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三國的開局竟是源於一場瘟疫

我們閱讀《三國演主義》知道,三國的開局其實是源於一場瘟疫。也就是說,瘟疫令漢朝天下三分,改變了歷史走向。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開宗明義地點出了1830多年前英雄風雲際會的緣由,是為了平息黃巾軍起義。

公元184年,創立太平道的鉅鹿郡人(今河北邢臺市平鄉縣)張角及兄弟張寶、張梁三人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

趣說歷史:三國的開局竟是源於一場瘟疫

1

而黃巾起義的主要緣由是因為東漢末年的大瘟疫。

史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其中尤以靈帝(公元168一188年)在位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這樣描述:中平元年(靈帝即皇帝位的第四個年頭,即184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良賢師。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遊四方,皆能書符唸咒。次後徒眾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

於是張角兄弟利用太平道作為號召,藉著給人治病建立起來的人脈和威信,乘機發動了起義。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為了平息黃巾之亂,東漢中央及地方政府降詔發榜,招募義兵,於是引出劉關張英雄三結義,合力與中郎將盧植(曾為劉備老師)、時任騎都尉曹操、幽州太守劉焉等各方勢力討伐黃巾軍。

黃巾平息後,董卓作亂,曹操、孫堅(兒子孫權)等十八路諸侯勤王討賊(董卓),因袁紹、孫堅等眾路軍馬各懷異心十八路諸侯沒有統一的目標,遂告四散,後征討兼併,遂演化為三國爭雄。

趣說歷史:三國的開局竟是源於一場瘟疫


2

再說回到禍亂之始的瘟疫。由於古人的對疾病的認識有限,因此他們往往對瘟疫的具體類型分辨不清。

古人所謂疫,是指“民皆疾也”,意即凡能傳染的病都通稱為“疫”。

至於“瘟”,則是指烈性傳染病,可以在禽畜動物與人之間相互感染。基於此,古代中國把傳染病、流行病通稱為“瘟疫”。

有關史料記載,導致黃巾起義的這次大瘟疫的主要症狀為: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發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會高熱致喘,氣絕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塊。

導致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瘟疫其實是傷寒病。

據《晉書》等史料記載,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至219年),時人稱為“傷寒”的大瘟疫達到了高峰,給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其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07年),一場席捲全國的大瘟疫更是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悲涼局面。東漢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有五人在這場瘟疫中掛掉了。

曹植在《說疫氣》中寫道“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曹操那首著名的《蒿里行》,正是當時悲涼的社會景象的反映: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趣說歷史:三國的開局竟是源於一場瘟疫

3

這場改變了中國歷史格局的大瘟疫,元兇究竟從何而來?現在有的學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論斷:可能是匈奴人的“生物戰”後遺症的大爆發。

還在漢武帝時期,“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詛漢軍”。結果,漢軍觸及、食用或飲用過設置牛羊屍體的水源後,就發生了瘟疫,使軍隊喪失戰鬥力。

當時威震匈奴的驃騎將軍“戰神”霍去病,在打敗匈奴自漠北歸來後,年僅二十四歲就去世了,後人推測其原因可能就是曾食用過匈奴人遺留的牛羊。

匈奴人的這種手段,稱得上人類歷史記載最早的“生化武器”。

趣說歷史:三國的開局竟是源於一場瘟疫


4

疫情的洶湧,催生了我國一部偉大的醫學著作的誕生。


當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他的家族原有兩百多人,在十年內被傷寒奪取了近一半的生命。

有感於瘟疫給家人和百姓帶來的痛苦,張仲景辭官隱居,潛心研究古籍,尋找治療傷寒的藥方,終於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寫成《傷寒雜病論》。

後人稱讚《傷寒雜病論》“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也被尊為“醫聖”。

由於《傷寒雜病論》的問世,傷寒病在魏晉之後已不再是致死的疾病,這應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控制住了疫情的傳播。


趣說歷史:三國的開局竟是源於一場瘟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