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老三?

漯河小史哥


在大清历史上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爱新觉罗·玄烨是非常出色的一位皇帝。历史学者把康熙尊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自8岁登基之后,在位时间长达62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千古一帝康熙的选择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第四皇子胤禛继承了皇位。胤禛的年号为雍正,就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雍正皇帝。要知道雍正不是嫡子,更是第四个儿子。虽然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已经被圈禁。那么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康熙皇帝为何选择了老四胤禛,而不是文采超群的老三呢?这里面有一连串的原因,有后宫争斗的原因,有其他几个儿子自作聪明反受累的原因,有满清没有立长立嫡不立贤的原因,复杂的令人头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团乱麻中胤禛能够胜出的主要原因。

一:满清没有立长立嫡不立贤的传统

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年仅24岁就去世了。爱新觉罗·福临6岁继承了皇位。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基本都是遵循立嫡立长不立贤的惯例。

但是对清朝来说却不是这样的,比如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而顺治皇帝则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初玄烨才有机会继承皇位。所以胤禛作为第四个儿子才有了能够继承皇位的基本资格。

二;胤禛作为第四个儿子如何能上位

大家知道康熙有许多个儿子,看着好像挑选余地很大。可是在一次次的皇家风波以后,康熙手里的选择只有老三,老四,。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老十四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被圈禁,老八由于胡闹过分也被排除出名单。老九,老十也由于与老八走的太近也被排除在外。而老三在倒太子风波中太过崭露头角被康熙不喜。那么只有老四了。

三;胤祉曾经拿了一手好牌,自己作死

老三胤祉的地位比较尴尬,在他的上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皇长子胤禔,另一个是皇太子胤礽。老三胤祉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所以地位也不是很高。随着皇子们逐步长大出于对皇位的渴望,开始形成几个利益集团。

其中老八胤祀集团的实力最强,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成员。当时老三胤祉堪称左右逢源。他和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好,但并不算太子集团的成员。同时老三又尽量避免对老八发生直接的冲突。不得不说读书最多的老三很精明。

康熙47年,因为种种问题康熙皇帝决定废掉太子胤礽。老大胤禔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一旦胤礽垮台,自己作为皇长子的优势就出现了。胤禔怂恿康熙杀掉废太子胤礽,这引发了康熙皇帝的严重反感。

就在这个时候老三胤祉上演了三连击。老三胤祉举报老大胤禔利用巫术诅咒太子胤礽,要知道这是皇宫的大忌。老三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太子胤礽已经被废、老大胤禔也岌岌可危的时候,举报了这个惊天的消息。

老三真的很聪明也非常的圆滑,他举报这件事就是冲着老大去的。太子胤礽和老大胤禔先后被圈禁。胤祉成了众位皇子中最长的一位,对于胤祉的小算盘康熙皇帝看的清清楚楚。虽然胤祉非常的有才,是那么多儿子中最有文采的一个。但康熙认为这样太注重小聪明的人不适合做皇帝。

四;易中天说:康熙到底是康熙,谁也别想玩过他,包括他的儿子

皇位的争夺意味着政权的活力,李唐皇室抢皇位抢得凶,国家风气也开放大气。上位者都坚毅自信。清朝虽然没有这气质,但九龙夺嫡的那个时代还是走上坡路的。

对于亲兄弟争夺皇位,不是不用计算,也不是狠不狠就能解决的。皇位本就是要被皇子们争夺的,区别只在于明着争还是暗里抢而已。对亲兄弟下手的很多。平民百姓家的兄弟姐妹也争家产,本质上都没有什么不同。

古往今来的胜利者都不是因为狠或不狠,而是因为励志,理智,务实,因为头脑清醒。这种理念让他们显得无情,但他们的对手,也未必就多有情,而且还可能更无情。

皇位从来不是小孩子的玩具,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意味着皇权能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康熙根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有可能危害满清政权延续的人物。皇位之争从来不是皇子之间的个人争斗,它会成为利益集团的较量。而康熙在这九子夺嫡的惨烈斗争中选择胤禛就不奇怪了。历史也证明了康熙的选择是正确的。无愧于千古一帝。


聿远


公元1722年的冬天,格外的冷,十一月十三日晚,凛冽的寒风摇晃着畅春园里的宫灯,烛影摇红,悲声戚戚,69岁的清圣祖康熙帝驾崩了,新老交替,新帝即位,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康熙皇帝为何选择了老四胤禛,而不是文采超群的老三呢?

