與合作者一起發明了LiB3O5(簡稱LBO)、CsB3O5(簡稱CBO)、La2CaB10O19(簡稱LCB)等多種非線性光學晶體。LBO晶體已廣泛應用於激光技術領域,是目前最適合用於高平均功率全固態激光器的二、三倍頻晶體,曾被美國《激光與光電子學》雜誌評為1989年度國際十大激光高技術最佳產品之一。“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三硼酸鋰—LiB3O5”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建新


謝建新院士百科

謝建新,1958年6月14日出生,男,漢族,湖南省雙峰縣人,材料加工工程專家。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南大學,1991年日本東北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十三五”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

主要從事金屬凝固、加工和熱處理及其關鍵裝備的研究,在交通運輸與航天航空關鍵鋁材擠壓加工,高性能特鋼、銅合金和銅鋁複合材料短流程加工新工藝及其關鍵裝備的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較多重要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均為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201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授權發明專利90餘項,專利實施企業20餘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惠彬


徐惠彬院士百科

徐惠彬,1959年7月6日出生於吉林省大安,祖籍河北省武安,男,漢族,金屬材料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阜新礦業學院,1987年獲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回國。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擔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國家重大專項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

長期從事先進航空發動機高溫材料和特種功能材料的科學研究、工程應用和人才培養。先後主持了多個國家(國防)重點和重大項目,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授權發明專利100餘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指導的博士生中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者1人、提名者1人。1994年獲首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領導的科研團隊2008年獲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009年獲批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南平


徐南平院士百科

徐南平(1961.4.5- ),化學工程專家。出生於安徽省桐城市。1989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中國陶瓷膜產業和材料化學工程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在技術上解決陶瓷膜及膜材料的微結構控制和膜形成的關鍵問題,為陶瓷膜技術在能源、水資源、環境保護和傳統產業改造領域的重大應用工程奠定知識產權和技術基礎,在我國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陶瓷膜新產業;提出了“用化學工程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解決材料製備工程化問題和依託新材料發展新的分離與反應技術”的學術思想,自主設立了材料化學工程博士點,建成了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促進了我國膜領域的發展和材料化學工程學科的形成。

研究成果轉化培育了江蘇久吾、江蘇九天、南京九思等10多個高科技企業,服務了近千家企業,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7項。出版著作4部,發表SCI論文3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10餘項,其中美國專利2項。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薛群基


薛群基院士百科

薛群基(1942.11.28- )特種潤滑材料專家。山東省沂南縣人。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196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現任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

長期從事特種潤滑材料和摩擦化學的研究工作。主持、參加和領導研製成功了多種航天和航空工業所需的特種潤滑材料;主持建設了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導並參加研製了在海洋環境中應用的新型功能和防護材料;研製成功了數十種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稀士潤滑材料及節能潤滑材料;所研製的材料與技術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做出了重大貢獻。獲得國家級獎勵3次及省部級獎勵10餘次。2002年獲何梁何利獎,2009年獲中國化學會-中石化化學貢獻獎,2010年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貢獻獎,中國摩擦學會最高成就獎,2011年獲世界摩擦學金獎。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4本,授權專利30餘件。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聯盟


張聯盟院士百科

張聯盟,1955年1月23日出生於湖北天門,男,漢族,功能梯度複合材料專家,中共黨員。199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獲材料物性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材料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國防科技學部委員、國際梯度材料顧問委員會(IAC-FGM)委員等。

長期致力於梯度材料的功能創新與設計、製備技術創新與工程化應用,持續研發出具有熱應力緩和功能、準等熵加載功能、能量傳遞與調控功能以及原位防/隔熱功能等的梯度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應用於多個國防與民用重要領域。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發表SCI收錄論文近260篇,編、譯著6部,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被授予國家教學名師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平祥

張平祥(1965.03.15- )。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耀明


張耀明院士百科

張耀明,1943年12月出生於江蘇無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196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分配至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曾任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曾任南京市科協主席、南京春輝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首創了20孔雙坩堝拉絲工藝技術和特大雙機頭拉絲機、多排多孔共擠塑料光纖工藝等。研究的多組分玻璃光纖、塑料光纖、傳象束等非通信光纖製造技術均達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處國際領先。首創了代鉑爐拉制高強度玻璃纖維及絲根針管風冷技術,主抓了國防四大重點工程“31工程”防熱材料用立體織物和“十號工程”天線罩用玻璃纖維仿形織物的配套研製工作,為我國玻纖事業和國防軍工作出了重要貢獻。

先後主持和承擔了20多項國家、省部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杜邦獎1項,發表著作和論文30餘篇,申請專利9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40餘項,美國專利6項,獲授權50多項,為我國非通信光纖和特種玻纖領域的一名開拓者和技術奠基人。榮獲人事部、國家建材局授予的“建材系統勞動模範”等十多項榮譽稱號,1995年獲“王丹萍科學獎金”。 於2004年被評為“江蘇省首屆十大傑出專利發明人”,2005年獲中國首屆“發明創業獎”和“當代發明家”稱號。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裕國


鄭裕國院士百科

鄭裕國(1961.11.05-),生物化工專家。浙江象山人。1983年畢業於浙江工學院並留校任教,先後在該校獲工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兼任生物轉化與生物淨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生物有機合成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手性生物製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化學原料藥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長期從事醫藥和農藥化學品生物製造工程技術創新,建立了以生物技術為核心,融合有機合成、化學工程原理和方法的生物有機合成技術新體系。發明了最大假糖類農藥井岡黴素高端品種及其衍生物生物合成新技術,實現了井岡黴素的綠色化和高值化;開發成功最大糖苷酶抑制劑類降糖藥阿卡波糖生物合成新菌種和新技術,通過工程技術全程創新,打破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發明系列生物催化劑篩選、改造和工業應用新技術,實現醫藥、農藥化學品生產過程重構、強化和替代。授權發明專利90多件,發表SCI收錄論文200餘篇,主編出版教材、專著3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和二等獎1項。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賙濟


賙濟院士百科

賙濟(1962.02.10-),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吉林九臺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電子學會元件分會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與元器件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軟磁鐵氧體和新一代低溫共燒陶瓷(LTCC)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化的若干關鍵技術難題,為國內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提出了通過超材料與常規材料融合構築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在此基礎上率先發展出非金屬基超常電磁介質等一系列新材料。發表學術論文369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41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克崧


