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聯網的流量?

Icyyangyang


如今的互聯網流量已經被幾個巨頭給佔據了,他們把現有的流量全部吸納到自己的企業下,騰訊的微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把互聯網流量分成如下幾個類:

1、生活服務類

包括:出行、購物、繳費等服務市民的行業。

2、新聞媒體類

包括:大事、娛樂報道等。

3、社交類

包括:即時溝通、網校等。

4、文化娛樂類

包括:門戶網站、遊戲、小視頻等

以上類型中各包括的流量軟件有很多,咱們舉例幾個常用的。如:生活服務類包括(淘寶、1688、京東、滴滴、美團、餓了麼等);新聞媒體類包括(今日頭條、騰訊、百度等);社交類包括(微信、QQ等);文化娛樂類包括(騰訊遊戲、西瓜視頻、快手、抖音等)。

咱們羅列完佔據流量的軟件後,不難發現互聯網流量的趨勢及巨頭流量的分佈。餐飲行業中被美團、餓了麼佔據,遊戲社交被騰訊佔據,出行被滴滴佔據,購物被阿里系佔據,新聞媒體文化娛樂被頭條佔據。

對於互聯網流量會發展成這樣,說明了一個事情就是互聯網正在改變人類的使用習慣,都是在給人類創造價值,所以不管是哪個巨頭的互聯網流量都要做服務人類的事情。


PS:以上純個人分析,如有遺漏或不當的請各位指正,也希望您能給提出意見,謝謝!

超哥爆電商


互聯網流量史

1994年-2001年:搜索為王

1994 年,中國開通 64K 國際專線,1996 年深秋,瀛海威公司的成立白是中國互聯網的標誌性事件。這幾年間出現的互聯網公司,迄今被人熟記的只有網易、搜狐、新浪、騰訊、阿里和百度,業內人或許還能記得天涯、貓撲、西祠等盛極一時的 BBS。


互聯網徹底沸騰,門戶、論壇、網遊……..幾所有的玩家都在設法擴充人流量,個人站長們遍地都是,一人一臺電腦就能做一個網站運營。

2005 年,百度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搜狗、愛問等群狼環伺,李開復帶著“谷歌”走進中國,阿里獲得對雅虎中國的控制權。這一年張小龍加入騰訊負責 QQ 郵箱,張一鳴成為個人站長的千分之一,王興創業做了校內網。這一時期,誰拿到搜索入口,誰就掌握互聯網流量的命門。


2010年-2011年:微博轉移

2010 年後,中國智能手機開始普及,越來越多的上網用戶將陣地從PC轉移到手機,無數的創業者看到瓜分新流量入口的可能。


“微博”出現一度以暴風般的速度席捲整個互聯網,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百度紛紛加入戰局。這一時期,周圍所有的人,在各種場所,都拿著智能手機劃拉微博信息流的50條信息,最早從微博冒出的大 V 和“十萬個冷笑話”生活類賬號。


小米抓住微博紅利期,剛出頭的兩年,頻繁地在微博上通過短信息發動產品、提示軟件更新、收集用戶反饋、處理用戶投訴等,而江小白將品牌傳播最好的部分即酒瓶子和酒身上的金句在微博以圖片和短文為主進行傳播,匹配用戶媒體使用習慣。


2009 年之後,谷歌在中國漸露敗績,愛問、雅虎和搜搜逐漸沒落,百度聯盟在 2011 年“三大跨越”,從搜索時代進入開放時代,在移動互聯網奠定了持續增長的基石。


2012 年 4 月,微信推出朋友圈,出於獵奇心理,開始人們發朋友圈的概率比微博高,慢慢地,內容同質化嚴重,朋友圈的效率降低。再過 4 個月,為解決朋友圈營養不夠問題,微信上線公眾號。知識和文章鋪天蓋地地湧來,2014 年到 2015 年間可謂是公眾號風口,每個人手機裡密密麻麻保留了許多。與其同時,微博的效率在逐漸變低,並且內容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最後變成娛樂和熱點新聞的主陣地。

