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央電視台的《相聲小品大賽》,再與江蘇衛視的《相聲有新人》比較,你有什麼感想?

zhangxueyong813


題目就錯了,相聲有新人是東方衛視的,相聲小品大賽是央視三套的。

號稱代表中國的相聲小品大賽勉強看了三個節目,喜歡相聲的我實在是尷尬加難受,不得不換臺。這叫嘛玩意!劣幣驅逐良幣,不僅是相聲,毋庸贅言,無須多言。

相聲有新人,看了幾期。電視節目呈現的限制讓相聲本身失色不少,但起碼還是相聲,起碼還能笑出幾聲。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央3的所謂大賽佔據八天黃金時間,實屬店大欺客,不咯吱死你不罷休。我還是選擇看每週末的有新人吧,起碼我不會給尷尬死。


孟冬


沒有對比,不知優劣。

看了東方衛視的《相聲有新人》,再看央視的《相聲小品大賽》,才知道業餘的和專業的差距有多大。

《相聲有新人》僅從笑點來看有其優勢,但其僅此而己。看過了,笑過了,別的什麼也沒有留下。換言之,就是說有笑點,沒效果。再直白點就是說沒有思想性。沒有思想性的作品,當然也枉論其藝術性了。當下其代表人物就是小嶽了。沒有精神的人就是行屍走肉,沒有思想的作品就是缺少了靈魂,當然不會走得太遠。它之所以還佔有相當市場,這與當下浮誇的世風、社會壓力巨大有關。再看趙本山的人生軌跡亦是明證。上世紀80年代直至2006年止,趙本山與宋丹丹、範偉、高秀敏這些人合作,推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都能直擊世風,思想性藝術性兼具,每一個作品都是精品,觀看時笑聲不斷,身心愉悅,觀看後回味無窮,意味深長。所以大家都很期待。再看趙本山最後兩個央視春晚作品,僅有笑點,且語言庸俗。與其之前的作品相比,粗糙低俗,明顯不在一個檔次。

央視《相聲小品大賽》裡的作品,總體來看,形神皆優。有笑點也有效果,即藝術性思想性兼具。值得點贊。


嚮往光明26


糾正應該是東方衛視的《相聲有新人》。

《中國首屆相聲小品大賽》已播出了2期,收視率看上去還可以,位居同時間段綜藝節目第2名。但收視率下降也挺快,第一天收視率0.94,第二天下降到0.85。筆者觀看節目時,覺得和以往的相聲大賽沒什麼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小品相聲同臺比賽,也就是說把兩個節目合併在了一起。可能是考慮提高節目質量,避免相聲太尷尬吧。但總體給人感覺:評委陣容非常強大,節目質量依然尷尬,笑點幾乎沒有,但無論點評還是表演,都挺有教育意義。



我們在這裡只說相聲部分,這樣對《相聲有新人》來說比較公平。《相聲有新人》是以郭德綱為主的相聲類節目,筆者觀看節目主要是看郭德綱對選手的點評,選手可以直接對話召喚師(評委),從而也產生過分歧,但很接地氣。郭德綱評判標準很明確,選手必須會說相聲否則就淘汰,之後的賽程多以觀眾打分為主。節目最新一期的爆笑點,是郭德綱親自參演了一小段相聲,現場全場爆笑。能夠讓觀眾與參賽嘉賓爆笑的相聲,恐怕如今寥寥無幾啊。



雖然在收視率上沒能超越央視《相聲小品大賽》畢竟那是央視平臺,而卻有小品混搭在其中,不能等量齊觀。但《相聲有新人》的收視率(0.54)遠超《笑禮相迎》(0.11),這兩個節目才屬於同類相聲節目。那麼看《中國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的收視率這麼高,到底與《相聲有新人》的區別在哪裡?是否贏得口碑?筆者注意到:央視的節目雖然收視率高,但網絡口碑卻很差,最為主要的是:不接地氣,不好笑等評論。筆者也總覺得:姜昆的評論像是在唸發言稿,可能是領導就應該這麼發言吧。其實與其說姜昆在“評論”相聲,不如說其在“講話”更合適。
比賽由張蕾尼格買提主持,5個人打分,分別是石富寬、馮鞏、姜昆、李伯祥、趙巖。評論嘉賓:魏文亮、方方、黃定山,由朱迅單獨主持。這是個框架,主體表演的是新人比賽,但很難撐起整個場面。亮點是老藝術家墊場,可是這段魏文亮的《美人贊》,筆者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所以覺得無笑點,觀眾鼓掌感覺更多的是為老藝術家的賣力表演鼓掌,而不是有多搞笑。那麼筆者認為:既然是以綜藝節目的形式,就應該不斷的創新。


