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很多次打仗都御駕親征?

惠恩生物


曹操喜歡御駕親征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身先士卒,鼓勵全軍。

御駕親征能夠極大的提升己方士兵的士氣。試想一下當士兵看到自己這邊的最高領袖,也和自己一樣出現在戰場的最前方。我想對這些士兵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鼓勵,他們在接下來的衝鋒陷陣當中也會更加的賣力和積極。

2:他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

軍事家喜歡領軍都是很正常的,就算曹操是最高統帥也不能倖免。君不見很多最高統帥也很喜歡親自指揮麼?比如蔣介石。

3:曹操本人就很多疑。

軍隊對他來說就是命根子,能自己掌握大軍很聽得自己掌握。主要是曹氏夏侯氏能真正獨當一面的人不多,君不見曹操指揮的都是決定魏國命運的大戰麼?

4:曹操的征服欲非常的強,能自己去征服就儘量自己去。

魏國建立前,曹操幾乎指揮了所有的大仗。從討伐董卓,西征陶謙,大戰呂布,南征張秀,打跑劉備,擊敗袁紹,進攻河北,遠征烏丸,赤壁鏖兵,滅馬超,徵孫權,伐張魯。


暗夜9527


御駕親征一般是指天子親自率兵征討,這四個字用曹操身上不合適。儘管曹操在漢末小皇帝面前囂張跋扈了點,但他畢竟一生未曾篡漢。

曹操經常親自帶兵打仗倒是事實。從討伐董卓,到官渡大戰,再到赤壁之戰。關鍵戰役他都在前線。

帶兵打仗,舟車勞頓不說,也十分危險,擒賊先擒王,作為主帥,往往是敵方軍隊攻擊的主要目標。曹操好幾次在軍前差點性命不保,多虧典韋、許褚等人以死抵抗才得以逃脫。

既然這樣,為何曹丞相不在許都吃著火鍋聽著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偏偏還要親自帶兵出征呢?

最危險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敵方。當時想治曹操於死地的人太多,除了各路諸侯,還有忠於漢廷的大臣,一旦曹操脫離大部隊,很容易就會受到攻擊。像有名的衣帶詔事件,就是一例。

情報和快速決策對戰役的勝負至關重要。曹操本身就是偉大的軍事家,在沒有電報、電話、手機的年代,臨場指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微山秋水


御駕親征這個詞在古時候,是個被皇帝們壟斷了專利的詞語,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染指。曹操不是皇帝,雖然曾經多次率軍出征,但還是用不到“御駕”一詞。

曹操的戎馬生涯充滿了驚險,曾經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都沒能動搖曹操親臨戰陣的決心。

漢獻帝初平元年春二月,曹操率軍追擊董卓,在滎陽汴水與董卓手下的大將徐榮狹路相逢,一番惡戰之下,曹操大敗,身中數箭,好在甲冑厚實,才僥倖得以活命。

興平元年春,曹操親率軍隊與呂布在濮陽展開大戰,曹操敗北,突煙冒火而逃,險些被呂布生擒。

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渭水,曹操雖最終取勝,但也曾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狼狽不堪,險些丟了性命。

親自衝鋒在前在冷兵器時代的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曹操也不傻,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法,相信他也決不會身先士卒甘當排頭兵。

在進攻濮陽的時候,曹操準備一馬當先,率先進城。部下勸阻說:“主公且在城外,容我等先去一探虛實。”

曹操斷喝一聲:“我不自往,誰肯向前。”

這句話道出了曹操的無奈,作為一個家族企業的老闆,如果自己首先藏頭縮腦,畏刀避劍,裹足不前,又怎麼可能指望部下在這種情況下能士氣高昂的投入戰鬥。

所以主帥的表率作用對鼓舞士氣,提高部隊戰鬥力至關重要。

親自掌控並指揮軍隊,是防止被部下架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兵權如刀,如果刀把子被他人所掌握,那麼自身的安全將允滿不確定性。

在通信手段落後的古代,信息的傳遞太過緩慢,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直接衝在前線,能及時準確的獲知戰場情況,從而可以在第一時間裡拿出應對的措施。

既使出於對文武官員加強控制的需要,曹操也必須呆在一線,如果放任官員們脫離自己的視線,自由的在私底裡活動,這樣的情況同樣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極大的威脅。

再就是曹操不願成為棋局的旁觀者,親自同對手對弈跟在背後支招的感覺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做為軍事家的曹操怎麼會放棄與對手一決高下的樂趣呢?

雖然曹操喜好親征,也曾多次遇險,但都能夠解除危機,化險為夷,這也讓曹操的形象憑空多了幾抹傳奇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