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撕裂:為什麼你會被踢出朋友圈?

文 | 劉勁教授(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副院長、長江創創發起人與企業家學者項目分管院長)

利益是驅動戰鬥的唯一根源

人類是戰鬥的物種。要戰鬥就要有敵人,有敵人就一定會戰鬥。戰鬥的最根本的驅動因素只有一個,就是利益。年輕人為了爭奪配偶與情敵為戰,你跟你的競爭對手為了升職加薪在企業裡你追我趕,公司在商場上為了市場份額與同業的競爭對手廝殺,國家之間為了全球或區域的支配權也可以明爭暗鬥。利益不見得一定會導致戰鬥,因為也可以商談和解,但戰鬥都是利益驅動的。

有人說,不見得都是因為利益吧?比如一個對宗教有虔誠信仰的人,不是經常為了信仰而戰嗎?例如,十字軍東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衝突、美國的911等等。但宗教信徒之所以能被教義驅使去戰鬥無一例外是因為教義裡說他這樣做可以贖罪、獲得永生、上天堂,或者其他來自神的獎勵。雖然這些都是意念中的事情,好像沒有人真正在現實世界兌現過,但只要他堅信不疑,他實際也是為了利益而戰鬥。

又有人說,那為了榮譽或面子而戰呢?面子實際也是利益,而且是很大的利益。面子代表的是一個人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的相對地位。它除了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還能帶來不可忽視的經濟或政治利益。地位高的人,面子大的人,可以獲得普通人得不到的機會和資源,也可以用同樣的價格獲得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都是實打實的利益。而且,面子和金錢不一樣:錢可以花完,而一個人只要不幹傷面子的事,面子就沒有損耗,可以長期保值。所以面子是非常有價值的資產,巨大的利益。

小利益引起大爭端:戰鬥升級的連鎖反應

既然戰鬥都是為了利益,那麼一般來說,爭奪的利益越大,戰鬥就越激烈,利益小了,可能就鬧不起來。但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為了一點很小的蠅頭小利,比如爭一個停車位、排隊爭個先後,就大打出手、甚至動刀動槍?戰鬥過後,這些人捂著傷疤,回看剛剛發生的事情,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理性的,可能會很後悔不已。但對為什麼會把戰火燒起來,還燒得這麼旺,感到莫名其妙。

原來,這裡起作用的機制是一個連鎖反應過程:戰鬥往往源自一個小的衝突,可能是A的一句抱怨,帶來了B更大聲的回應,反過來又引起A更強烈的斥責 – 一個不斷升級的連鎖反應,直到熱戰或兩敗俱傷,一方或雙方沒有進一步激化戰鬥的能力。連鎖反應之所以能升級是因為一旦小的爭端引起一方的語言或肢體的攻擊,爭鬥的利益就增加了。A攻擊了B,B覺得如果不回應這樣的攻擊,就是投降臣服,他的相對地位(面子)——比原本的爭端有更大的價值——就會受到損害,因此B必須以更大的強度進行回擊,以維護自己的資產(面子)。但這樣也一定會引來A進一步升級的回應 ……在這種戰鬥的升級中,最重要的是爭端是否會從原本的小利益分歧上升到相對地位的爭奪。如果沒有面子的問題,爭端就比較容易降溫;如果上升到了面子的問題,爭端就可能控制不住。你在公司開會的時候,如果你覺得你老闆的“面子掛不住了”,一定要小心,這是戰鬥升級的強烈信號。如果他經常面子掛不住,那是因為他實際非常沒有安全感,或者實際知道自己不稱其職,所以總擔心自己的地位遇到挑戰。

戰鬥升級的另一個原因是憤怒情緒的產生和激化。憤怒並不是理性的思考,而純屬情感範疇。它是一種動物性的生理反應,可以把人(實際上大多數的動物)從溫和的理性狀態轉變為戰鬥的極端狀態。看到敵人我們就會憤怒,憤怒是為了鼓勵我們不要怯懦、任人宰割,而是去攻擊敵人、消滅敵人。如果敵人比較軟弱,光憤怒帶來的威脅就可以足夠禦敵。一般易怒的人一定攻擊性也更強。所以,在衝突的連鎖反應中,其開端非常重要。如果開端不是以和談的形勢來解決衝突,而是以哪怕很微弱的攻擊開始,被攻擊的一方一旦被激怒,從而把對手當成敵人,爭端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如果雙方都被激怒,結果往往是暴力的。

所以,如果你“面子掛不住的老闆”已經面紅耳赤、青筋曝出、大聲喘氣,要小心了,戰鬥已然全面升級。你的老闆已經從一個理性的管理者變成了憤怒的犀牛,你要小心他的牛角。會議室很快會狼藉一片。

為什麼社會問題容易引起撕裂?