把評委與評論分開已經很不接地氣了,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綜藝就要體現綜藝感,例如:打分為什麼給95.7、93.3等,讓每個評委說一說哪裡扣分了,比如超時扣0.2分讓大家心知肚明,也讓選手與評委有個交流。我們看現在呈現的就像看體育比賽,基本脫離了綜藝二字,也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服不行的感覺

所以筆者覺得《相聲小品大賽》沒有《相聲有新人》好看。一個高高在上,一個接地氣。一個給選手打分就像機器一樣,毫無存在感。這五位評委,在筆者看來有點多餘。而《相聲有新人》雖然只有兩個召喚師,但筆者卻看到的是兩個實實在在的人。這可能就是兩檔節目最大的區別,不知各位覺得呢?


明辨是非123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除了不搞笑,一切都是那麼完美!這是筆者對央視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的看法。真的是乾淨,真的是高雅,沒有屎尿屁,沒有倫理哏,標準的電視相聲,晚會相聲!筆者覺得這屆比賽應該叫《央視首屆電視相聲小品大賽》更合適!

10月2日晚《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總決賽在央視3套拉開帷幕,李伯祥、魏文亮、石富寬、姜昆、馮鞏、蔡明等眾多德高望重的曲藝名家、表演藝術家、編劇、導演坐鎮,眾多喜劇界新秀攜新穎題材登臺,用針砭時弊的相聲、映射生活的小品,為觀眾奉獻了一臺有笑點、有品位、有深度的藝術盛宴,用高規格、國家級、精品化的喜劇盛宴,展現了人民群眾喜迎新時代、歡度國慶的喜悅心情。

但是美中不足之處就是,笑的盛宴無法讓觀眾開懷大笑(專說相聲)!創新不代表就要完全拋棄傳統,所謂的新穎的方式,不是說讓兩位成名的相聲演員助演兩個三四歲的孩子就算!不客氣的說,昨晚的大賽相聲部分,最大的亮點恰恰是兩位非相聲演員!來自開心麻花的王成思與杜曉宇,兩位票友!雖然沒多少相聲功底,雖然有些話都沒說清楚(也許是故意的),但至少觀眾是開心的笑了。


再說其他兩個相聲作品,梁洪昊、楊凱表演的《糾結》,類似於姜昆老師與唐傑忠先生表演的經典段子《著急》,但是不管是作品針砭時弊的力度還是二人表演的火候,都與姜昆老師有不小的差距。只能說是中規中矩,說白了就是典型的電視相聲。


至於郭陽、郭亮與大寶、小寶的相聲《如此師徒》 ,不談作品如何,不談兩個孩子功力怎樣,只想問大賽組委會,不是有一種說法,不讓未成年人參加成人的比賽嗎?怎麼還是讓兩個小孩參賽?這樣對其他參賽選手公平嗎?打低分,對小孩是打擊,打高分他們靠的什麼嗎?同情分嗎?

可以這麼說,央視的《首屆相聲小品大賽》代表主流相聲界,東方衛視的《相聲有新人》代表非主流相聲界,他們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主流相聲要貼近生活,非主流相聲要接地氣,只要能做到,就都好,沒有必要刻意的去比較!也沒有必要貶低一個抬高一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正所謂喜歡的就是最好的。


