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洛丨《光明日報》頭版刊文點贊洛陽: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央媒觀洛丨《光明日報》頭版刊文點贊洛陽: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

  河南洛陽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脈與活水源頭。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洛陽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文旅融合發展行動,推動文化旅遊實現“三個轉變”,讓“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的城市名片更加響亮,奏響了一曲“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的文旅融合“交響樂”。

  項目建設加快落地,“古今輝映”照進現實

  位於洛陽市龍門大道與古城快速路交叉口東南角的一處項目建設現場施工正酣,不久的將來,這裡將建成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打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新地標。

  “這裡將建設集珍品收藏、陳列展覽、活態展示、教育研學、互動體驗、創意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展示中心。”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在這裡,遊客可以看一看非遺展示館,逛一逛非遺古街,讀一讀與非遺有關的書籍……讓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品得出味道。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作為黃河流域的文化大市、旅遊大市,讀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既是洛陽重塑文化自信、彰顯特色優勢的重大歷史機遇,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守著豐厚的“家底”,如何把使命扛得更牢?在新起點上推進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就要在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上走在前。緊盯項目建設就是講好黃河故事的重要抓手。

  今年,洛陽圍繞“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東方博物館之都、世界文化遺產創新發展、文旅融合”五大板塊,謀劃26項重點任務、60條具體措施、81個總投資530.65億元的重點項目,積極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加強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加快推動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上半年,隋唐洛陽城天街北延、龍門古街一期、欒川竹海野生動物園、趙老屯民俗文化村等建成開放,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黃河非遺展示中心、客家之源紀念館等23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在文化和旅遊的水乳交融中,在項目建設的加快落地中,“古今輝映”正在加速照進現實。

  文旅資源串珠成鏈,“詩和遠方”完美交融

  從伊河畔槳聲燈影中的龍門山色,到人頭攢動、美食飄香的老城十字街夜市;從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應天門3D投影燈光秀,到古色古香、風景如畫的洛邑古城……自5月以來,“夜洛陽”火了。

  立足於厚重的隋唐歷史文化底蘊,洛陽通過創新夜遊產品打響“古都夜八點”文旅消費品牌,8項特色主題活動和8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地讓文旅資源串珠成鏈。開行“中原快車·古都夜八點”號高鐵旅遊列車,開通4條“古都夜八點”公交專線,推出4條精品線路,將吃、住、行、遊、購、娛等多種業態串聯起來,讓遊客“一站直達”,點亮聚集效應,激活文旅消費,一個“好看好玩又好吃”的洛陽深入人心……

  旅遊是行走的文化,文化是旅遊的靈魂。

  當下,洛陽持續在“融”字上下功夫,堅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體現融的理念、找準融的業態、發揮融的效果,推動文化與旅遊從“物理組合”邁向“化學反應”,讓“詩和遠方”完美交融。

  “融”字當頭,“東方博物館之都”呼之欲出。鋪開一張洛陽地圖,82家博物館星羅棋佈,像一顆顆珍珠串起了千年古都的歷史文脈。近年,洛陽發力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目前博物館體系已初具規模。鑲嵌綠松石銅牌飾、母鼓銅方罍、泥塑佛面造像、東漢石辟邪……隨著一件件文物的走紅,洛陽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歷史愛好者前來“打卡”。

  連“點”成“線”,讓黃河文化“活”起來。依託黃河溼地、黛眉山、青要山、萬山湖等自然景觀,打造大河風光體驗之旅,是洛陽建設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洛陽還將串聯起二里頭遺址、龍馬負圖寺等人文景觀,小浪底水利樞紐、西霞院水庫等水利設施,打造中華文明溯源之旅、治黃水利水工研學之旅,向廣大遊客推薦內容豐富的黃河文化精品旅遊線路。

  跨界創新亮點頻現,“文旅強市”後勁十足

  身穿漢服,演繹古典舞蹈;模仿講解員,現場即興創作……盛夏時節,伊河水畔,靜立千年的龍門石窟迎來了一批“自帶流量”的特殊客人。

  近日,“豫見快手嗨在洛陽”河南(洛陽)快手網紅文旅大會啟動,數百名快手達人深入洛陽全方位旅拍。一時間,古都洛陽和快手平臺擦出奇妙的火花——帶有洛陽元素的小視頻走紅網絡,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黃河小浪底風景旅遊區、洛陽水席等成為網友期待的洛陽網紅打卡元素。

  文旅融合,既是詩和遠方的牽手,也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當下,文化旅遊正逐步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開發型轉變,旅遊資源不再侷限於傳統景觀,新技術得到廣泛運用,新熱點新賣點不斷湧現,“文化旅遊+”“科技+”“跨界融合”正催生出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

  2020年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以“雲賞牡丹花開滿屏”的全新打開方式,讓世界驚豔。24小時線上直播活動,話題關注度達2.5億人次;舊廠房改建而成的東方文創園以“保護工業遺產,延續城市文脈”為出發點,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引入讓歷史空間煥發新的生命活力;洛寧縣因地制宜把文化、旅遊、田園“嫁接”在一起,開出了愛和三彩小鎮、洛書小鎮、金果小鎮、竹夢小鎮、牡丹康養小鎮等“五朵金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鄉村文旅矩陣;上線“享遊洛陽”文旅消費平臺,發放文旅消費券,開展“豫見快手嗨購洛陽”縣(區)長直播帶貨活動,進一步激發文旅消費潛力……種種創新,無一不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河洛文化的國際表達”的生動註腳。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當下,洛陽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更好擔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洛陽使命”,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打造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更主動地推動文化旅遊實現“三個轉變”,千年古都最有吸引力、最具競爭力的文化特色才越發凸顯,洛陽必將以魅力無限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勝昔

編輯:沈若宸

央媒觀洛丨《光明日報》頭版刊文點贊洛陽: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