周克崧院士百科

周克崧,出生於1941年02月04日,材料表面工程專家,湖南省長沙 市人。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廣東省科協副主席。曾任 全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周克崧教授三十多年來主要從事熱噴塗、薄膜和激光等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低壓等離子噴塗、熱噴塗技術替代電鍍硬鉻、高性能薄膜和熱噴塗與激光的複合技術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多項技術已經成功應用於軍工、鋼鐵、包裝印刷和核能等國民經濟部門。培養和組建了一個既能完成國家重要研究課題,又能將科研成果工程化的團隊。先後承擔和主持了國家973、863、軍工等科研項目和和省市項目50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廣州市一等獎1項。1995和2006年兩次獲國防軍工配套先進工作者稱號。編著、參編著作三部,在國內外期刊公開發表論文150餘篇。

2009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廉


周廉院士百科

周廉,1940年3月出生,吉林省舒蘭縣人。著名的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3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現任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名譽院長、南京工業大學新材料研究院院長、陝西科技大學名譽校長,兼任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曾任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冶金、化工與材料學部主任、國際材聯主席等職位以及全國人大九屆及十屆代表。主要研究領域為超導材料、鈦合金、生物材料及3D打印材料等。共榮獲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在內的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22項、國家發明專利16項。長期活躍在國內外材料學術界,享有較高知名度。多次主持和參加國內外重大學術活動,並主持了航空材料、海洋材料、3D打印材料等多項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受聘於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東北大學等國內多所重點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重要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400多篇,培養博士研究生80餘名。

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出國留學人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有色金屬工業特等勞動模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橋口隆吉基金獎”、“西安市科學技術貢獻獎”等榮譽。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玉


周玉院士百科

周玉(1955.7.1- )先進陶瓷材料學家。黑龍江省五常市人。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1989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獲博士學位。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學院院士。現任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主要從事陶瓷相變與韌化、陶瓷複合材料抗熱震與耐燒蝕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熱部件上應用等研究。發明了新型防熱陶瓷複合材料併成功應用於航天型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0項、國家發明專利6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5部,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400餘篇,論著被國內外他引4000餘次;在《光明日報》和《中國高等教育》等上發表高等教育與管理方面的文章20餘篇;培養博士、碩士各40多名。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和“橋口隆吉基金獎”等榮譽稱號。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資深院士:

才鴻年

才鴻年院士百科

才鴻年(1940.1.29- )金屬材料專家。北京市人。1966年於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總裝備部先進材料專業組組長。長期從事軍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和我國第一代複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我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裝甲鋼,為我國複合裝甲材料與結構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後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併成倍提高疲勞壽命;組織了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研究和先進材料技術預先研究“十五”、“十一五”計劃指南、關鍵技術報告的編寫工作。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火炮系統”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獲1982年國家發明二等獎。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丙珍


陳丙珍院士百科

陳丙珍(女)(1936.5.5- )化工系統工程專家,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62年畢業於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獲副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學術期刊“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編委,“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副主編等職。曾擔任第8屆過程系統工程會議(2003)國際組委會主席。

70年代後期即致力於化工系統工程新學科的建設和工業應用,創建了教學科研基地。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化工系統工程,研究方向有: 石化企業能源和資源系統的優化綜合,化工過程非線性分析, 化工過程本質安全設計,複雜過程系統多尺度建模與優化以及生物質燃料供應鏈優化等。代表性的成果有: 解決了大型石化裝置在線優化的關鍵問題,實現了從離線優化到在線優化的技術跨越;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乙烯工業裂解爐模擬優化工程化軟件;為複雜工程系統的故障診斷等發展了具有邏輯推理、定性決策和定量計算功能的化工智能系統;提出了考慮靈敏度要求的換熱網絡優化綜合方法以及全廠能量系統集成的數學模型和求解策略,在煉油廠節能改造中效益明顯;提出了基於過程穩定性和可控性分析的全參數可行域的操作子區域的劃分策略,使得所設計的過程在本質上具有維持穩定運行的系統特性,從源頭上降低不穩定生產的概率或避免事故的發生。曾獲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 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 項,省、部級獎 13 項。1985 年以來共發表論文 250 餘篇。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景


陳景院士百科

陳景(1935.03.09- )貴金屬冶金專家。雲南省大理市人。1958年至2005年在昆明貴金屬研究所工作,現為雲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鉑族金屬冶金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鉑族金屬冶金新技術開發應用及相關物理化學研究。完成過國家急需的硝酸工業廢鉑催化網再生工藝和工業試驗研究;發明的分離貴金屬新工藝成功應用於我國最大的甘肅金川鉑族金屬資源礦山;研究提出的處理雲南金寶山低品位鉑鈀礦全溼法新工藝使我國第二大鉑族金屬資源有了可開發利用的創新技術;用沉澱吸附法治理雲南陽宗海湖泊砷汙染成功地解決了大體量地表水砷汙染治理的國際性技術難題。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年獲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發表學術論文180篇,專著3本。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如


陳清如院士百科

陳清如(1926.12.3- )礦物加工專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2年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選礦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是我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重介質旋流器末煤選煤廠,指導研究設計了我國第一臺篩下空氣室跳汰機,解決了我國跳汰選煤機的大型化;建立了 “粒群透篩概率”的篩分理論,研製成功煤用概率分級篩系列設備,較好地解決了潮溼細粒煤的篩分,經濟效益顯著;成功地創建了“空氣重介質穩定流態化”的選礦理論和技術,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效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示範廠。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1990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10年被授予國際選煤大會國際組委會首次設立的“終身成就獎”(IOC Chairman’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發表論文180多篇,出版論著12部。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蘊博


陳蘊博院士百科

陳蘊博(1935.1- )出生於上海市。畢業於浙江大學材料加工專業。研究員級高工,博士生導師。現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中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熱處理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198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擔任多個著名高校的兼職教授、博導,兼職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長期從事材料學、材料加工、表面工程、複合材料和模具技術領域科技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裝備及相關的關鍵製造技術問題、新材料新工藝共性技術、表面工程技術和材料環境損傷失效抗力指標體系及零部件壽命預測等方面,都有諸多的學術和技術創新。現正從事鋼鐵材料超細晶技術、功能梯度塗層材料、複合材料、輕合金材料、耐磨材料、鋰電池材料和模具材料的研製工作。主持負責的研究項目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五項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多項次,成果存活應用率高達80%以上。授權國內發明專利十三項,授權國際發明專利二項,國家發明專利優秀獎一項,國家級新產品一項,出版專著五部,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十餘名。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崔崑