靖逸軒主


看相聲有新人的時候覺得節目槽點挺多的,還各種的製造熱點刷存在感。看完中央電視臺的相聲小品大賽之後,我就原諒相聲有新人了。

至少相聲有新人還是個節目。

而中央電視臺的相聲小品大賽,

我感覺姜昆和馮鞏在說這些理念的時候底氣都不足。

評委在點評的時候先一通亂誇,然後就上升到層次啊,美感啊,藝術境界啊,轉折啊之類的詞語上,讓人一頭霧水。演員也就只是點頭嗯嗯,但是我覺得他們也肯定沒聽懂點評的是什麼。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了,切不中要害。

反觀郭德綱在相聲有新人上面的點評,寥寥數語,不來虛的,看著就那麼實在。

至於青曲社選送的這對小孩參賽,評分還那麼高,是看的苗阜的面子嗎?我不得而知。但苗阜送倆小孩參賽的寓意就很明顯了,肯定不是代表相聲有新人,而是說,讓倆小孩去玩玩就行了。


閒白社


首先更正一下,是東方衛視的《相聲有新人》。不是江蘇衛視。

郭德綱的爆紅,使相聲可以說是又重新煥發了活力,而東方衛視今年推出的《相聲有新人》節目,摒棄了以前將相聲小品放一起比拼的競賽模式,專業的相聲演員之間互相競技,並且還對一些相聲的專業術語進行了普及,讓觀眾們對於相聲又有了一個近距離的認識,雖然在節目開播以來有很多的質疑聲,但是絲毫不影響遮擋節目的精彩。如果這個節目能有第二季或更多季的話,無疑會成為相聲發展的一大助力。



雖然名字上稱為首屆《相聲小品大賽》,但是而且在這之前央視曾經舉辦過七屆的相聲大賽和九屆小品大賽,所以這次大賽只是將以前的兩檔節目融合在一起,按照節目組的意思將兩種喜劇形式放在一起,可以讓觀眾們可以更好的體驗兩種藝術的魅力。當然在評判上是分為相聲組和小品組的,而相聲方面請的是石富寬、馮鞏、李伯祥等著名的演員,點評嘉賓中也有一位相聲界的專家魏文亮。所以無論從影響力和比賽規模來說都比《相聲有新人》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首期節目已經結束,明顯看出相聲節目效果明顯沒有小品出色。滿滿的主旋律色彩,首先出場的梁紅昊、楊凱表演的《糾結》,作為開場節目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明顯可以感覺出兩個人配合上稍顯生疏,節奏把握上也有欠缺,不過好歹兩位算得上是專業的相聲演員。而且楊凱是已故相聲名家常寶華先生的外孫。第二組相聲節目是《誰是主角》,而表演者是開心麻花的王成思、杜曉宇的,看來開心麻花要進軍相聲界了,不過兩位的表演看起來還是更像是穿著大褂的小品,不過這個節目是相聲專業比賽而不是跨界比賽,讓人們不得不對對這次大賽的專業性引起懷疑,既然跨界都能進24強,那麼博士相聲能進24強就不那麼奇怪了。第三組是兩個7歲孩子加上郭陽郭亮的節目《如此師徒》,兩個孩子的嘴皮子功夫也讓人們看到了他們的潛力。

單按照相聲方面來說,首期的央視《相聲小品大賽》的節目質量,真的比不上《相聲有新人》的節目質量,點評嘉賓的點評過於表面化,沒有真正從相聲專業角度去評價。過多的業餘選手和外行參賽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相聲發展面臨的尷尬,也讓觀眾對於這次比賽的專業性引起了懷疑。希望之後能多點專業的演員,少一些業餘的外行的,畢竟專業的事還是專業的人來做,只有專業的人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癥結所在,外行只能是表面看著熱鬧,實則徒增笑柄而已。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實話實說,我因為個人興趣愛好問題,《相聲小品大賽》不太感興趣,一眼都沒有看。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我倒是每集都看了。


二者不好比較,原因何在?地方衛視日常週末播出的《相聲有新人》只是單純相聲類節目;佔據國慶假期央視3黃金時段播出的《相聲小品大賽》是相聲+小品的二合一節目。

有一個和《相聲小品大賽》相似度更高的節目:東方衛視今年一月份播出的,已經播出到第四季的《歡樂喜劇人》。既然二者都是相聲小品都有的節目,那麼比較起來更容易一些。每個人的比較角度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只是從各自前三期的收視率方面比較一下《歡樂喜劇人4》和《相聲小品大賽》。



通過前三期數字,
很清晰的看到,最低收視率到1的《歡樂喜劇人4》前三期走勢芝麻開花節節高。


通過前三期數字,可以清晰的看到,最高收視率都不能破1的《相聲小品大賽》前三期收視率逐步降低。

最後希望《相聲小品大賽》加把勁,爭取在播出結束之前至少有一期收視率破1。加油!!!


