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文丨煙波

來源丨煙波人長安

從基本的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你所以為的愛情,真的是愛情嗎?

1

“你喜歡他,是因為他喜歡你”

戀愛補償效應

你是不是有過這種經歷?

原本你很安於單身生活,也很享受你的狀態,沒有什麼喜歡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身邊有個男生向你表白了。

你內心是拒絕的,畢竟你跟他認識很久了,從沒對他動過心。

但自從得知他喜歡你之後,你忽然發現他其實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本來看他就是個路人,後來居然越看越覺得他眉清目秀起來。

最後你發現,你開始喜歡他了?

這就是戀愛補償效應。

這個效應對人的影響是,如果你本身沒有明確的目標,那你就很容易喜歡上一個喜歡你的人。

它喚起的是我們對於“認同感”的渴求,本來你都快放棄愛情了,忽然有人看上你了,再一瞧,這人條件還不錯?

媽耶他怎麼這麼有眼光!

這份愉悅感會讓我們出現感知上的偏差,產生對這個人的好感,儘管之前你可能從來都沒正眼看過他。

這算不算喜歡?

那就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如果你順勢瞭解他之後,發現你們兩個確實很合適,你真的動了心,那就是一段佳話。

如果你只是覺得單身很無聊,因為這層淺淺的好感就草率地和他在一起,那就是一場災難。

這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如果你很喜歡一個人,他是單身,你覺得自己的條件也還行,那就早點兒下手錶白。

萬一成了呢。

至於這種強扭的瓜,吃起來究竟甜不甜,那就看你自己的感受了。

2

“為什麼總是放不下前任?”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前陣子一個女生給我留言,說她分手半年多了,到現在都還放不下前任,每天都在想他,偶爾還會哭。

我問她當初是為什麼分手的。

她說她前任在和她交往的時候移情別戀,喜歡上他同事,揹著她和同事以男女朋友自居,騙了她三個月,直到被她揭穿。

我越聽越迷茫:這也不是什麼好男人啊,你有什麼放不下的?

我問完她也愣了:對啊,有什麼放不下的?

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明明知道對方不是好東西,明明知道他不配,但就是死活忘不了他,甚至分開時間越長,對他的印象反而越好。

她陷入的,就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英文是Zeigarnik Effect,也翻譯成契可尼效應,反正都是音譯,這都無所謂。

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對於被強行中斷的、未完成的事情,往往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它可以解釋很多心理狀態,比如小時候看了一半沒看完的電視劇,總覺得特別好看,儘管現在讓你看,你可能看兩集就看不下去了。

比如以前很喜歡但因為窮買不起的東西,有了錢了千方百計也要搞到手,儘管這東西你可能壓根用不上了。

這也充分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會有“前任情結”,為什麼很多人特別執著於當年的初戀。

不是前任有多好,也不是初戀有多優秀。

是因為——當年你倆沒能修成正果啊朋友們。

如果當初是好聚好散的,有一個不完美但足夠讓你滿意的結局,那你早就忘了個乾淨。

但如果是因為別的原因,你一直心有不甘,那完蛋了,這個情感會折磨你很久。

“本來可以”、“也許可以”、“其實當時有希望”……這幾種感受是最可怕的,它會完全改變我們對一個人的認知,把一段失去了其實也不可惜的感情,變成你心底的一根刺。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很煩人的機制,它會強化負面的記憶,還會放大遺憾、後悔、失落等等類似的情緒。

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一件事給你的幸福感,原本也許只有十分,但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你會覺得你錯過了整個世界。

因為有可能得到,但是沒得到,所以記憶格外清晰。

因為有可能完成,但是沒完成,所以印象格外美好。

認清這一點,對於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從前的感情是很有用的,你以為的放不下,你以為的“還有感情”,很可能只是執念在作祟。

不是愛,真的不是,這連喜歡都不算。

你只是被你的思維欺騙了,僅此而已。

3

“你敢吼我?!”

