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易行難?

這個題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陽明先生以及他“心學”裡面的知行合一,陽明先生關於知行合一的解釋,他是這樣說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句話即是說:我心裡是“真切”“篤實”的“知”了,所以我的“行”已經存在我的“知”了。

我們拋開陽明先生關於“知”和“行”是同步的理念,且不談,我們畢竟不是陽明先生那樣的聖人。本文我們就以狹義的先“知”後“行”,展開討論。

為什麼知易行難呢?我們做如下分析:“知”與“行”其實是兩個變量,因果關係密不可分,如佛家所講:“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

①“知”(false)→“行”(false)→“知行”(false)

②“知”(true)→“行”(false)→“知行”(false)

③“知”(true)→“行”(true)→“知行”(true)總結上面三點:想要知而行之,首先兩個變量條件缺一不可。假“知”自然不能達到目的。即使真“知”,也要“行”對了,才能知而行之。

“行”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感性的驅動+理性的實踐。簡而言之,做一件事需要情緒的驅動,讓你擁有足夠強烈的意願去做,同時,還要有科學的方法加以輔佐。本篇文章也不談及“行”的方面,以後另寫文章單獨討論。

那麼,現在的中心問題是:真“知”、假“知”、以及如何獲得真“知”。其實大部分人所擁有的知識,只不過是一些信息的堆積,懂得幾個高大上的名詞原理,看得懂幾個概念。肯定有人就說了:不對啊,我還看了許多課外讀物,懂得很多道理。

那麼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知易行難”呢?其實大部分人僅僅是聽了一個道理,能把它複述而已,而道理背後的思維能力並沒有掌握。道家講:道可道,非常道。能講給你聽,讓你理解的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嗎?天變地變環境在變,道理也一直在變。道理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把一個道理套用到所有的事情上或者所有的人身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掌握道理背後的邏輯,而不是道理本身。

懂了很多道理,還是實踐困難。只有兩種可能:第一,你以為的道理,其實不是什麼道,也不是什麼理。第二,你所謂的道理的確是道,是理。但是,你所謂的懂只是你以為的懂,並不是真懂。簡單來說就是你其實並沒有懂什麼道理。你只是知道了一堆知識信息,錯把它們當成了道理。

從“知”到“行”,其實是個逐級遞進昇華的過程,並非就只是讀書,看得懂一些概念,懂得一些道理,就能夠“行易”了。從獲取知識到真正實踐的這個過程,需得經過以下四個過程:知識思維見地智慧我們首先要獲取知識,有一定的知識累積之後,把學到的知識進行萃取、提煉,進而構建出知識背後的思維邏輯。當知識背後的思維邏輯積累得足夠成熟,我們對身邊的人事物都能有深刻見地的認知總結,久而久之,我們便會迸發出智慧。

我們閱讀學習,獲得知識不是目的,從知識中獲得思維能力,逐步進階智慧才是目的。否則,你就會聽別人瞎掰,就感覺自己什麼都缺,什麼都不懂,於是你什麼都學。但是呢,學的越多,你越懵圈,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你學了很多。一方面,又有嚴重的知識飢餓感。其實你並不是缺知識,只是沒有構建自己的思維能力,以至於你覺得別人說什麼都是對的。

為什麼知易行難?

所以啊,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通過知識來構建自己的思維框架,才能更好的應對周圍的人事物。以此短文,作拋磚引玉之用,期待與你一起“思而行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