崔崑院士百科

崔崑(1925.7.20- )金屬材料專家。山東省濟南市人。195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畢業。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開發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在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經濟效益顯著;在鋼的合金化、夾雜物工程、高韌性金屬陶瓷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工作。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易切削精密模具鋼8Cr2S”獲1985年國家發明2等獎, “高性能低成本細晶粒無鈷金屬陶瓷製備技術”獲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2等獎。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出版 “鋼鐵材料及有色金屬材料”、“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2部著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戴永年


戴永年院士百科

戴永年,1929年2月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男,漢族,雲南省通海縣人,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專家。1948年12月加入“雲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雲南大學礦冶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54年隨雲南大學礦冶系調整進入昆明工學院工作,1956年由中南礦冶學院冶金系研究生班畢業後在昆明理工大學任教至今,現任昆明理工大學教授,真空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資深常務理事。

戴永年院士發展了金屬真空氣化分離理論,形成了有色金屬真空冶金理論體系;發明了內熱式多級連續蒸餾真空爐和臥式真空爐,在寶鋼、鞍鋼等國內40多個單位及美國、英國等國家推廣應用80餘臺/套,改革了錫、鉛、鋅、鋰、多晶硅冶金部分傳統生產技術,經濟效益顯著,其主持研究的鋰離子電池材料已產業化。其在有色金屬真空冶金領域的研究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7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11部,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錫冶金》教材,其主編的《真空冶金》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獲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40餘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排1、3)、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1、3)、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排1)、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雲嶺先鋒獎章、雲南省教育功勳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傅恆志


傅恆志院士百科

傅恆志(1929.8.24- )材料及冶金專家。河南省開封市人。195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195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1962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工學院獲副博士學位。西北工業大學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凝固理論與技術及高溫合金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質再分配的概念及相關函數關係;在亞快速定向凝固及組織超細化、高溫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組織與性能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獲得性能提高數倍的超細胞/枝晶定向組織。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ZMLMC超高溫度梯度定向凝固方法與裝置”獲199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專著6本。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

顧真安


顧真安院士百科

顧真安(1936.11.16- )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江蘇省無錫市人。1958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博導。長期 從事特種玻璃和光導纖維研究。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導纖維中的光譜和非線性光學特性,獲得多種元素的D-F電子寬帶躍遷具有紫外強吸收和可見熒光 轉換特性,以及上轉換熒光、倍頻和光放大性質;研究了化學氣相摻雜沉積、溶液摻雜和氫氧焰熔制-電熔成型兩步法工藝技術,解決了難熔玻璃製備技術難題;研 製成功超低膨脹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纖等一批新材料。8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激光技術用石英玻璃” 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耐輻照石英玻璃” 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指導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30餘名。參與我國礦產資源戰略諮詢研究,負責“ 建材非金屬 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以及”中國綠色建材發展戰略研究”等課題。獲得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防軍工協作配套先進 工作者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 院院士。

關興亞


關興亞院士百科

關興亞(1932.2.7- )石油化工專家。遼寧省瀋陽市人。1955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從六十年代初開始長期從事丙烯腈生產工藝及催化劑的研究開發。七十年代在我國建成12套丙烯腈中小型生產裝置,填補了我國在氨氧化領域的技術空白。八十年代初在中石化集團公司領導下,組織了研究、設計、高校和工廠等部門參加的丙烯腈成套技術國產化的攻關。開發出MB-82、MB-86、MB-98和SAC-2000催化劑、流化床反應器、丙烯腈產品分離和乙腈回收等新工藝。先後建成了國產化4萬噸/年示範裝置和年產13萬噸丙烯腈生產廠。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國產化並進入國際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包括MB-82型催化劑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MB-86催化劑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取得國內外專利40多項。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永康


胡永康院士百科

胡永康(1940.2.5- )石油煉製專家。雲南省曲靖市人。1961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現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

長期從事石油煉製加氫裂化催化劑和加氫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工業應用轉化工作,曾擔任國家“六五”、“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負責人,研製成功兩類加氫裂化催化劑,屬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同類催化劑先進水平, “八五”“九五”期間,指導並參與多項國家和中石化總公司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發了系列加氫裂化催化劑及工藝技術,併成功推廣應用於多套工業裝置,經濟效益顯著。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1996年),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1985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已獲得中國發明專利8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累計培養出博士研究生10名。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江東亮


江東亮院士百科

江東亮(1937.09.12- )著名無機材料科學家。籍貫上海市。1960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1992年入選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曾任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所長,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現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81-198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冶金和材料科學工程系工作。長期從事先進陶瓷的組成、結構、工藝與性能關係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先後開展氧化鋁陶瓷末期燒結氣氛對材料緻密化的影響,碳化物或含碳化物的複合材料的高溫等靜壓氮化改性工藝等基礎研究,促進了無機材料科學的發展。新材料開發和工程應用上,在國內研製成功高緻密微晶氧化鋁陶瓷及機械密封件,磁流體發電電極材料,氧化鋁輕質、重質耐熱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復相陶瓷和陶瓷基複合材料等。廣泛應用於機械、化工、能源、交通和空間技術等行業,取得了相當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著作4本,專利2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以及上海市和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等12項。1993年獲上海市勞動模範。1996年獲國家計委、科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八五”攻關先進個人。2010年獲得美國陶瓷學會工程陶瓷分會橋建獎(Bridge Building Award)。2014年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湧


金湧院士百科

金湧(1935.7.30- )化學工程專家,北京市人,1959年畢業於原蘇聯烏拉爾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研究了氣固湍動流態化流型轉變,提出了流型轉變的機理模型和定量判據,已發明了湍動流化床新型複合內構件,改善了流化質量,解決了工程放大的難題,成功地用於指導六種工藝,三十餘臺大型工業流化床反應器地改造或設計。所研究的氣固循環流化床、氣固超短接觸催化反應器,移動床重整反應器、大型節能幹燥裝置等已成功地應用於工業過程,在清潔化工工藝與工程、產品工程、亞微米與納米粉體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獲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他省部級獎勵及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講座獎等十餘項,獲技術專利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專著6本。

1997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柯偉


柯偉院士百科

柯偉,男(1932.12.30-)金屬腐蝕與防護專家。遼寧瀋陽出生,祖籍浙江台州(黃岩)。195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任職於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979公派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進修,1982年回國。現任金屬所研究員,博導;曾任中國科學院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疲勞及環境敏感斷裂等材料失效與保護的研究。首創噴丸和氬氣聯合處理的新工藝,解決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特大晶粒的難題;提出疲勞預形變誘發蠕變空穴的模型,發展了蠕變與疲勞交互作用理論;系統研究局部化形變與腐蝕交互作用的實驗和理論,開發出新型耐蝕合金、塗料、斷裂控制和安全評估技術,並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獲得成功應用。曾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規律與預測研究”和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中國工業和自然環境腐蝕調查與對策”研究。培養碩士和博士60餘人,發表專著3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等多項獎勵。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大東


