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氫發動機事件,記者背鍋,真的冤麼?|嚼白咀

水氫發動機事件,記者背鍋,真的冤麼?|嚼白咀

5月23日,南陽日報頭版發文《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市委書記點贊!》。文章稱,水氫發動機在南陽市正式下線啦,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報道稱,5月22日上午,市委書記張文深到氫能源汽車項目現場辦公時,為氫能源汽車項目取得的最新成果點贊。市委副書記、市長霍好勝參加現場辦公。

5月24日,這條新聞一經傳開,引發了軒然大波。南陽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回覆新京報記者稱,目前該項目仍處於研發人員的驗證階段,並未正式生產,也未經過工信等相關部門的驗收。報道用詞不當,信息發佈不準確導致誤解。

這麼大一件醜聞——當然是醜聞,就這樣輕輕鬆鬆甩鍋給了記者。

記者真的只是背鍋俠麼?

顯然不是。

我雖然退出了職場,但在媒體業,差不多也算是老行尊了。撇開這個醜聞的主幹不談,今兒我們專門談談這個醜聞中媒體人的責任。

南陽工信局說媒體報道用詞不當,信息發佈不準確,這也是睜眼說瞎話,是媒體業的外行,要給領導洗地用詞。

南陽日報這篇報道,並不是發明創新的專題報道,而是一則領導人視事行蹤的報道,是黨報特色的標準報道模式。記者在報道中用詞恰當,信息發佈明確。所以,記者的問題,不是報道用詞不當,信息發佈不準確,而在其他方面。

跟領導的記者,當然要報道領導的行蹤,但涉及到具體的事,也不能是領導讚揚了就跟著站臺啊,領導不是萬能的,他也有不懂的地方,也常常會不懂裝懂點頭稱讚,這多了去了。記者在報道時,起碼核實一下領導讚美的東西是不是屬實,是不是真的,這也是做記者應該有的專業常識吧——核實,這個專業常識,是記者和媒體從業者的基本要求。

記者採訪中遇到不懂的東西,可以諮詢請教行業專業人士,請別人來講,這不也是基本要求麼?

如果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就報道什麼,不做調查,不做核實,這不叫記者,這叫刻錄機。

如果南陽日報的這位記者,稍微有點頭腦,就應該對“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這樣的話存疑才對啊。如果稍微聰明一點,就可以想到,為什麼如此重大的發明,不是在美國日本歐洲,甚至也不是在北京上海這些科技人才薈萃經費堆砌之地,卻偏偏在南陽一個犄角旮旯裡的沒幾個人知道的汽車車間裡?

就算記者寫了,還有編前會啊。即使地方媒體編前會不嚴格,至少還有編輯把關呢。編輯做了什麼呢?放行。

值班老總呢?放行。

這種涉及地方一二把手的報道,通常還會有其他人關心。不知道具體到這篇文章,是否有人關心過。

結果是,領導信了,記者信了,編輯信了,值班總編信了。於是一篇報道洋洋灑灑就出臺了。結果輿論出來,領導嚇得估計要屁滾尿流,記者則實實在在要背鍋。

問題出在哪?

當然是因為書記點讚了!領導信了,點讚了,誰敢不信?記者敢不信?編輯敢不信?總編敢不信?那你們還想不想幹?

於是,專業和流程算個啥,一溜把關的,全信了。

飯碗捧在手,專業要求和職業操守可以扔一邊,畢竟,體面又能值幾毛錢?

畢竟,世界上並不是所有做媒體的人都像我們曾經那樣要臉皮。我們臉皮太薄了,所以只好最終選擇遠離這個行業。

所以,背鍋一點都不冤。只能送兩個字,活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