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德國能成為工業製造強國,其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以下簡稱“雙元制”)功不可沒,甚至有人說,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其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總的來說,‘雙元制’是指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除接受學校教育以外,企業也會參與到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等整個培養過程中,讓學校的教育更符合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珠海市技師學院院長助理馮啟廉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說道。

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職校的教學與企業生產相結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們國家一直在努力推動這種模式,特別是技工院校這一塊,已經推廣了十多年了。”馮啟廉說。

作為最早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地區之一,珠海的職業教育發展如何?收穫了哪些經驗?畢業生情況、薪資待遇如何?日前,我們對珠海市技師學院及其畢業生,以及珠海保稅區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茵科門控(珠海保稅區)有限公司等進行了採訪,探討珠海當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珠海市技師學院學生在訓練技能

引進“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為城市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2002年,珠海市技師學院與珠海保稅區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天宇”),在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的支持下進行三方合作,共同成立了“摩天宇中德(珠海)職業培訓中心”(以下簡稱“培訓中心”),主要為摩天宇公司等在粵的德資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人。

據介紹,培訓中心引入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並採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為企業實行訂單培養,按企業需要培養人才。目前,培訓中心已培養15屆共720名畢業生,大部分畢業生進入珠海摩天宇公司、保稅區迅得機械公司、歐瑪嘉寶公司、康樂寶公司、雅迪公司、茵科門控公司等德資、歐資重點企業工作,還有少量畢業生進入深圳漢莎公司等珠三角地區以德資為主的歐美企業工作。

數據顯示,2005年至今,培訓中心共輸送了63名畢業生到摩天宇公司工作,其中留下的人也已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幹。

對於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馮啟廉向記者介紹:“這種模式是指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除接受學校教育之外,企業也會參與到整個培養過程中,讓學校的教育更符合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馮啟廉稱:“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我國是稱為校企合作,我們國家一直在努力推動這種模式,特別是技工院校,已經實施了十多年了。”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外國工程師在指導學院學生技能訓練

作為全市最早引進該模式的學校,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珠海的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馮啟廉表示:“第一是為職業教育找到了方向,不再像以前一樣,職校教完學生髮了畢業證就不管了,而是要為當地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能人才的支撐;其次,傳統的電子廠、製衣廠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逐漸被轉移出珠海,珠海產業也迎來轉型升級,高科技、技術密集型企業所需人才素質比以前更高,對技術技能要求更嚴格,職業院校也面臨自我革新,要擔起為企業、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責任。”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珠海經驗”

企業到院校建工作站、派工程師教學

在推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珠海市技師學院還創新地採用了“行動導向教學法”,鍛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馮啟廉介紹:“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講解一個知識點,一般會先講解相關理論,然後做示範,再讓學生按照步驟來模仿,而行動導向教學法,是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角,學生學習中是以工作任務為引領,要自學相關理論知識,要自己提出解決方案、制定工作計劃和工藝步驟,,這一過程中,老師只做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

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到主動學習並不容易。馮啟廉表示:“在德國,‘雙元制’一般是企業先招工,再把工人送到學校學習,學生通過層層考試,最終獲得崗位,學生目的性很強,而中國很多學生選擇到職校上學,對技術不熱愛、對行業不瞭解,學習沒有目的。而且客觀來說,中國小孩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德國小孩相比,也有差距,所以最難的是,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過程中的意識與習慣的培養。”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模式的創新以及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顯著。“我們的學生一畢業,第二天打包行李就直接上班了,只要參加崗前培訓,一週左右就適應了崗位,可以迅速為企業創造效益。”馮啟廉介紹。

如今,校企合作的模式經過十多年發展,已演變出多種合作形式。如每年學校會安排學生到企業學習兩到三個月,熟悉企業的設備特點和技能要求;有企業會派工程師到學校,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有企業甚至將工作站建在學校,方便學生進站學習。“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它的技術特點,這部分培訓是需要企業自己來完成的。”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學院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技能

從2002年到2020年,珠海市技師學院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已有18年,談及可分享的“珠海經驗”,馮啟廉稱:“我們會主動去調研珠海未來三到五年的用工需求,包括相應崗位對技能的需求、企業設備類型等,通過調研,對我們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和調整,以適應珠海企業的發展需求。”

隨著製造業發展,社會對技能人才需求增多,許多企業意識到技能人才對發展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特別是一些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企業表現的更加主動,珠海在這一塊也尤為突出,逐漸形成政府大力引導、學校主動服務、企業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馮啟廉說。

畢業生回訪

畢業十五年薪酬增長超10倍

珠海對技能人才培養十分重視

從“培訓中心”畢業後,學生的發展情況如何?記者對多位畢業生進行採訪,瞭解他們的就業狀況。

吳鵬,首屆摩天宇中德(珠海)職業培訓中心的畢業生,2005年入職摩天宇,目前在摩天宇已工作15年,在生產車間任領班。談及工作的薪資待遇,吳鵬表示:“比我預想的要高一些,相比15年前剛到公司實習,現在翻了十倍不止。”

另一名在摩天宇工作10年的畢業生袁孟則表示,自己在高壓壓氣機部門做生產線檢驗員,工資接近本科生水平。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在摩天宇就職的吳鵬(紅色衣服)和他的同事們

在珠海茵科門控公司項目開發部做工程師的肖女士告訴記者:“在茵科門控工作了15年,剛畢業那會兒拿的是底薪,現在每個月都有七八千,比較滿意。”

曾在深圳漢莎技術有限公司工作的肖悅則表示,自己在漢莎是生產部的流程和標準經理,年總收入大概在40萬左右,對薪資和待遇也比較滿意。

談及“培訓中心”教學模式的改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時,肖悅稱:“我是初中畢業就到學校的,基礎很薄弱,當時學校很注重外語,因為有德國專家教學,我們有機會和外國人交流,所以現在外語是我很重要的一門技能,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