李大東院士百科

李大東(1938.2.24- ),石油煉製催化劑及工藝專家。生於北京市,原籍山東省德州市。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

他與同事們合作研發的加氫精制催化劑(RN-1型),1989年獲中國專利發明創造金獎,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生產清潔燃料加氫精制催化劑的研製開發及工業應用”200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壓加氫改質技術等2項成果獲得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RN-1加氫催化劑已在國內外52套工業裝置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家族技術也發展到了12個系列超過100個品種,廣泛應用於國內外400多套工業裝置以改善各種油品質量和提高重油轉化效率。與合作者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20件,授權海外發明專利67件。發表論文165篇,出版專著1部。作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博士研究生35名。兼任北京大學教授。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東英


李東英院士百科

李東英(1920.12.14- )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我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主持研究成功30餘種稀有金屬的生產方法,保證“兩彈一星”等軍工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鈦應用推廣工作,經濟效益顯著;並長期從事我國稀土的開發和應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稀土微量元素用於農業生產實際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獲得普遍增產、優質和抗逆效果。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國家十二個重要領域技術政策的研究”、“1986~2000年全國科技長遠規劃前期研究”分別獲1987年、198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主編大型叢書《有色金屬進展》40卷。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冠興


李冠興院士百科

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市,男,漢族,核材料專家。中共黨員。1962年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1966年研究生畢業。1982-1984年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訪問學者。現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譽總經理,核工業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反應堆材料和燃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全國核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榮譽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中共十六大代表和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長期從事核燃料與工藝技術的研究,在生產堆燃料元件,研究堆燃料元件,靶件和鈾材料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與具體組織的研究堆多層套管狀燃料組件和兩種板型燃料組件均己投入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持建設了我國第一條重水堆核電站用CANDU-6用燃料棒束生產線,其生產工藝裝備和管理均達到國際水平。在新型特種材料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開拓了其應用研究的新領域,是特種材料在非核特殊領域研發應用的奠基人。曾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3 項,三等獎6項。著有《核燃料》,《重水堆燃料元件》和《研究堆燃料元件製造技術》等著作。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俊賢


李俊賢院士百科

李俊賢(1928.3.10- ),化工合成專家。四川省眉山縣人。1950年畢業於國立中央技藝高等專科學校。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黎明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國防科工委固體火箭推進劑專業組副組長。

長期從事推進劑及聚氨酯研究,是我國化學推進劑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聚氨酯工業的奠基者之一。主持參與了偏二甲肼、一甲基肼、魚推-3燃料、丁羥膠等產品的研製,迄今仍應用在長征系列火箭、先進魚雷、衛星和飛船等裝備上。提出“保軍轉民”方向,主持組建了國家反應注射成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累計取得50多項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主編聚氨酯工業手冊一部,發表論文40餘篇,獲授權專利十餘項。

199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龍土


李龍土院士百科

李龍土,1935年11月20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男,漢族,福建省南安人,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後在清華大學土木系、化工系和材料系任教。曾任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信息功能陶瓷)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主持並參與研製多個系列、性能優異的鐵電、壓電、介電、鐵磁等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帶領課題組對鐵電壓電陶瓷低溫燒結技術及應用展開了系統深入研究,提出了對多層陶瓷電子元件產業化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技術路線,開拓了高性能鐵電壓電陶瓷低溫燒結的新途徑,發明了低燒多層壓電陶瓷變壓器並推廣應用和實現產業化。曾擔任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七五”期間“先進功能陶瓷”專題負責人、“八五”期間“低溫燒結多層陶瓷電容器”重大項目負責人和“九五”期間“高性能片式電子元件”重大項目負責人,主持和參與研製成功的高性能低燒多層陶瓷電容器重大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對“863”計劃重大項目的實施及高技術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家“863”計劃實施十週年被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工委表彰為國家高新技術發展計劃“八五”先進工作者一等獎。他負責或參與的多項研究成果曾獲包括4項國家級獎勵在內的十餘項獎勵;共同發表論文700餘篇;獲得授權專利70餘項,培養研究生60餘人,博士後10人。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正名


李正名院士百科

李正名,1931年1月出生於上海,南開大學講席教授,有機化學與農藥化學家。1953年畢業於美國歐斯金大學獲化學學士學位,1956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獲碩士學位。現任南開大學教授、博導、南開大學科協主席。曾任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所所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化學學院副院長,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長期從事有機合成,農藥化學、生物活性分子設計及構效規律研究。承擔國家“六五”到“十二五”期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等項目均通過國家驗收。1990年起帶領團隊開展新型綠色農藥研究,修改了國際有關磺酰脲類除草劑的構效理論,創制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單嘧磺隆和單嘧磺酯兩個超高效綠色除草品種,具有對環境生態友好、對溫血動物無毒性、對雜草防效優越和對作物選擇性高的特色,經過長期開發和推廣應用已獲得國家新農藥正式登記證,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78)、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7)、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7)、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1999),全國發明創業獎(2006),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2013) 等20項國家與部級獎項。還獲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傑出成就獎,建國60週年中國農藥工業突出貢獻獎、日本農藥學會外國科學家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天津市勞動模範,南開大學優秀教師獎與良師益友獎等23項個人獎項。曾指導145名研究生(含53名博士、2名博士後)發表論文550餘篇,授權專利17項,編著5本。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業翔


劉業翔院士百科

劉業翔(1930.9.1)有色金屬冶金專家。生於湖北省武漢市,原籍湖北省武昌縣。 1953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獲學士學位。曾任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書記兼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人事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及輕金屬學委會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有色金屬冶金,特別是輕金屬與鋁電解及電化學冶金領域節能技術研究與應用,在高溫熔鹽電解電催化、鋁電解電催化碳素節能陽極、功能電極材料等方面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與實踐, 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湖南省光召科技獎和全國光華科技獎等及專利32項。1996年與團隊一起,開始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產-學-研”實踐,先後獲發明專利40餘項,鋰離子電池成果已孵化出數家高新技術企業,薄膜太陽電池研究工作處於國際前沿,發表論文SCI 45篇和EI 35篇。從事教學科研工作60年,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90餘名。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總共320餘篇,撰寫專著4部。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毛炳權