在公眾號發展過程中,知識付費成為用戶轉移朋友圈和公眾號時流量變現,典型代表就是羅振宇的“邏輯思維”。羅胖子用 60 秒的心靈雞湯語音,在段子類內容中脫穎而出,畢竟用戶正在變懶,時間正在碎片化,而注意力已不再集中。


隨後,他不滿足於同一種內容形態或內容深度,相繼推出系統性圖書介紹內容,得到 APP,線上專欄課程,延伸“得到大學”。這種內容上的完美迭代,對應媒體形態的演變和用戶需求的變化。


CNNIC 數據,2013 年到 2016 年間,中國網民數量三年間僅增加 1 億人,遠低於此前 20 年的增速,但是承載流量的業態變得豐富,除微信、微博外,淘寶、今日頭條等數億用戶的超級 App 誕生。


BAT 長期把持中文聯網世界的流量入口,名單上更慢慢加入了今日頭條、美團和滴滴等獨立的 APP。如頭條廣告收入從 0 到 100 億,僅用三年。


寡頭分流,數據孤島,信息圍牆等負面效應四起,流量越來越貴,創業成本只增不減,對於廣告主們來說,投放成本的提高要求更為嚴苛的投放精細度。


憑“飯票”領取流量


傳統互聯網紅利的結束,正逐漸改變人們的流量觀念,相比於早期赤裸裸的流量爭奪,流量的精細化運營變成新的主旋律,2018 年之後,騰訊、阿里、百度和字節跳動相繼擁抱小程序,被視為打破數據孤島和信息圍牆的破解之道。


基於超級 APP 的流量引導不同於 2010 年時的壟斷者形象,微信在小程序、公眾號上開始流量扶持,將社會流量分發給更多的創業者,引導線下零售,給創業者更多機會。

基於交叉裂變的流量生態目前而言,支付寶小程序已兼容於淘寶、釘釘、高德等阿里系的 APP,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做法更徹底,與愛奇藝、快手、58同城等建立開源聯盟,並落地於非百度系的 APP,試圖打破 APP 林立的流量閉環。

流量的本質

互聯網在進入中國的第 25 個年頭,作為“數字地基”的流量,在不斷重構自己的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的角色扮演。


20 多年來,中國互聯網的流量一直處於總量井噴的狀態,PC 普及到網絡普及,再到智能手機普及,4G 普及再到 5G 入場,鏈接入口越來越多。


近五年間,網紅電商、新零售、無人零售、社交電商、小程序電商、社區團購、直播電商、短視頻、會員電商等互聯網熱門詞彙頻發。這些熱詞似乎變成解決流量問題的方法論。


一個人一天 24 小時的時間是有限,全社會上網的總人數也有限,人群注意力早已飽和,公眾號關注幾百個,短視頻平臺推送連篇累牘,但真正想點開的內容,一個也沒有。


閱讀量逐篇下降。偶然點開一篇,也是被聳人聽聞的標題所驅使的獵奇本能所加載。各大互聯網平臺依然熱熱鬧鬧,但從炮製熱點的策劃,到社區信息的用戶,互聯網上的每一端,都透露著疲憊。


選擇越多,人們的注意力越無法集中,入口越多,注意力也就越分散。互聯網的流量資源,本質上是人群注意力和用戶時間分配的轉移。

服務用戶才是王道

中國用戶開始變成熟了, 在此背景下,精細化運營、管理成為互聯網企業比拼的重點。用戶,他們不是一個IP地址,是一個人,有溫度、廣度,涉及到吃穿住用行各個方面。消費者從流量時代進入用戶時代。

野蠻生產的時代已經過去、縱然還有流量紅利、使這些流量變現的難度也大大增加、比如社區團購、社交電商、這是互聯網流量的最後一公里。不是為服務用戶的商業模式的互聯網產品註定走向滅亡。


派顯財經


互聯網一直講究流量為王,流量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