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英語老師是怎麼出現的?他是怎麼在沒有老師教的條件下同時掌握兩種語言的?

用戶8930077037931


不僅英語,任何語言都不是在課堂上產生的。

最早的兩國語言翻譯人員最大的可能就是生活在邊境附近的邊民,生活的需要使他們不得不從小就要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他們不需要考慮每一句語言符不符合什麼語法,即使是一個文盲,也不影響他對兩種語言駕馭自如的熟練程度。如果不考慮少量專業詞彙的因素,大學四六級的外語水平的書生未必有人家一個邊民對語言對譯理解得準確。相互接壤的兩個國家之間的第一個翻譯和外語老師,估計就是在邊民中誕生的。

至於英語,因為中國與英國之間、中國與美國之間都沒有共同的陸路邊界,因此就沒有相互之間的邊民,中國的第一個英語老師沒辦法從中國邊民中產生。因此,中國的第一位英語老師應當是在人家的課堂上培養出來的。

邊民學習不同語言,是不摳語法的。語法是外語走入課堂之後,為了讓沒有相應語言基礎的人便於理解和組織一句完整的話而總結出來的。所以流傳著不無道理的一句話,“當學習外語的人忘記語法時,才是他外語學得差不多的時候”。

當年我在國外那些日子,經常遇到外國人問我諸如“明明是打掃垃圾,為什麼中國人自己說中文時就變成打掃衛生了?剛才問我們老師,老師讓問先生您。”之類的問題。我只好說,你們在課堂學的語法,是為了你們方便學習,才從實際語言中提煉出來的一般規律、一般遣詞造句的習慣;既然是一般規律,就無法排除例外的習慣存在。而且,我還開玩笑地說,我奶奶九十多歲了(當時年齡),一個大字不識,更不懂什麼中文語法;可是她老人家的中文說得比這位先生(他們的中文老師,外國人)還要好。


梁瑞林


哈哈,看到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問下你,第一個漢語老師是怎麼出現的?小孩是怎麼掌握語言的。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好回答,那就是第一個老師是自學成才的。就跟小孩一樣,不會因為沒人教,他便學不會了,只要語言在,只要指代的東西在,他就能學會。

兩種語言之間的人們必然會相互交流,只要有了交流,就有指代,有了指代就會懂一點英語。

我相信第一個老師,肯定不是英語很棒的人,但他懂一點,這就夠了。他剛開始學這些是實現了從無到有,接下來他會將畢生所學教給下一代。

下一代則會在此基礎上繼續的學習,發展和補充。慢慢的,英語老師這個職業也就變得人越來越多。

只要有交流,只要有需求,那麼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英語老師則變得越來越專業,大家英語交流的水平也就越來越高。

其實,我覺得你談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那就是,如何學好英語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小孩子一歲就可以學會語言?

而我們學了十幾年,我們的基礎比他們剛出生好多了,可為啥還是啞巴英語。我們為了學英語,過英語考試,花費了多大的力氣。

有多少學霸,都是因為英語,而不得不止步求學之路。這個投入與產出比真的是低的不能再低了,可還是得學著。

可能就是為了能夠出現百分之一的優秀人才,所以剩下的百分之99的人都得陪跑。

可問題是,陪跑都沒啥,畢竟給自己學知識。但就是如何能像孩子一樣學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樣學語法、做選擇、練閱讀。

到頭來,花費了十幾年時間,該忘的都忘了,該學的也沒學到。說不定,僅僅進行口語考試,英語閱讀比賽,這種形式可以改變我們對於英語的學習狀態。

將一門語言化為啞巴來進行考試,感覺最終的結果是,99%的學生都不懂英語,這個是最可怕的事情。

為什麼要學習一門語言,不就是想著將來用到嗎?那為何不從實用的角度來進行考察?也就是你所提到的第一位英語老師的誕生。


小鳥教育記


根據目前的認知,在封建社會初期,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需要,以文字等形式來教導民眾,這是教師職業的原型。不過目前公認的第一位教師是孔子,但並沒有記載孔子有學習教授過英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第一個英語教師實在是不好確定是什麼時候出現。

但在沒有老師教的條件下同學掌握兩種語言還是可能的:

1.在文字與語言作為交流的載體出現之前,人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相互理解,並且在當前的各種溝通方式下,肢體語言仍然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

2.隨著文明的發展,不同的文明出現,那就必然會產生文明的交集,這個交集要體現在語言上的話最初是在地域上體現:生活在兩種語言交匯區域的人們,相對容易的就能夠掌握這兩種語言。將時間往前70年想象一下,那時候中國遍地是文盲,但並不影響人們學會中國的各種方言。

3.生活會讓你學會的。假設現在將一個完全不懂英語的人放到英語國家去,沒有任何人管,那這個人無非就是兩種結果:死掉或者融入當地。在人類歷史中,肯定有因為各種原因突然進入另一種文明的,一部分人會死去,存活下來的人自然而然就可以掌握兩種文明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