毛炳權院士百科

毛炳權(1933.11.02- )高分子化工專家。廣東省東莞市人。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獲工程師學位。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烯烴聚合工藝和聚合催化劑的研究。參加研製成功中小型間歇液相本體法聚丙烯裝置,並得到廣泛推廣;研製成功聚烯烴N型高效催化劑及聚合工藝,取代進口催化劑,以1800萬美元將催化劑專利轉讓給美國Phillips石油公司並在Engelhard催化劑公司生產,催化劑在世界範圍內出售,經濟效益顯著。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以煉廠氣為原料的千噸級聚丙烯技術”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聚烯烴N型高效催化劑及聚合工藝研究”獲1993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劑的研究開發及工業應用”2003年又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2004年獲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寅初


沈寅初院士百科

沈寅初(1938.7.7- )生物化工專家。浙江省嵊縣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

長期從事微生物源農藥及生物化工研究和技術開發。先後主持開發了井岡黴素、7051(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產品,為我國生物農藥工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研發成功了微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酰胺技術,建立了我國第一套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大宗化工原料的工業化裝置,開創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業中應用的先河。項目成果先後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獎;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稱號,浙江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等。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明述


唐明述院士百科

唐明述(1929.3.31- )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四川省安嶽縣人。1956年南京工學院化工系研究生畢業。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混凝土工程壽命的研究。對影響混凝土工程壽命的重要課題鹼-集料反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創建的快速法已定為法國和我國標準,先後為眾多大型混凝土工程鑑定集料鹼活性,提出可靠的施工方案;研製的快速測定儀已獲應用;近年來在京津等地發現大型混凝土工程鹼集料反應而破壞的實例,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所提鹼碳酸鹽反應的膨脹機理、鹼集料反應分類等理論得到國際專家的重視;對用水泥處理核廢渣、大壩用氧化鎂膨脹水泥、鋼渣微觀結構的研究等在理論、生產、使用中均獲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鹼集料反應”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澱佐


王澱佐院士百科

王澱佐(1934.3.23- )出生於遼寧省凌海市,1949年東北大學(長春)肄業,1961年中南工業大學(長沙)畢業。從事礦物加工與冶金專業。曾在冶金部任技術員;在中南工業大學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導師;曾任:中南工大副校長、校長;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現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多年從事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礦物與材料加工藥劑的分子設計和應用表面化學;礦物與材料加工過程溶液化學;礦物浮選電化學和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技術;有色金屬礦生物溼法冶金;鋁土礦的浮選脫硅和有效利用;固體顆粒的相互作用和細粒技術;納米結構礦物-聚合物複合材料;稀土金屬的提取和分離精製。

在礦物浮選和浮選化學、浮選藥劑研究中有系統的創新性成果。發表著作9本,論文300多篇,曾獲多項國家級獎勵。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0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6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王靜康


王靜康院士百科

王靜康(女)1938年4月9號出生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工業結晶科學與技術專家。1965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國家結晶科學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我國化學工程與製藥工程專業認證委員會主任、天津市科協榮譽主席、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主編、英國化學工程師學會(IChemE)會士(Fellow)等職。曾任教育部化學化工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化學工程分委會主任,天津市科協主席、市僑聯副主席等職。

長期致力於工業結晶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發及其成果產業轉化。創立我國第一個工業結晶及醫藥結晶技術研發基地。連續主持並完成國家“七五”至“十二五”的重大科技攻關及支撐計劃六個項目,所自主創新專利成果己應用於百餘個企業,成果產業轉化均一次成功。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及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何梁何利技術科學獎,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中國首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及中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全國創新爭先獎,2017年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等。

主編國家“九五”及“十五”教育部統編教材《化工設計》等化工專著五部,所負責的《化工設計》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已培養出碩、博士、博士後100餘名,發表論文360餘篇,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


汪燮卿院士百科

汪燮卿,1933年2月11日出生於浙江龍游,原藉安徽休寧,男,漢族,有機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51年入清華大學化工系,1956年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專業畢業,1961年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曾任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現任中石化科技委資深顧問。

長期從事煉油和石油化工科技開發。20世紀60年代初,主持石油組成、油品和添加劑分析研究。80年代後,率先主持開發成功一條煉油與石油化工相結合的以重質石油為原料,生產乙烯、丙烯DCC工藝和高質量汽油MGG工藝的新技術路線,完成了具有獨創性的、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攻關。其中DCC技術已於1994年經美國SWEC公司代理轉讓給泰國石油公司,實現了我國重大成套煉油技術的首項出口。90年代後,主持劣質原油加工的研究開發,完成了高酸原油直接流化催化脫酸的研究,並實現工業化生產。指導鈦硅分子篩的合成應用研究,實現有機化工氧化的清潔生產技術。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發明和科技進步獎14項。發表論文190餘篇、出版專著4部,獲國內專利授權252件,國外專利授權55件。培養碩士、博士生和博士後60人。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旭光


汪旭光院士百科

汪旭光,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安慶市,男,漢族,安徽省樅陽縣人,炸藥與爆破技術專家。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安徽大學。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等職。現任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副組長、全國安全評價工作委員會主任、公安部爆破專家組組長、公安部消防局專家組顧問,國際岩石爆破破碎委員會委員。

長期致力於現代工業炸藥與工程爆破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20世紀70年代,率先在國內研製成功高威力田菁10號漿狀炸藥和EL系列乳化炸藥,開發出10個系列、38種乳化炸藥以及配套工藝及設備,首次實現我國工業炸藥技術向國外轉讓,先後在國內外獲得大量推廣應用,形成了我國BGRIMM品牌。1999年,主持研發成功中小直徑乳化炸藥現場混裝車,已在國內外推廣應用200多臺套,為工業炸藥裝填爆破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出版專著14部,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乳化炸藥》是國內外第一本全面闡述乳化炸藥技術的專著,受到業界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同,英文版暢銷130多個國家,分別於1988年和1994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和國家圖書提名獎。1978年,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980年和1982年,先後獲得國家發明二、三等獎各1項,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獲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獲得國家安全生產科技一等獎等。

1992年當選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一德


王一德院士百科

王一德,1938年12月31日生,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壓力加工專家。中共黨員。1966年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現任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會長。

