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經被列為禁書,但是裡面主人公的個性卻被5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爭相效仿,看過這本書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裡面的髒話,bitch。從發表到現在,外界對這本書的爭議一直存在,褒貶不一。
一本被廣泛印刷出版,甚至是美國青少年必讀的讀物,裡面居然滿眼都是髒話,簡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想必這本書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時代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
1950年代的美國,國民生活水平是世界上首屈一指,高樓林立,交通繁忙,一派欣欣向榮,直到現在,很多美國人還是覺得那是他們最幸福的時代。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作者塞林格,創作了這本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他19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34年便進入軍事學院學習,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塞林格去了歐洲戰場,1946年退役後,開始專心從事文學創作。1951年,塞林格發表出版了其一生中第一部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本雖然是16萬字的長篇小說,但是閱書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它只是敘述了一個人在兩三天內的故事,讓人覺得書中的時光也似乎變得漫長起來。不知道主人公霍爾頓是如何度過這一段72小時時光,在此之中,他經歷了什麼,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呢?
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很特別,屬於
意識流寫作,作者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會特地去組裝文縐縐的語言,他只是用很認真的態度和很通俗的語氣在跟你講述一件事情,像茶餘飯後朋友間的閒聊,像多年後回首對著後輩回首過去時,闡述了一個遙遠的親身經歷。每到盡情處還會偶爾爆出幾句髒話,和一些“低俗”的比喻,為了讓你覺得更有意思些。霍爾頓是個不愛說話的酷拽青年 ,家中雖然富裕,但他始終看不慣一切,包括他的學校,他有一個洞察人心的心靈,但是表面上還是與所有人保持著和睦與假面的熱絡,但是夜深人靜,他也時常苦悶,渴望有一個出口。
他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好孩子,但是他純潔善良,勇於追求自我。
他厭惡學校裡的一切,是因為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他覺得那些大人都只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
他們只會談女人,酒和性,在期末結束前,他因為在五門考試中有四門不及格,學校將他第四次開除,這一次,他決定活出自我,在宿舍與自己忍受了很久的舍友痛痛快快地打完一架之後,他離開這個虛偽至極的學校。
他瀟灑地提著行李箱離開了學校,因為害怕回家被父親打,他提著皮箱遊蕩在紐約的街頭,最後住進了旅館,他一個人發呆思考,又耐不住一個人,去了夜總會,電影院,在夜總會回來的路上,他碰到了一個拉皮條的,霍爾頓思考過後還是讓那人為他叫來了妓女,當妓女站在他面前時,他作為一個孩子,還是選擇了逃避,在與妓女進行了深度的對話之後,妓女仍然要求他支付相應的錢,霍爾頓沒能付出足額,妓女叫來了那個拉皮條的男人,將霍爾頓打了一頓。
這似乎意味著霍爾頓的生存方式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
第二天,他遇見兩個修女,他捐了10塊錢,後來他找來女友約會,但是見識了女友的膚淺之後,覺得她實在是假情假意,霍爾頓向女友表達了厭惡,於是女友與他大吵了一架,兩人就此分手。他意識到自己的女朋友只是一個愛漂亮的白痴,而他心裡最放不下的是他的前鄰居——琴。
可是看的出來,他迫切地想要在這個現實的世界找到一個共鳴的人。
這是這個社會讓他太失望了,一切都這麼失望,霍爾頓偷偷回到家裡,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與妹妹“菲比”訴說自己的苦悶。
後來父母回來了,他急忙溜走了, 他去到一個他曾經十分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開始覺察到這個老師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他又急匆匆地逃走了。
