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朝没有进行文化统一,春秋战国时各地的区域文化会不会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分裂华夏这个文化共同体?

无悔的辉


其实,怎么讲呢?秦国要是对不统一六国必定会分裂成现在的欧洲各国的局面!

西周分封制弊端显现

虽然说夏商之前也诸侯分封,各诸侯风俗也不一样。而到了周灭商后,为了对王权的统治,西周统治者大搞分封。将那些王公大臣分封到每一个地方,建立邦国,是为分封,分封国家也叫诸侯,这些诸侯是拱卫周天室的,每年要定时进贡,时刻听侯周天子的调谴。

但是由于,诸侯仅是定时进贡和在有需要的时候听调谴,其它的都是自己在自己的邦国实行不一样的统治方式。周王室权力无法集中,诸侯势力扩大,最终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甚至超越。

各国之间虽有邦交,思想文化不一样

在秦未统一六国之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不统一,连做买卖也不统一,更离谱的是分封制的最大弊端是各国自己形成了一个文字体系,就比方说战国时期的主要七个国家就有各自独自的文字书写形式。虽说在官方上有统一的交流方式,但这种交流方式只限于贵族和王室,而普通的平民在那时代根本没有识字的权利,在这种以上层交流文化中就会导致成一个各自发扬自己本国文化,经过几十年,百年发展就会形成独立自主的文化思想体系去传播的文化。

也正是如此,秦国才统一文化

秦国统一文化并不是说统一每个人思想,这里的文化统一思想是指对国家、文化等等的认同。国家只是在文字上将六国文字归为一体,如果不统一文字的话,因为在书面进行作写就会各有差异,在那落后交通不便、地域广大只有实行统一的文化思想才有认同感,只有文化一统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它是我们形成团结和凝聚力的共同体。

不仅在文化思想统一,其它方面也要实行统一的措施才保长久持续下去

秦始皇不仅在文化上实行统一思想,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也不一致。于是就有了统一度量衡,对货币改革成统一的使用方法,在风俗上又统一成一套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它对我们日后长期的统一有深远影响

秦朝所制定了一系列统一的措施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们,在经过汉武帝时期施行的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方针,总的来说不管是秦始皇也好还是汉武帝也好,他们所施行的统一文化措施为我国维持长期统一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发扬的,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文史讲武堂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学习先秦史时也一直在思考。答案其实就在问题中:既然华夏是个文化共同体,历史背后有双巨手无论是借助秦还是楚,必然把中国推向统一。

事实上,西周时各诸侯国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为自然地理、民族构成、政治制度、内外政策都有很大的差异,楚、齐的扩张和民族融合最为成功;进入春秋,总体是齐晋迭兴、楚与齐晋争霸、秦霸西戎,后期晋、楚各自扶植的吴、越相继兴起;而进入战国,随着三家分晋,秦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七国兼并战争进入白热化,中山、宋、鲁也灭亡了,天下重回一统已不可逆转。

秦并没有完成中国文化统一,只是确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保证统一的措施,十五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朝廷公卿还在费劲巴舍地画小篆,各地已在用各自六国文字写隶书了,所以汉字有很多异写,汉朝政令尚简嘛。因为秦本身是个军国政体,奴隶制还普遍存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文化专制,根本胜任不了君临天下的历史重任。陈胜、吴广一举,烽火遍九州,秦朝两年多就化为历史烟云。

天下共主竟是楚怀王熊心,两个杰出领袖仍是楚人:项羽和刘邦!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郭店楚墓竹简》、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书》来看,楚地不仅是黄老之学的发源地,而且儒家文化盛行于楚国中上层社会,甚至周王室典籍的影子还时有出现。数十年来楚地出土的海量木牍、竹简、帛书蔚蔚大观,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那些修长、波曲的“凤文”在不断地昭示我们:这是一个经济发达,民尚自由,民族高度融合,文化极为活跃的土地。一个普通的亭长极好唱歌,一个习武的旧贵族也擅歌,《大风歌》、《垓下歌》都不过即兴之辞!