長期工作在企業工程技術第一線,為我國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不鏽鋼攻關、“高質量不鏽鋼板材技術開發”等國家重點課題和不鏽鋼全線改擴建工程項目,形成一整套不鏽鋼生產工藝技術;創新集成鐵水冶煉不鏽鋼新流程和多項不鏽鋼熱軋、冷軋、無縫鋼管以及精密帶鋼新技術,使太鋼成為全球產量最大、品種規格最全、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最具競爭力的不鏽鋼企業。主持改擴建國內第二個冷軋硅鋼廠,自主開發一整套冷軋無取向硅鋼生產工藝技術,屬國際一流水平。多次主持純鐵新材料研製,解決多項技術難題,滿足了國防軍工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高能加速器等重點工程需要。先後獲“山西記憶十大新聞人物”,山西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經濟風雲人物”,山西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中國不鏽鋼傑出貢獻獎,中國電工鋼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共獲部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獎2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10項、二等獎7項。撰寫論文80餘篇,編譯著6部。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澤山


王澤山院士百科

王澤山,1935.10.10出生,含能材料專家。生於吉林省吉林市,原籍吉林市。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從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研究了發射藥及其裝藥理論;發明低溫感技術,提高了發射效率,使發射威力超過國外同類裝備的水平;研究和解決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有關理論和綜合性處理技術,實現了資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明了一種高密度火藥裝藥技術,已推廣應用。數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獲何梁何利獎。“低溫度係數發射藥、裝藥技術及加工工藝”獲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1);“庫存過期火藥和退役報廢炸藥的再利用技術”獲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1)。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4部。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翁宇慶


翁宇慶院士百科

翁宇慶(1940.01.01)鋼鐵材料專家。生於四川省西昌市,原籍江蘇省常熟市。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中國金屬學會名譽理事長、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國家973項目顧問組成員和國防科工局技術委員會委員。曾任鋼鐵研究總院院長、冶金部副部長,全國政協(科技界)委員,連續兩屆擔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和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稱號。

翁宇慶從事鋼鐵結構材料研究40多年,擔任過十多項國家和部級科研項目負責人,連續三次擔任國家攀登項目和國家973項目有關鋼鐵材料的首席科學家(1996~2009)。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中國冶金科技獎特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國家發明獎三等獎(第一獲獎人),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香港求是科學基金“傑出科學家獎”和先進材料製造加工國際大會(2009,柏林)“傑出貢獻獎”。在超細晶鋼研發上做出貢獻,應用該技術已生產應用新鋼類2億噸以上。專著《超細晶鋼》獲中國圖書獎及中國政府出版獎提名獎。連續三屆擔任中、日、韓等國召開的先進鋼鐵材料國際會議主席、副主席。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武勝


武勝院士百科

武勝(1934.9.23- )核材料與工藝專家。出生於黑龍江省阿城市。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有色金屬學院,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核材料與工藝研究。參與核材料的相容性、腐蝕特性和表面改性研究;參與核聚變材料的工藝攻關,解決了加工成形的關鍵技術,完成了不同功能部件的研製任務;在物理冶金方面,組織解決了鈈合金的特種澆鑄成型定向凝固技術;主持研製兩種高韌性和耐蝕性優良的鈾合金。為我國核材料部件的工藝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曾先後獲得1989年、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兩項,和國家發明3等獎1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慰祖


吳慰祖院士百科

吳慰祖(1932.11.13- )精細化工專家。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謀部第五十五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精細化工技術的研究。開創並建立了一門與物理、生物、微電子等學科緊密相關的、新的精細化工學科理論體系;緊密跟蹤和吸取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和研究成果,創造性地解決了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大量應用,並獲得重大效益;治學嚴謹、道德高尚,重視科研隊伍建設和年輕人才的培養,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50多年來,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40多項重要成果。發表了許多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承恩


徐承恩院士百科

徐承恩(1927.1.21- )煉油工藝設計專家。浙江省諸暨市人。194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學士學位。中國石化北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煉油廠的工程設計工作。曾先後參加設計和主持審核過國內燕山石化公司煉油廠、福建煉油廠等六個大型煉廠和二個援外煉油廠的工程設計工作,取得了良好業績;參加過原石油部和中國石化總公司組織的多次煉油工藝技術攻關工作,在尿素脫蠟、分子篩脫蠟、常壓渣油催化裂化、甲基叔丁基醚合成以及煉油廠的節能技術改造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9年被國家建設部授予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1990年被中國石化總公司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現任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匡迪


徐匡迪院士百科

徐匡迪(1937.12.11- )鋼鐵冶金專家。浙江省崇德縣人。1959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電爐鍊鋼、噴射冶金、鋼液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研製成SGDF型噴粉罐獲廣泛應用;研究成功高純度油、氣管線鋼的真空循環脫氣、噴粉(RH-IJ)技術,被英鋼聯及新日鐵公司採用;提出了鐵液脫硫的“擬一級不可逆反應處理法”及錳熔融還原三步反應模式;主持制訂上海鋼鐵工業“三優”規劃。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是國務院第一批享受國家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專著7本。2002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長。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被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瑞典工程院、美國工程院、澳大利亞工程院等國的院士。

楊啟業


楊啟業院士百科

楊啟業(1932.1.2- )煉油工藝專家。江蘇省鎮江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煉油設計工作。先後設計、審核了102套催化裂化裝置,經濟效益顯著;參加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大慶常壓渣油和減壓渣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攻關工作;在催化裂化裝置上不斷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為我國催化裂化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獲得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殷國茂


殷國茂院士百科

殷國茂(1932.1.29- )軋管工藝與設備專家。山東省龍口市人。1953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成都無縫鋼管廠高級工程師,曾任總工程師、廠長。長期從事軋管工藝與設備的設計、生產和研究工作。在我國第一套自動軋管組機上,提出並實施了用減徑方法生產大直徑無縫鋼管新工藝及負公差控制軋製新技術;在技術上主持建成我國第一套週期軋管機組;在測試的基礎上推導出了216週期軋管機軋製力能參數的數字方程式;提出並領導建成國內第一套短流程精密軋管機組,多項大型技改和基建工程;參與研製出多種新鋼種。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重載橡膠彈性安全聯軸器”獲1985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殷瑞鈺


殷瑞鈺院士百科

殷瑞鈺,1935年7月28日出生於江蘇蘇州,男,漢族,冶金學家、鋼鐵冶金專家。1957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歷任唐山鋼鐵公司總工程師、副經理,河北省冶金廳廳長,冶金工業部總工程師、副部長,鋼鐵研究總院院長。1988年以來歷任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2003年當選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現任鋼鐵研究總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名譽院長等職。