袁孟則表示:“當年學校創新教學方法,一開始挺不習慣的,不過看著大家都在努力地做,慢慢地也就開始學會去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預想好步驟再去執行。這種能力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們做發動機,部件都是比較精密的,每個部件都很貴,所以在開工前就要想好怎麼做,如果搞壞就麻煩了。”

作為技師學院與企業聯合培養的學生,吳鵬一方面感受到珠海對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視,另一方面他表示:“如今企業在設備和技術的迭代升級都比較快,在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一向注重跟上企業的腳步,推廣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工具,這樣培訓出來的學生才會更有競爭力。”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外教和學院學生在上課

肖悅則認為,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和外語培訓十分重要。“我們畢業的時候都比較年輕,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所以適當的職業指導,可以先讓我們認識職場。另外,作為技術人員,外資企業對我們的技術需求很大,掌握一門外語很有必要,可以是韓語、日語或者英語等。”

企業回訪

畢業生已成長為中流砥柱

對技術工種仍有較大缺口

珠海引入“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積極推行院校與企業合作,企業的切身感受如何?珠海保稅區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採訪中表示:“當年技師學院引進‘雙元制’,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比較切合企業生產實際,對企業獲取人才來說,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幫助。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珠海保稅區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

摩天宇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培訓中心’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而且畢業後,能相對較快地進入工作狀態,像吳鵬這類優質的畢業生,已經成為了公司的中流砥柱。”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茵科門控(珠海保稅區)有限公司

茵科門控的人事部黃經理則表示:“這些學生來公司之前有過金屬加工實習的經歷,通常一個星期就可以上崗,而且他們是中德合作的機構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容易認同企業的文化。”

黃經理回憶道:“我們現在招的都是大專以上的畢業生,與之相比,他們當年還是中技畢業進來的,但是呈現出的優勢,除了工作上手很快,自學能力也很強,有人從基層員工升到了技術部門成為工程師,從這些方面來看,他們都很不錯。”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摩天宇公司員工在車間作業

珠海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有哪些可以優化和完善?摩天宇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可以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採用學校學習、企業實習,然後再回學校學習的形式,加強培訓的方向性,幫助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帶著問題學習,培養創新思維,從企業目前的人才需求來看,我們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比較大。”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茵科門控公司員工在車間作業

茵科門控黃經理則表示:“近幾年在招聘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職業規劃不是考公務員就是想創業,感覺想去製造業工作的人非常少,可能是社會環境對製造業仍然不夠重視的原因導致的,學校是不是在擇業觀方面可以做一定引導,現在技術工種缺口還是很大的,希望學校在這方面多做努力。”

重視高技能型人才的發展

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將高技能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體系

“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也在向高質量發展。 ”珠海市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梁建昌在採訪中表示:“政府的支持是多個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可謂不大,比如我們學校原來大概七八十畝地,現在已經有兩個校區,擴建到三百多畝地;在人才培養的數量上,我們2019年招生比2018年多了500人左右,2020年計劃在2019年的基礎上,再增加500人,學校在校生目前有5000多人,未來要達到8000人。”

除了擴建學校、擴招生源,在政策層面珠海也出臺多項新舉措。梁建昌表示:“特別是2018年‘珠海英才計劃’發佈以來,政府相繼出臺的針對高技能人才政策,對高技能人才無論從入戶珠海,到住房補貼等都有明確的支持,特別對獲得國家或省技術能手稱號等高技能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體系,享受相關待遇。可以看得出來,從多方面體現了政府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視。”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珠海市技師學院金灣校區

近幾年,企業也越來越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不少企業甚至在院校設立獎學金,獎勵能力出色的學生,同時,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資金援助。“珠海飛馬傳動機械有限公司和珠海市東光電子有限公司,分別在我們學校設立了獎學金,對學院的優秀學生、家庭有困難的學生進行獎勵和資助,金額高達每年10萬元。”

儘管政府、企業和學校對技能型人才越來越重視,但每年的人才缺口依舊不小。梁建昌用一個詞來形容社會當下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結構性缺失。他表示:“雖然每年有不少大學生畢業,但市場普遍反饋還是缺人,主要缺技能型人才,像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技術產業方面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

珠海創新職業教育十八載:校企合作不斷深化,輸出“珠海經驗”

珠海飛馬傳動機械有限公司、珠海仕高瑪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通過珠海市慈善總會向珠海市技師學院贈獎學金10萬元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梁建昌認為:“家長一直以來的大學情結可能是原因之一。”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梁建昌在談及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看法時表示:“前幾年,很多學生到職校上學,主要是因為成績不理想,把職校當做高考、大學的另一條出路,是被動作出的選擇,所以一直以來,家長都認為,小孩要往普通高中使勁,要上大學,這樣才體面,才算完成他們的培養目標,這在我們的理解叫做‘大學情結’。”

在分析原因時,梁建昌也提到,職業院校在宣傳方面仍有不足,導致社會大眾對現代職業教育模式的瞭解不足。他認為,雖然職業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多年,但家長和普通初、高中的老師,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對人才輸送的出口,以及技能型人才就業後的薪資待遇等都不太清楚,和學生溝通的時候就有了偏差,對職業教育也有一定誤解。

梁建昌表示:“這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本來小孩的成績可以上國家級示範高中,但是他們卻主動讓小孩來報讀我們技師學院,前幾年孩子畢業了,現在發展得不錯,我認為職業教育正在往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採寫:南都記者 王靖豪

實習生:洪曉可

通訊員:廖心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