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諸葛亮所創制,其功能是大量運載糧餉軸重,並且可以在地勢崎嶇的巴蜀山道上運行自如,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其精妙絕倫之處是我們現代人所想象不到的。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諸葛亮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木牛示意圖

意思是說:“建興九年(西元231年),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運送軍糧,糧食用盡了後,就班師回返……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春天,諸葛亮帶領所有軍隊從斜谷出發,用流馬運送軍糧。”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流馬示意圖

雖然《三國演義》之中對木牛流馬有許多誇張神秘的描述,但其並非是憑空臆造,而是卻有史實記載。由於《三國志》中未對木牛流馬的結構進行詳細介紹,裴松之注引的《諸葛亮集》中記載的製作之法也疏於對結構的描述,加上後世也沒有出土的實物為參照,以至於學術界對於木牛流馬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爭議頗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異其說。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在這裡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可以大致還原一下木牛流馬的樣貌。

筆者認為,依照諸葛亮《作木牛流馬法》,

木牛: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雙者為牛腳,轉者為牛足,也就是說“四足”是可以轉動的東西,但不一定是輪子,而牛腳則是連接足與車身的部件,為一雙,有雙轅,內部是曲柄連桿機構,後面有掌握平衡與轉向的雙把,輕輕推動,依靠內部的機械傳動結構使四足輪番傳動,達到交替運動的目的,可以近似看成一種人力四輪車。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木牛想象結構圖

木牛“載一歲之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意思是說,木牛可以承載一歲的糧食,日行二十里,人不用出太大的勞動力。一歲之糧是多少呢?據《居延漢簡釋文》卷二載:漢代每人每月糧食為一石八斗,一年十二個月,為21石6鬥,古今換算下來,一石為30市斤,十鬥,那麼一歲之糧便是648市斤,也就是一隻木牛的承載量。

木牛“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若是把足看成車輪,那麼便是四轉,換算下來一轉為1.5尺,也就是說車輪的周長為1.5尺,直徑不到0.5尺,運行速度自然就十分緩慢。

流馬: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流馬是在木牛的基礎上面製成的,結構較木牛複雜,有前軸、後軸、前槓、後槓、前腳、後腳等主要部件。這些軸和槓的長短及相隔距離,都有尺寸。“後軸孔去前槓孔分墨一尺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根據這些數據大致可以推測出,流馬為一種小型的運輸車。據載,流馬一車可載四石六鬥,即為138市斤。

相較木牛,流馬的運輸速度較快,因而承載量變小,應當是諸葛亮對木牛的一種改良,也是一種人力木製四輪車。

史實還原:木牛流馬的樣貌推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