工作生涯兼涉學術界和產業界,長期從事並主持冶金科技戰略研究工作,推動了連續鑄鋼技術和全連鑄鋼廠等多項關鍵共性技術的全國性突破。在理論上開拓了冶金學科新分支——冶金流程工程學,提出了新一代鋼鐵製造流程的理論,率先提出了鋼廠動態-精準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前瞻性地指出鋼廠應具有三個功能的新理念。代表性的著作有《冶金流程工程學》、《冶金流程集成理論與方法》。

新世紀以來致力於工程哲學的開拓性研究,組建了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著有《工程哲學》、《工程演化論》、《工程方法論》、《工程知識論》等專著,是中國工程哲學研究的先驅開拓者之一。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工程科技光華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魏壽昆冶金獎”、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技終身成就獎。2002年當選為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餘永富


餘永富院士百科

餘永富(1932.9.30- )選礦工程專家。生於河南省南召縣,原籍河南。1956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任武漢理工大學資環學院名譽院長,曾任長沙礦冶研究院科協主席、武漢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獲學士學位。

長期從事鐵礦、稀土、銅鈷硫化礦選礦研究。主要為:武鋼大冶鐵礦混合型鐵礦石磁選新設備、新工藝解決了無法生產的技術難題;研製成功國內外獨特的選礦新工藝,解決了長期制約包鋼鐵及稀土生產的白雲鄂博多金屬礦選礦難題;針對我國鐵礦山及鍊鐵現狀,首次提出在我國鐵礦山開展“提鐵降硅”建議及研究,指出降低鐵精礦中硅含量的重要意義,對我國高爐實現“精料方針”有重要指導作用,全國大部分鐵礦山進行技術改造後,使我國國產鐵精礦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徹底擺脫了質量低的落後面貌。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發表論文100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晴棠


袁晴棠院士百科

袁晴棠,1938年5月12日出生於河南省南召縣,女,漢族,石油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曾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及股份公司總工程師、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和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現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教授級高工。

長期致力於乙烯技術研究與開發。主持新型裂解爐(CBL爐)技術開發,實現了裂解爐技術的突破,開發成功的系列裂解爐技術已得到大量工業應用並出口國外。組織乙烯分離技術與催化劑開發,大力推動百萬噸級乙烯成套技術開發和工業應用,為我國乙烯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她長期負責組織制定並實施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發展規劃、計劃和“十條龍”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研究開發與工業應用以及石化重大建設項目技術方案研究與論證。她主持數十家石化企業的技術諮詢,為企業提質增效提供解決方案和技術諮詢意見。長期承擔並完成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有關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的戰略研究,為推進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1994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同年被授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渭康


袁渭康院士百科

袁渭康(1935.7.1- )化學工程專家。上海市人,原籍浙江省寧波市。1962年華東化工學院研究生畢業。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工業反應器的研究與開發。發展了移動床煤氣化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和通用的相平面分析法,以及反應器多態的全局分析法;在生物反應器的狀態估計和控制、固定床電極反應器、超臨界流體反應和CVD反應器的模型化方面獲得了創新成果;進行反應器動態行為研究,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動力學模型篩選及狀態估計方法,以及過程在線辨識方法;主持了多個工業反應器的開發項目;創導了“工業反應過程的開發方法論”,應用反應工程理論,成功實現了反應器開發工作的高質量、短週期。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獲1999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專著4本。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國成


張國成院士百科

張國成(1931.10.12- )稀土金屬冶煉分離專家。雲南省昆明市人。1956年畢業於昆明工學院獲學士學位。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各種稀土精礦冶煉和單一稀土元素分離的研究。研究成功氧化焙燒-催化浸出法冶煉氟碳鈰礦新工藝並廣泛推廣;發明了硫酸強化焙燒萃取法冶煉混合型稀土精礦的新流程,冶煉精礦量約10萬t/a;研究成功用P204萃取劑從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離稀土元素新工藝;發明了用鹼度法生產熒光級氧化銪、用P204萃取法生產氧化釹和用電化學法氧化還原鈰和銪離子等項新技術,均在工業上推廣,經濟效益顯著。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發明獎一次,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1995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生勇


張生勇院士百科

張生勇,生於1939年11月17日,男,漢族,陝西省咸陽市人,精細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化學系。1982年在法國巴黎南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復旦大學任教。現任空軍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第五屆陝西省藥學會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藥師》雜誌主編和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教授。

我國手性催化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的研究,對烯烴、酮和亞胺的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和烯烴的不對稱氧化反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設計合成了若干高效的手性催化劑,在許多底物的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和烯烴的不對稱氧化反應中得到了98%ee以上的立體選擇性。率先在我國將手性催化技術用於工業生產D-和L-苯丙氨酸、抗癌藥多烯紫杉醇和卡巴他賽、手性除草劑(S )-異丙甲草胺等,為我國的精細化學品的生產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獲評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科學技術一代名師等。發表論文190篇,出版《不對稱催化反應》等專著4部,獲中國發明專利19件。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壽榮


張壽榮院士百科

張壽榮(1928.2.17- )鋼鐵冶金專家。河北省定縣人。1949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冶金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武漢鋼鐵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鋼鐵冶金生產、建設及高爐設計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參加鞍鋼恢復生產,推行高爐爐頂調劑法和低錳鍊鋼鐵的冶煉使鞍鋼全國領先;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使國內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爐順利投產;研製成功用1513立方米設備建2516立方米四高爐並提出鍊鐵系統技術進步總規劃;一米七軋機投產後,組織新技術消化和前工序老廠技改(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完成轉爐復吹、全連鑄等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獲1990年國家技術進步獎特等獎。80年代起研究高爐長壽技術,1991年建成集當代鍊鐵先進技術於一體的武鋼3200立方米高爐,該爐已是我國最長壽的高爐之一。長壽技術已在武鋼其他高爐進一步發展。新建4000立方米高爐的長期目標是20年。近年進行高爐專家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當選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張文海


張文海院士百科

張文海,1939年2月1日出生於福州,男,漢族,福建省長樂縣人。有色金屬冶金專家,國家工程設計大師。無黨派人士。1963年畢業於今中南大學。曾任江西省政協常委、江西省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現任江西省科協副主席,中國瑞林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設計師。

長期從事有色冶金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歷任國家重點工程江西銅業公司、安徽金隆銅業公司等項目總設計師。成功主持"冷風閃速冶金"技術創新,結束了世界"熱風閃速冶金"的歷史;對揮發性元素的循環積累問題提出了定量的數學描述方法,軟件Ncc成果在多項國內外重大工程應用,為提高我國工程設計技術水平做出了貢獻。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國家優秀計算機工程軟件金獎、香港劉永齡獎、國家有色局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等17項。為確立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先進的強化冶金技術格局,實現清潔生產做了重要工作。2000年當選國家建設部國家工程設計大師,2009年被評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最有影響的30位人物之一。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興棟