接地氣兒的小學生左岸


相聲有新人?太膚淺了!相聲小品大賽才叫真正的搞笑,難道好有比相聲小品不搞笑這件事更搞笑的嗎?而且相聲小品大賽特別有教育意義!我看完感覺整個人都昇華了!十年寒窗苦讀老師的敦敦教誨都不如看一集相聲小品大賽有意義!強烈建議:中國關停所有學校,中國不需要教師,不需要專家學長,看相聲小品就夠了!


行舟29


《相聲有新人》我期期不落,星期六一定要看完才能睡覺。我喜歡郭德綱老師點評的時候各種的專業術語,我喜歡看相聲演員用基本功PK。至少我知道了什麼叫“磨蔓兒”。

我記得曾經央視的青年歌手大賽都有樂理知識環節,至少觀眾能感到是專業的還能長知識。青年歌手大賽還有試聽視唱環節(聽曲唱譜)。京劇票友大賽也有類似的京劇基礎知識的環節。相聲類比賽完全可以借鑑。比如現場抽籤表演“說學逗唱”“快板,貫口,鼠來寶,繞口令”直功直令的來一段才精彩。真正的藝術不是糊弄人,點評也不是假話空話和稀泥的話,這話我們觀眾自己都會說,還要評委幹嘛。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既然是專業比賽讓兩個孩子上場參賽是什麼意思?孩子不去參加少兒比賽來這邊有什麼意義麼,聯歡會麼?

所以《相聲有新人》我期期都看,還不止一遍,它讓我覺得夠專業,點評我服氣。《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我只在頭條推送上看了些郭陽郭亮和陳印泉的節目。郭陽郭亮,白瞎了這麼好的演員演這麼爛的作品,專業的比賽一點都沒看出嚴謹來,陳印泉風格不變,算是正常發揮。所以我對此節目挺失望。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都是在國慶假期間,非週末黃金時段播出的,不知道會不會跟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和其他地方衛視綜藝節目來次正面交鋒。好與不好觀眾心裡雪亮。拭目以待吧!


41881165


不提兩個節目出處的BUG,其實這個問題挺實際。

說說我的感覺:



遠看忽忽悠悠

近看飄飄搖搖

有人說是葫蘆

有人說是瓢

在水中一衝一冒

二人打賭江邊瞧

原來是和尚——洗澡


“相聲”就好比是這兩個洗澡的和尚。

《相聲小品大賽》和《相聲有新人》就好似看成“葫蘆”與“瓢”的倆人。

一個想著“藝術”,打算撈起來加加工,雕雕花,做成工藝品,以便“束”之高閣。

一個圖著“實用”,既然是葫蘆,就做成瓢,當做生活用品。不圖藝術,賣了餬口飯就成。




初衷都沒錯,只不過

一位認為要昇華,要美化。結果走進了死衚衕(看樣子是出不來了)。

一位認為要先傳播,先掙錢。拼著葫蘆不要,做成瓢賣,掙錢填飽肚子再說,不管後面的事兒。




不管做成工藝品還是瓢,結果都沒有了原來的樣子,不能再叫做葫蘆

葫蘆還是葫蘆,撈起來洗洗乾淨就行了,接下來掏掏籽,往下種,後面才會有更多的小葫蘆。

所以都有對,都有不對。


囉嗦了一串兒,以下才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對於相聲

不能像《相聲小品大賽》那樣,一味的求“有品位的新相聲”,這樣不利於傳播。

也不能像《相聲有新人》那樣,一味求“只可笑的相聲”,這樣不利於傳承。

最後,真應該辦個《中國傳統相聲大賽》,或者《傳統相聲有新人》。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