人類大部分的爭論不會上升到戰鬥 ,甚至魚死網破的程度。對於有確定答案的話題,爭論很容易和解、達成共識。比如很少有人爭論數學、物理、化學這種科學的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講,這方面的爭論很容易找到權威的答案來形成共識。但對於複雜或不確定性比較大的問題,比如哲學、醫學、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爭論就會比較多而且很難形成共識。很多辯論,比如有沒有神靈,中醫是不是科學,市場經濟是否一定比計劃經濟好,言論自由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等等,在上百年的辯論後仍然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更麻煩的是,對這些話題,即使一個普通人也有很多的觀察和經驗,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懂,而絕不會輕易相信“專家”的說法。這樣,共識不能形成,而爭論會長時間持續。

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爭論最容易造成社會的撕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方面的問題往往屬於所謂“系統性問題”,關係到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方向。比如,中國應該走怎樣的道路?中國和西方治理的優缺點都有哪些?國有企業如何改革?如何處理中美關係?……最近,方方的日記之所以引起巨大的爭論不是因為她寫的好還是不好,甚至不是內容是否真實,而是因為它涉及到了一些社會的系統性問題,而對這些系統性問題持不同意見的人之所以都很激動,是因為他們把對方已經看做了敵人,在戰鬥狀態。方方只是個導火索、試金石。

為什麼系統性問題容易引起社會的撕裂?最重要的原因是還是利益的分歧。比如中西醫之爭,雖說表面上是因為醫學科學,但底層是製藥、醫療、大健康的產業,在科學上的辯論會影響底層產業的發展,是巨大的利益之爭。 再比如國企如何改革,看似是個相對技術性的經濟問題,但底層是整個經濟和商業中的利益分佈,改革國企就會直接衝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就很難。

普通老百姓在這些系統問題上雖然沒有企業或機構那麼大的經濟或政治利益,但他們由於已經長時間地在這種系統問題上接受了某種選項,選擇了陣營,生成了思維定勢,要說服他們改變就要對他們的思維體系做出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是非常痛苦的。

舉個例子,清朝的滿人入關後,要求所有的漢族男人都把頭剃了並留上辮子,不剃就殺頭。很多人寧死卻也不從,死了不少人以後大家才把辮子留起來。到了北伐革命,革命黨又逼著大家剪辮子留短髮,很多人失去了辮子又像丟了魂一樣,非常痛苦。一條辮子,無關生死,也沒有任何經濟價值,但留著和剪掉卻對中國男人心理上造成巨大的衝擊。其根源在於小辮子代表了一種文化、一種傳統,要改變它,被看成了是天大的事情。在社會科學上的很多問題,實際都像這辮子,你覺得它好是因為是你的,它已經成了你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你會排斥所有的改變。在這方面,年齡是個重要的因素。年輕人,頭髮剛長起來,辮子留著剪了都無大礙;老年人,留了一輩子的辮子,剪掉它就往往像要了命一樣。所以,一般來說,年輕人好變革,老年人偏保守。

談論這些系統性問題容易造成割裂的第二個原因又回到了的前面講到的戰鬥升級的連鎖反應現象。一旦大家在辯論中上升到了“不為明事理只為爭勝負”的狀態,面子的事就出來了,憤怒就被激發了,犀牛角就已經頂得很高了。為了攻擊敵人、取得勝利,人們會使出一切手段。首先是變得狹隘、盲目:只看到或承認跟自己思維一致的論據和論點,完全忽視任何不一致的看法或證據。更有甚者,為了贏得戰鬥,開始杜撰數據,製造假新聞,或者故意傳播對自己有利的假新聞。當辯論激化到這一步,辯論的對方如果忽視了你心理狀態的轉變 —— 已經不是為了明事理,而主要目的是為了面子,贏得戰鬥的勝利 –——他就會自然得到一個結論:你不是愚蠢就是邪惡。如果他想:你這麼愚蠢還膽敢大呼小叫地挑戰我(當然我是對的),那就一定得輸得很慘、清楚地讓你看到自己的愚蠢。如果他判斷你不愚蠢而是故意而為之,那就更糟糕,你就成了邪惡的壞人。愚蠢的人還可以憐憫,邪惡的人是一定要消滅的。因此,無論他判斷你是愚蠢還是邪惡,你都成了他要鬥爭的敵人。為了打敗敵人,他也會用和你同樣的手段 ,比如無視你看到的顯而易見的事實,或故意傳播假新聞 ,來跟你進行全面的戰爭。這樣,人們之間就會形成無法填補的鴻溝。