那么这双巨手就是华夏文化。她远不止一套编钟、一把越王剑、一卷竹木那么简单,而是涵盖祖先崇拜、祭祀礼仪、血脉认同、天下观念、国家制度、生产作战等等一切要素的复杂系统。也许齐楚晋秦的区域文化还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本于周礼,黄老、儒家思想事实已成为华夏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兼并战争带给人们无穷的苦难,诸侯割据已成为生产发展、地区交流、人员流动的巨大障碍。在黄老、儒家著作里,是没有诸侯国界限的,事实上统一天下早已成为稷下先生和诸子们的主要话题。或许儒家、法家对建立什么样的天下,尚有德治和法治的分歧,但对建立中央集权、消除战争隐患却是一致的。

这儿以齐国邹衍的阴阳学说为例,略作注脚。邹衍大体与孟子同时,见诸侯国奢侈淫靡不能尚德,以五德终始推演万物,劝谏为政者遵循仁义节俭、君臣六亲之礼,在齐、梁、赵、燕都得到了崇高的礼遇。其“中国”和“天下”观至今读来仍让人惊叹:

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耳,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中国自有九州,天下有九州。中国外还有八州,合起来只能算天下的一州。九九八十一,赤县神州仅为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这说明“中国”的概念我们祖先早已有了,基本类同于“天下”,甚至在黄帝的“四至”中就萌生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秦朝的疆域不过是颛顼帝的“四至”!

因此,周天子名义下的诸侯国仍是一家,《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很有说服力。很多学者喜欢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说成“国际关系”,我是极不赞成的。

自黄帝开始,中国就是一家。一家兄弟打来打去,当然得结束,这就叫“分久必合”。那听谁的呢?当然是块头大的,由他当家。但当家不能只靠拳头,还要以德服人。秦、楚都是拳头厉害的,楚人能以德服人,因为楚地有文化活力和融合性呀,如此而已。当然,最后组建的大家庭叫汉,以示跟打架的过去相决裂,皆大欢喜。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性:同根共祖,天下一家;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干了好事的子孙都记得,搞窝里斗的遗臭万年。


嘉会天下


这个问题有水平,我来说说的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动乱的时代,诸侯争霸,互相征伐,周王朝已经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这也意味着以周朝为中心的分封制即将走向分裂从而组成一个全新的国度。

如果秦朝没有统一六国,没有在全国实行秦国的国政: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这些措施。那么华夏民族的思想也不会差别特别大。

自三皇五帝开始,我华夏民族就是一个整体,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征战,但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以黄河流域为发展中心的华夏民族与周围西戎、东夷、北狄、南蛮都不一样。

春秋战国,周天子分封诸侯前往各地,但是周天子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特权:比如建立自己的军队、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自己的封地等,总之,周天子是不会干涉他们的发展。所以,各路诸侯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努力整饬自己的国家,开阔自己的疆土。

西周时期,姜子牙是辅助周武王平定天下的首要功臣,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功臣,他的封地被分到齐国偏远的北海附近,换成后来的说法,这跟流放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与韧性。当时华夏民族的生活领域远没有现在的广阔,只是集中在现在的黄河流域,以河南、山东、河北这些靠近黄河流域的地方为主。

而姜子牙的封地远在齐国,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封地除了要管好自己的国民,最主要的就是国界的安宁,所以这些诸侯才会开疆扩土,正是西周时期这些诸侯的努力,才会有战国时期的广阔版图。

而秦国和姜子牙的经历十分相似,当时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国的祖先因为护主有功而被封到秦地并且赐姓赢。而当时他们的封地已经被西戎占领,要想拥有自己的领土,他们就必须去和西戎抢。而华夏民族得领土就是在他们不断地征战中越来越大。

我华夏民族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所以即便没有秦朝统一六国,我华夏民族的文化也不会分崩离析。

有人说,如果秦朝不统一华夏,如今我们的国家也会向东欧一样四分五裂。

对于这种说法,我表示反对。东欧为何会是如今的状态,我并不清楚,不便发表意见。

但是说我们会分裂成东欧那样的国家,有点危言耸听

这还早从战国时代说起,我们都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而强大,而当时首先变法是魏国,是魏国得变法成功影响了当时的诸侯,各国领导人也是看到魏国变法的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国家实行不同的变法政策。

看清楚天下局势变动的并不是秦国国君一个,后来的赵武灵王也是一个恒古未有得明君,他能根据国家的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政策,为国家谋求出路,同时也不畏惧国中的老势力十分魄力的实行适合国家的变法。

而楚怀王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是一位沉稳有度得国君。

即便秦国真的不幸没有统一六国,那么诸如赵武灵王、楚怀王这些有作为的国君也会完成这一历史人物。所以我们的国家不会分裂。只会更具有凝聚力。

我是晓霜文史论述,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