康熙的第三个儿子,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但是,胤祉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所以地位也并不是很高。随着皇子们逐步长大,出于对皇位的渴望,开始形成几个利益集团,其中,老八胤祀集团的实力最强,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成员。当时,老三胤祉堪称左右逢源。他和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好,但他只是表面上和他关系很亲密,这让康熙帝差点都信以为真了。

不得不说,读书最多的老三很精明。但是在康熙三十八年胤祉就露出了一点不在乎家庭感情的破绽,那是当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皇长子竟然要替父行不便之事,使得康熙大为光火。这时候胤祉就沉不住气了,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允禔厌胜废太子,允祉侦得之,发其事,却不曾想,这对康熙帝更是一击。

一心希望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康熙,看到平时与世无争的皇三子竟然直接揭开了两派夺嫡的真相。老三他是读书人,难道不懂顾及君父颜面的道理,所以必然是有直接目的。然而此事过后不久,康熙记仔细想了想,老三可能就是个没心计的读书人,他可能是出于对太子的真感情,才揭发老大魇镇太子的事,于是康熙还是宽恕了老三,但其实这种宽恕也意味着老三胤祉与储位彻底无缘了。

虽然老三胤祉非常的精明,先是看着太子垮台,然后等着老大失宠,最后自己直接上演致命一击。在老三看来,老大和太子垮台之后,自己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为何偏偏这个时候举报老大,这件事他应该早就知道。对于这件事,康熙皇帝也是非常恼火的,自己的儿子们相互内斗,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从这件事来看,老三是一个非常腹黑的人,好像在老三看来,权利比亲情更重要。

老三胤祉确实聪明,但一直都是耍小聪明,心机太重,并没有当皇帝的大度,所以年纪大不大在康熙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康熙压根就不敢考虑他。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走完了他的一生,并留下遗诏,立自己的四子胤禛为新君,胤禛登基并改次年为雍正元年。

不过雍正的继位近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其实这属于无稽之谈。因为繁体字的“於”与简体字的“于”是不一样的,清朝时使用的是繁体字,根本没办法将“拾”修改为“於”。不过有一个质疑却值得我们深究,雍正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而是老“四”。选贤的话老八素有美名,排不到雍正;立长的话,虽说彼时的老大胤禔、老二胤礽已被圈禁,但老三胤祉还在,也排不上雍正这个老四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为何选择非嫡非长非贤的老四胤禛,而不选择名义上的“长”,且文采超群的并不差劲老三胤祉呢?

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要从老三胤祉自身说起,主要是老三这个人颇有心机,且将自己的小聪明用错了地方,惹康熙不悦,自然也就是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说起老三胤祉,他的处境地位比较尴尬,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面有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两个哥哥,下面有老八这个敌手。老自己与老四胤禛一样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不过这不代表老三就对皇位没有渴望,不过实力不如人啊能怎么办。所以老三胤祉这个人真的是“左右逢源”,首先他与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好,但又不算太子集团的人;同另一方面老三又避免与老八发生冲突,所以说读书最多的老三的确很精明。

如果老三能一直保持这样,也许康熙在临终之际应该会选择由他继承皇位,但偏偏老三这个人按耐不住,太聪明了反而误了自己

康熙47年,皇太子太子胤礽被废,皇长子胤禔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毕竟只要胤礽垮台了,胤禔皇长子自然是最有优势的人。于是胤禔便去怂恿康熙杀掉废太子胤礽,引起了康熙的反感。而这个时候,老三胤祉出现了,举报老大胤禔利用巫术诅咒废太子胤礽,要知道巫术诅咒是宫廷的大忌。你说老三早不举报晚不举报的,偏偏在胤礽被废、胤禔引起康熙不满的时候跳出来举报。你是无心呢?还是有意?

不过老三的举报还是起了效果,废太子胤礽和老大胤禔先后被圈禁。而自己也成了众皇子中最长的一位,自然也是最有优势继承皇位的一个。不过胤祉的小算盘,康熙肯定是知道的,的确胤祉非常有才,也是自己众多儿子中最有文采的一个。但老三这样的人不适合做皇帝,毕竟康熙晚年的大清面临着许多问题,清如吏治腐败、国库亏空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康熙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继承人,也就是老四胤禛。老四在上台后,推行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乡绅交税纳粮等政策,扭转了康熙晚期的局面,而清朝的国库里也从只有区区700万两银子,到了雍正皇帝去世时超过5000万两。

如果换成老三继承了皇位,那很有可能又是一个宋徽宗、李后主,清朝直接提前灭亡都有可能。

此外,雍正继位后对自己这个三哥非常警惕,时常会对其进行敲打,警示他不要搞什么小动作。最后干脆在老十三胤祥的葬礼上,怪罪老三哭的不够悲痛,将他圈禁起来。标准的欲加之罪,几年以后老三便死在了圈禁之地。直到乾隆上台以后,才为他平的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