競爭有良性和惡性之分。當競爭的一方或雙方開始全方位、用所有手段貶低或妖魔化對方時,競爭就是惡性的,完全敵對的,很難有所和解。

由於社會上的系統問題是所有人都同時非常關注的,每個人每天都會在很多場合對這些問題產生爭論。時間長了,所有的論點、論據都廣為所知,但最後的判斷卻因為利益或戰鬥升級的連鎖反應而分為兩極。左派和右派,民粹和公知,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看似理性的正常人,在一些核心的社會問題上會變得非常極端、不可理喻。

這種社會撕裂有多大的力量?足以分裂家庭和親情。2019年的香港,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因為社會和政治爭論而家庭分裂的數不勝數。所以,如果你因為社會觀點的不同被踢出某人的朋友圈其實只是小菜一碟。

如何避免陷入社會撕裂的陷阱?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撕裂是非理性的。一個人,之所以會因為社會觀點能跟關心他、愛護他的家人和朋友撕裂,是因為他已經在社會的爭論中形成了“持反對意見的人是敵人,所以必須消滅”的固化思維。跟任何持反對意見的人撕裂是他的下意識舉動,已經超出了理性的慢思維,進入了下意識的快反應。在這種戰鬥的精神狀態中,他甚至不會管意見為什麼有分歧,更不用說他的家人和朋友和他在利益和感情上有多大的交集,他看到的只是所有識別敵人的標誌。 一旦明顯地看到這種標誌,比如是否支持方方,他就立即會進入戰鬥狀態。有的人一點就爆,原因就是他認為他看到了該攻擊的敵人。

對於政治人物、企業家、社會團體的代表,由於矛盾來自底層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陷入這種對抗是必然的事情。世界上任何時候,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有對抗和矛盾。但對於普通老百姓,這種非理性的撕裂實際極大地傷害了自身的利益。把自己的親人、朋友,由於理念上的區別就樹立成假想敵,當然是非常愚蠢的。那麼,如何能夠重回理性、拒絕愚蠢,杜絕這種社會撕裂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爭論社會問題時,提醒自己和對方辯論的目的是為了明白事理,而不是分出勝負。即使你很有想法,你也可以說你實際並沒有結論,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下才好把事情弄明白。一定要杜絕表現出對對方的言論任何的不屑和輕視。要避免激怒對方。一旦辯論升級成了勝負的較量,就不大可能避免撕裂。

第二,要避免爭論升級,你除了說,更重要的是聽。等對方把話說完,儘量不要打斷他。當你闡述自己的不同觀點之前,一定要把對方的觀點闡述一遍,把你同意的和不同意的都捋捋清楚。如果你發現自己犯了錯誤,必須馬上承認並改正。這樣對方就會心平氣和地跟你交流。如果他也開始承認自己的一些錯誤,這種辯論就真正走上了正軌。

所以,交流是個慢功夫,需要時間。互聯網社交平臺的興起讓人們可以非常快捷地相互交流,但同時讓交流都變成了十幾個字的短消息和一堆理解各有不同的表情符號。當爭論在社交平臺上產生,由於大家都只顧著說、沒時間聽,說了兩句重話後又沒有時間圓場,用十幾個字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全意,爭論往往會升級為戰鬥,朋友就很快會變成敵人。最終,他把你踢出朋友圈,像冷戰時美國對蘇聯一樣試圖把你從世界剝離出去。

交流是一門藝術,但它的美也有限度。在很多時候,即使你盡了最大的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地說話,你發現對方仍然很難交流,一觸即發,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隻好住嘴了。與其繼續爭辯下去把互相發展成敵人,不如擱置分歧呵護珍貴的親情。事實上這是大多數人最常用的應對措施。看了這篇文章,你可能就能理解這為什麼“追求真理”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理性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