張興棟院士百科

張興棟,1938年4月7日出生於四川南充,男,漢族,中共黨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196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曾任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所、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首任主任、所長、理事長,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研究顧問等。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分類技術委員會執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名譽理事長。

上世紀70年代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協作組,研發出立方氮化硼、高強度人造聚晶金剛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離子噴塗超深井硬地層人造金剛石鑽頭,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四項。

80年代初開始從事生物活性材料研究,研發出生物活性人工骨、塗層牙種植體和人工髖關節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發現材料可誘導骨形成,建立理論雛形,首創骨誘導人工骨並推廣臨床應用;本世紀初發現材料亦可誘導軟骨等形成,提出“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即無生命的生物材料通過自身優化設計,可誘導有生命的組織或器官再生,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方向,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發的產品已獲藥監局產品註冊證6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8項。獲美國生物材料學會克萊姆森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等。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趙連城


趙連城院士百科

趙連城,1938年02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男,漢族,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原子物理與核材料專業,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研究生導師,“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博士點學科和本科專業的創始人,光電信息與量子器件實驗室的奠基者。

長期從事半導體異質結、量子阱和超晶格、共格量子點島、雙波段激發和多波段調諧等光電薄膜材料和器件及各種紅外彩色成像監控系統研究,以及發光材料、光電轉換材料、光導纖維和器件、信息存儲材料、綠色熒光蛋白和分子熒光探針,能帶結構分析和斷帶隙超晶格的工程技術應用等,包括:遠程通信全光網絡工程的寬帶光纖和器件;腔道癌症3D內窺觀察和光量子治療光纖系統;夜視彩色紅外相機和紅外監控攝像機系統;戰場目標探測、識別和監控紅外成像系統;人造和天然石墨烯製取和高靈敏傳感器及快速充電長壽命電池、人造金剛石、非製冷紅外彩色成像監控系統等。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2005年曾任國際馬氏體相變會議三主席之一兼秘書長。培養博士研究生50名,碩士研究生42名,接受博士後8人。出版《信息功能材料學》等專著6本。發表論文400餘篇,被國外他人引用250餘篇次,部分研究結果被收入國際權威著作。1994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專家政府津貼。目前正承擔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任務多項。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振業


趙振業院士百科

趙振業(1937.11.13- )金屬材料專家,出生於河南省原陽縣姚村。196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航天學會理事。

40多年來一直從事航空超高強度鋼應用基礎理論、合金設計和工程應用科學與技術研究。主持併為主完成“300M鋼應用研究”,創新發展工程應用科學與技術思路,設計長壽命起落架等總體技術方案,提出“無應力集中”抗疲勞觀點,建立理論模型,研究並獲得抗疲勞微觀機理,創新和集成創新抗疲勞和氫脆應用技術體系和先進工藝技術。用於300M鋼製造殲8Ⅱ飛機主起落架,疲勞壽命達到6000h(其中包括增載30%後1000h)不破斷。遠超過飛機3000h規定壽命和國外5000h最高規定壽命。創造性地解決了困擾先進飛機設計、使用幾十年的超高強度鋼起落架工程應用科學與技術問題,實現了長壽命起落架重大工程目標和技術跨越發展。服役14年來無故障並已實現工程化生產,廣泛應用於10種先進型號飛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系統研究二次硬化、超細化等強韌化機理,合金設計獲中溫超高強度鋼、超高強度不鏽鋼等5項發明,開拓航空超高強度鋼新領域,為合金體系發展和多項重大航空工程做出突出貢獻。

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合金鋼設計》專著。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光耀


周光耀院士百科

周光耀(1935.12.13- )無機化工專家。浙江省鄞縣人。1961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獲學士學位。中國成達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純鹼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設計成功我國第一套完全獨立的聯鹼裝置,解決了水平衡問題;組織制定新都氮肥廠聯鹼裝置的工藝設計方案;在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的年產60萬噸大型純鹼裝置設計工作中,採用了多項新工藝、新型和大型設備;研究開發成功了自然循環外冷式碳化塔、新型變換氣制鹼技術,並廣泛推廣。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新都氮肥廠4萬噸/年聯鹼工程設計新技術”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年產60萬噸大型純鹼裝置工程設計新技術”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數10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永濬


朱永濬院士百科

朱永(濬)(1929.12.15- )核化學化工專家。出生於上海市,原籍安徽省涇縣。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核燃料萃取化學及工藝和高放射性廢液分離化學的研究。60年代研究成功磷酸三丁酯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化學工藝並順利用於生產,滿足了國防需要;80年代以來,成功地研究開發了由高放射性廢液去除錒系元素的三烷基(混合)氧膦TRPO萃取法,正在研究用於我國後處理高放廢液的非(化處理;研究3價f區元素鎇和稀土的分離,發現了高選擇性萃取劑二硫代二烷基膦酸 。多次獲得國家及部級獎勵,“從高放廢液中去除錒系元素的中國TRPO流程”獲199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鄒競


鄒競院士百科

鄒競(1936.2.9- )(女)感光材料專家。生於上海市,祖籍浙江平湖。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獲工藝工程師學位。現任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兼任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感光材料和功能性薄膜材料研究和新產品開發,並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上世紀60年代成功地研製出當時國防軍工急需的三種特種紅外膠片,填補了國內空白。從70年代起,先後主持開發了三代樂凱彩色膠捲,使國產彩卷從無到有,質量逼近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發展我國民族感光材料工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進入21世紀以來,先後研製開發出通用型醫用感綠X射線膠片、醫用氦氖激光影像膠片、醫用紅外激光影像膠片,以及銀鹽法透明導電膜和太陽能電池背膜等功能性薄膜材料。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9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並獲2009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左鐵鏞


左鐵鏞院士百科

左鐵鏞(1936.09.03- )材料學專家。北京人。1958年畢業於東北大學;1958-1991年在中南工業大學歷任教授、博導並任副校長;1991-1996年任國家教委科技司司長;1996-2006年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現任北京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核准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50餘年,在難熔金屬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鋁鎂材料及其加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難熔金屬、鋁鎂材料及加工學科的主要帶頭人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率先開拓了生態環境材料研究領域,近年又大力倡導並深入研究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承擔數十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並獲得重要成果;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160餘篇,出版專著8部;獲國家、省部級獎15項。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