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间自相残杀,还是父子间为皇位的拼杀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无防备的:“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拨跋马东归宫府”,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已经进宫了,都到了临湖殿,才发现不对劲,匆忙转身,想打马回府。但李世民恰好出现,阻止两人离开。于是“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资治通鉴》。

揭秘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间自相残杀,还是父子间为皇位的拼杀

玄武门,太极宫的北正门,皇城禁军的屯驻地,帝国政治中枢的命门。

谁控制了玄武门,就控制了太极宫。谁控制了太极宫,就控制了长安。谁控制了长安,就控制了天下。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当值禁军将领常何早早来到宫门外,秦王等人到达后,他立即进入有利地形埋伏。

这个常何是李世民很早就布置在玄武门的一颗棋子。李建成却对此一无所知。他绝没有想到,在这场迟早会来的巅峰对决中,秦王李世民竟然棋先一着控制了玄武门。

《资治通鉴》: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在这个夏日的早晨,李建成与李元吉策马走出东宫,走向了死亡的深渊,走向了一个无可逃脱的历史宿命。

当太子一行缓缓行至临湖殿时,内苑的景致看上去依旧美丽安详,可李建成的心头却忽然生出一丝不祥的预感。

周遭的一切太安静了,静得就像一座空山幽谷,静得让人头皮发麻、脊背生寒。李建成说不上这种怪异的宁静背后是否暗藏杀机,可强烈的不祥之感还是像水上的涟漪一样迅速在他胸中弥散开来。

李建成不由自主地勒住了缰绳。“恐怕有变!”他低低地对齐王说了一声。刹那间,齐王看见太子的眼中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他们下意识地一起掉转马头。

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资治通鉴》:乃俱入,趣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大惊之下,李建成来不及想这么多,因为他依然跑向了玄武门。他也没有机会来想了,刚跑起来,一支四羽大箭破空而至,将他射落马下。

秦王大箭,例无虚发。

揭秘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间自相残杀,还是父子间为皇位的拼杀

跟李建成掉头就跑相比的懦弱相比,李元吉还是比较勇猛的,一看不妙,马上取下弓箭,可曾经驰骋沙场的齐王也不禁惊慌失措,双手止不住的颤抖,连拉了数次,弓弦都没拉起来。

接着,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赶到,射杀了李元吉。

然而玄武门之变到此还远没有结束,还有李渊。此时的唐高祖李渊在干嘛?

《资治通鉴》:上方泛舟海池。

皇上在划船游乐!对于儿子们手足相残,血流成河,他毫不知情,因为李世民早已掌握禁宫,封锁了消息。

揭秘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间自相残杀,还是父子间为皇位的拼杀


看到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看着尉迟敬德手中血迹未干的马槊,李渊马上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很快,他听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讯,他望向了裴寂。

裴寂没有说话。

李渊又望向了其他大臣,都没有回应。

李渊很懂事,他知道自己该退了,不然大唐当天就得换主人!

“现在立秦王为太子,将国家政务交付于他,就没有事情了。”

好,好,你要的全给你。

在殿外的李世民松了一口气,李渊的最终让步终于让他避免背上弑父的名声。

史书记载“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李世民满脸委屈“跪而吮上乳”,吸着李渊的乳头,嚎哭不已,就是不撒嘴。

这一天的血已经流得够多,李世民再也不愿意手上再沾上父亲的血。

他步向了殿内,禁不住扑在李渊的身上,号恸大哭起来。

这一天,没有胜利者。

李渊亲笔令李世民处置诸军的敕令传遍了长安宫城,玄武门之变终于划上了句号。

三天以后,李世民终于成为了太子。二个月后的八月九日,李渊退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

这场看似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为争夺太子之争的血拼,实际上是李世民和李渊的皇位之争!因为在这之前,李渊过分的倾向于李建成,打压李世民,要不是李渊够聪明,估计也会在这场事变中消失。

所以看历史,不光要看表面,还要看到历史背后那些事情。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揭秘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间自相残杀,还是父子间为皇位的拼杀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因此欲了解更多历史的智慧,应该多读、细读《资治通鉴》。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历史# #423头条知识节# #相信阅读的力量#
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