他想要離開紐約,在臨走之前,她託人給妹妹“菲比”送去一張紙條,約她見面,在得知了哥哥要逃離這座城市的時候,她捐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也就是8塊4毛8 ,雖然錢不多,但是霍爾頓也因此感受到了真誠的善良,他一直渴望感受到的正是這些。妹妹菲比就這麼觸碰了他的心房,在流浪了兩天後,他終於感受到了一絲光亮。
可愛的菲比還背上了書包,要跟哥哥一起遠走高飛,霍爾頓帶她去坐旋轉木馬,兩人有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妹妹菲比問霍爾頓“你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霍爾頓說,“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段話是整本書的中心,很顯然,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是,霍爾頓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守住什麼。
雖然他一直想要離開紐約,過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在現實面前是依舊是這麼的無力,最後他被父母抓進了精神醫院,接受治療。
故事的結尾,霍爾頓對自己後來的情況閉口不言。
“我要跟你談的就這些,我本來也可以告訴你我回家後幹了些什麼,我怎麼生了一場病,從這裡出去以後下學期他們要我上什麼學校,等等.....許多人,特別是他們請來的那個精神分析醫生,不住地問我明年九月,回學校唸書時是不是打算好好用功了。在我看來,這話問得真是傻透了。 我是說不到你開始做的時候,你怎麼知道自己打算這麼做?回答是,你沒法知道。我倒是打算用功來著,可我怎麼知道?我可以發誓,這話問得很傻。”
從這裡可以看出,霍爾頓始終是睿智的,只是他將一切都看得太明白,才顯得與世界格格不入。他只是倔強於不服從規則,不喜歡像大人們那樣做作,與其滿嘴謊言的幸福過,他更傾向於說實話讓別人面對現實。他只是更喜歡聽從自己的內心。
他開始想念起故事中他所談及的每一個人,包括那個拉皮條的混賬毛里斯。
在那個虛偽的時代下, 霍爾頓被當成了社會的擯棄者,在他眼裡,這個世界只剩下一群“演員”繼續偽善地扮演著所有他們需要扮演的角色。而霍爾頓在對抗世界的過程中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對於霍爾頓這個“精神病人”,也有人有著不同的看法。
【他在文中的敘述,思維維度和實際行為差距比較大,在實際生活中,他並非像自己所想的那樣乾淨,純粹,他行為放蕩、經常裝扮成成年人出入酒吧;他一邊指責別人說謊,一邊自己還在編造謊言;他討厭別人對自己說教,但是他自己卻對自己的室友不停地訓斥,試圖用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變賭坊;他不喜歡看電影,但是卻有喜歡在電影室中消磨時光;他明明知道違背自己的原則,卻受不了勸誘招妓,霍爾頓喜歡說謊,謊言張口就來,並對此樂此不疲。就像他自己的評價一樣:你這輩子大概都沒見過比我更會撒謊的人!他這種雙重性格使得他在思想上總是處於善惡的激烈交鋒,同時也在向讀者闡述一個事實,他的敘述不可靠。】 ——摘自百度文庫,小馬哥1057
霍爾頓在文中表述的觀點,傳遞給人們的他的價值觀到底是否正直,到底是那些人身處井底,還是霍爾頓自以為那裡才是天地呢?他自己本身即是一個矛盾。
精神病院牆內與牆外的世界,到底是誰才是那個時代真正清醒的人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往每一個讀者心中自己尋找了。
經典語錄賞析: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的活下去。
——《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我愛你的時候,用一千種理由仰望你,你卻以飛鳥的痕跡出現,仰望的星空裡,你為我刻下呼嘯的美,今夜星星是漫天的煙火,小小的等待讓我徹夜不眠,你如是我塵世的一口陷阱,我願意體驗自由落體的驚險。
——《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是說他學問倒是真的有,可你看得出他沒多少腦子。
——《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一個女孩見到你時很漂亮,誰TM還會在乎她來晚了?誰也不會。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你受這種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現自己腦子的尺寸,以及什麼對它最合適,什麼對它不合適,過了一個時期,你就會心理有數,知道像你這樣尺寸的頭腦應該具有什麼類型的思想。
——《麥田裡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