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被“撕裂”了嗎?

鹽城被納入長三角中心城市了。

可是鹽城人高興不起來,因為鹽城的發展錯過了太多機遇。這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擁有中國最大的沿海灘塗,江蘇最長的海岸線。然而,2020年,鹽城的經濟總量只有鄰居南通的一半,在江蘇這個經濟強省,蘇州GDP兩萬億,南通一萬億,龐大的鹽城,5000億。

鹽城被“撕裂”了嗎?

問題還不僅僅是總量上的差距,結構上也不妙,鹽城南北狹長,北部和南部在經濟發展、生活環境、人文習慣上都存在很大差別,頗有一種分立的感覺。

北部的東臺、大豐根本不認為自己是蘇北地區,他們北望南通,心裡想著大上海。南部響水、濱海、阜寧一直期望通過連雲港“亞歐大陸橋”打開局面,但從“一帶一路”的設計來看,連雲港的橋頭堡地位似乎不保,對鹽城北部的帶動力量當然也就削弱了。

不僅如此,揚泰甚至南京,都對鹽城產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在重重包圍之下,鹽城面臨著巨大的人口流出壓力。2018年,鹽城戶籍常住人口流出居然達到104.7萬人,要知道鹽城一共才800萬人。

鹽城被“撕裂”了嗎?

2018年長三角城市人口流出情況

對抗虹吸效應,鹽城自己必須有向心力,這種向心力來自良好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前景。

嚴格來說,鹽城發展產業的先天自然條件並不優越。儘管海平面低,大平原,但鹽城沿海灘塗的利用難度大,沒有深水良港。海岸線基本上失去了意義(除了發展風電)。實際上,整個江蘇沿海地區在東部沿海都是一個“塌陷區”,這本身與江蘇沿海的水文和地理條件也有很大關係。

就業和發展需要有堅實的產業集群作為支撐,鹽城的汽車、鹽化工屬於標準的重工業,但重工業發展必備的配套——大港口、強能源,鹽城一個都不具備,唯一可以說道的,大概就是大平原了。

鹽城被“撕裂”了嗎?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鹽城祭出了王炸:溼地、灘塗、珍稀動物,還有淮河生態走廊。這些名片都很漂亮,但是,仍然有一個問題:生態在短期內還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只能為產業發展搭起臺子,離精彩的演出還有不小的距離。

鹽城被“撕裂”了嗎?

鹽城的撕裂是“蘇北”和“長三角”這兩個新標籤碰撞的結果,也是身處蘇南、上海包圍中的一種必然現象。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要彌合鹽城的“撕裂”,首要工作是凝聚人口,充實產業基礎,鹽城有必要重新思考自身的產業定位,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認真考慮把有助於就業的新型輕工業、現代服務業做起來。

畢竟,先把人留下來,再談發展。

您怎麼看?少東家談天下,歡迎交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