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碧桂園:扶上馬送一程 粵北貧困山村建起了現代農業產業園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寫在前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地處粵北山區的英德市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國土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但地廣人稀,常住人口僅100多萬。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英德的農村人口占了較大比重,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據瞭解,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英德地方政府和幫扶單位齊抓共管、協調發力、上下聯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在清遠市2019年扶貧考核中位列8個縣市區第一名。3月17日,廣東省英德市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上透露,目前全市16606戶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其中13209戶已按照程序出列,今年6月底前,全市貧困戶、貧困村將全部退出,完成脫貧任務。

會議指出,英德組織本地民營企業與分散貧困村結對幫扶,通過“百企扶百村”模式帶動全市分散貧困人口增收。其中,碧桂園集團捐資近5億元,通過實行“五個帶著”(帶著資金、帶著人才、帶著產業、帶著市場、帶著技術),充分發揮集團優勢,大力幫扶英德78條省定貧困村;探索推進“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4+X”扶貧模式,目前取得階段性成效。

中房報記者 曾冬梅 廣東英德報道

溫暖的冬日午後,英德市連樟村,在一片整齊排列的白色大棚中,一身黑色便裝、頗顯幹練的何為步履匆匆地朝我們走來。他是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潤達農業科技園生產技術部的項目副總監,也是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的負責人。

何為身後那11棟標準溫室大棚裡種植的都是他的心血和連樟村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地處粵北山區的英德市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國土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地廣人稀,常住人口僅100多萬。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農村人口占了較大比重,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連樟村考察時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2019年5月,碧桂園連樟村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項目拔地而起,按照海南陵水潤達集團產業園的標準設計和建設,採用“公司+農戶+基地”模式運營,3個月後,一片普普通通通的農田便變身成了一個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園。20多位村民告別日曬雨淋,成為了一天工作8個小時、每週休息兩天的新型職業農民,收入大幅提升。

經過幫扶,截至目前,連樟村已達到貧困村出列標準,54戶、130人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有勞動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1.77元,同比增長42.3%;村集體收入68.8萬元,同比增長550%。

目前,在碧桂園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裡,身著紅色T恤、灰色工褲的路國建便是新型農民的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6月曾被碧桂園選派到海南進行過為期1個月的專業培訓。他樸實熱誠、身影矯健活力,像跳動在綠色美麗鄉村中的一枚樂符。

碧桂園的到來,改變了連樟村,將現代農業的基因與樣貌帶到這裡,也改變了路國建數十年如一日“背朝黃土面朝天”的傳統作業方式。

“變化是翻天覆地的”,路國建說,“傳統農業一身水一身泥,下雨天又幹不了,現代農業的澆水和施肥全靠電腦自動化;大棚裡沒有籬笆,很乾淨,穿著皮鞋就可以在那裡幹活;

傳統農業都要彎下腰去幹活,很辛苦,現代農業幹活是不需要彎腰的。”

不僅如此,像路國建這樣的村民,收入也獲得極大提高。他回憶稱,以前,村民靠種麻竹筍、冬瓜,或者到山裡砍樹賣柴火來營生,經常幹一天就休息幾天;另外,農產品價錢也不穩定,即便農作物長得好也不一定賣得掉,所以收入也不穩定,“我以前種過幾畝冬瓜,但趕上那年價錢很低,才一毛多錢(每斤),既辛苦又不賺錢,年輕人只好到外面去打工”。

碧桂園來了以後,發展現代農業,帶動了當地就業,使得和路國建一樣的很多連樟村人有了穩定收入。

現代農業是美麗鄉村的一個界面,碧桂園的到來還改變了連樟村的村容村貌與生態環境。路國建表示,“以前我們住的很多草房、茅房,雜亂不齊,環境很差,碧桂園來了之後,把我們的綠化搞得很好,環境搞得很好。”

“扶上馬、送一程。”何為用這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他正在做的事業。“這個項目的建設初衷就是希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也就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他希望通過5年時間,幫扶連樟村打造一個可造血、可持續的產業業態,“等我們撤場以後,老百姓也能自己上手運營,形成良性循環。”

連樟村僅僅是一顆火種,何為還有更大的夢想。“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商業邏輯打通後,我們就可以在全國推廣開來,複製幾百個園區也不是不可能的。”談及未來現代科技將與傳統農業、鄉村振興碰撞出的火花,這位“技術控”的眼睛裡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