阿倫森效應

如果有四個人,一個總是在誇你,一個總是在貶低你,一個先貶低你、後來突然開始誇你,一個先誇你、後來突然開始貶低你。

你會更喜歡哪一個?

理性上講,應該是第一個對不對。老孃這麼溫柔可愛,就該天天被誇,敢罵我?你去死吧!

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但在心理學家阿倫森做的實驗裡,真實情況下,人們通常更容易產生好感的,是第三個。

也就是那個一開始罵你,後來卻可勁兒讚美你的人。

是不是覺得很沒道理?

但仔細想想,這是很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的。

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我們可能會把他罵出翔,甚至全面否定他的一切。

一個壞人,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可能立馬就被感動了,甚至愛上這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人設。

感情同理。

你男朋友平時對你總是不聞不問,偶爾關心你一次,你就好像見到天使一樣,“他果然是愛我的”。

你男朋友一直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把你照顧得無微不至,某天忽然情緒不好吼了你一句,你瞬間把他打入十八層地獄:

“你敢吼我?!你以前從不會吼我!你變了!分手吧!”

如果你也有過這種感覺或經歷,那恭喜你,你又被你的大腦欺騙了。

阿倫森效應最混蛋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很容易因為一個人偶爾的、反常的行為,推翻此前對這個人的全部認知。

但它本身是不合理的。

一個人偶爾對你好,說明他平時對你真的不好,你應該及時止損。

一個人偶爾做錯了一件小事,說明他平時對你是不錯的,你沒必要因此就否定他。

想清楚了這一點,你就能想清楚,什麼人確實值得你珍惜,什麼人你需要儘早放棄。

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4

“我結婚了,但我並不開心”

鳥籠效應

這個故事起初是這樣的。

一個人,朋友送了他一個鳥籠,他放在了家裡,一開始只是當個擺設,沒想到每個上門的人都問他,“你家鳥什麼時候死的?”

他每次都要給人解釋,“老子從來就沒養過鳥。”

但總是有人這麼問,他總是要解釋,最後他煩了,只好真的養了一隻鳥。

這個過程眼熟嗎?

你30歲了,爸媽問你,“你為什麼還不結婚?”

你解釋說你沒有找到兩情相悅的人,不想湊合。

然後你同事問你,“你為什麼還不結婚?”

你解釋說你還有別的人生目標,不想結婚太早。

再然後你親戚問你,“你為什麼還不結婚?”

你解釋說不想隨便把自己嫁出去。

再再然後,你朋友問你、你鄰居問你、你家樓下的大媽問你、八杆子打不著的路人問你……

最後你瘋了,算了算了,老孃去相親結婚行了吧?能閉嘴了嗎?

醒醒,你那不是愛情:基礎心理學揭示的四個虐心真相

再再再然後,你找了個“條件還可以的”結婚了,但你過得很不開心,你覺得人生似乎不該這樣。

但你又不知道你怎麼就走上了這麼一條路。

坑害你的,就是鳥籠效應。

也叫鳥籠邏輯。它闡釋的,是群體的慣性思維對一個人的影響。

你家有鳥籠,那你就必須得養鳥,不然一個空蕩蕩的鳥籠,不符合人們的認知。

你家有魚缸,那你就必須得有魚,不然一個乾乾淨淨的魚缸,不符合人們的理解。

對應到現實裡,就是周圍人對你人生的干涉。

你過30歲了,你就必須要結婚,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你結婚了,你就必須生孩子,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你生了一胎,你就必須生二胎,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愛情不重要,事業不重要,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很無奈對不對?

很多人在自身的生活裡,都在被迫接受這種鳥籠邏輯。你過得不幸福,你無法實現自身的理想,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周圍的聲音不接受你“不同於常規”的選擇。

如何打破這種刻板思維,就成了你最該去考慮的事情。

鳥籠裡不一定要有鳥,空著也可以很好看。

魚缸裡不一定要養魚,也可以養蜥蜴養烏龜。

在特定的歲數,不一定要做特定的事,還有很多人生目標,你想去追尋。

你需要的,就是在屋子裡掛一個空鳥籠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