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七年級女生墜樓身亡:抑鬱症,正在殺死我們的孩子

安徽七年級女生墜樓身亡:抑鬱症,正在殺死我們的孩子


1

4月26日零辰,郎溪縣教體局發佈通告,詳細回應了4月23日,七年級女生墜樓的相關事宜。

通告中稱:

“劉某某自行搬一板凳來到隔壁406宿舍對面的護牆處,爬上護牆並面朝內背朝外坐在護牆上,被舍友發現,舍友兩次勸說危險讓其下來,劉某某反問:從這裡跳下去會不會死?9時30分左右,兩名舍友目睹劉某某自行後仰墜樓,隨即大聲呼救,宿管教師發現情況立即撥打“120”、“110”,並積極組織搶救。後劉某某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由於警方出警及時,提取保存了劉某某墜樓瞬間的視頻,能客觀反映事發時的情況。”

通告中還描述了一些女生生前的情況,稱“通過深入調查發現,劉某某曾與同學在交談中流露出悲觀情緒,並在日記中自感患有抑鬱症,多次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暴露出輕生厭世念頭,並於4月13日按開學日期為自己的生命作了‘倒計時’。”

安徽七年級女生墜樓身亡:抑鬱症,正在殺死我們的孩子


抑鬱症這三個字,再一次被推到了大眾的視野中。


2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逐年上升,2018年曾經曝光過幾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第二組數據:

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

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第三組數據:

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第四組數據: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


第五組數據:

全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6-32.0%。

高校約有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15%屬於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學校、親友進行疏導;

3.5%有心理障礙,出現失眠、消瘦等症狀;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現實與幻覺。


這些還只是從相關醫療機構的數據庫中提取的數據,那麼,那些還沒來及就醫,或者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就醫的孩子,他們的生命也在隨時隨地被精神類疾病無情的剝奪著。


3

忽視,也是一種傷害孩子的暴力行為

201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對1511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後,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在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中,忽視導致兒童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忽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冷暴力,現在已經長期充斥在我們的家庭環境中,無論是家長是由於個人原因被動忽視,還是刻意對孩子的一些問題視而不見形成主動忽視,這些做法無疑都會成為造成孩子心理傷害的罪魁禍首。

他們長大後,可能會產生空虛感,出現反依賴行為,無法形成準備的自我評價;還可能對自己毫無同情,產生沒來由的負罪感和羞恥感。

所以,經常想自殺,自毀,自殘或是一直在計劃中,也是一個顯著的特點。


4

有時候,孩子只是生了病

有一部分家長,他們可能是高知,可能是生活中相對較優越的階層,他們好面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出類拔萃。

同時,他們認為,精神系統疾病是一種很丟人的病,是傻子,是羞於見人的。

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大多會第一時間求助,他們在迷茫,困惑和不知所措時,會本能的向身邊的人發出信號,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認為這些經常出現在新聞裡的問題,不可能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家長們也很容易聽信一些容易實現,聽上去更合理一些的建議:比如讓孩子培養一個興趣愛好,讓他快樂起來;比如讓他發洩一下就好了,撕撕紙;比如讓孩子開心起來,多出去玩,過幾天就好了等等,而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即使發現了孩子的異常,他們也會對自己和身邊的人說,“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我小的時候也不愛說話,長大就好了”,“沒關係的,我們靜待花開”。

家長們拒絕老師和醫生的幫助,隱瞞孩子在家裡的真實情況,覺得說出來就是丟人,即使身邊的人給出建議,即使孩子已經出現很明顯的症狀,他們也會選擇視而不見。

但是,當這些家長選擇性忽視的時候,就已經把孩子推向懸崖邊,並且埋葬了他們求生的希望。


5

生了病,就需要醫治

很多人並不知道,抑鬱症的反面並不是快樂,而是活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是人力無法抗拒的,大多數時候,病人們也想快樂,但那個通往快樂的通道,就好像被從外面鎖了起來。

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治療。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出現的問題,遠不止抑鬱症一種。

這些精神類疾病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後天的,但它們也都只是疾病。

不同於感冒和發燒的地方,也只是得病的器官的不同,可能是大腦,可能是神經系統,或者是其他的某些部分,但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求助於醫生,求助於權威的醫療機構。

最後一點忠告,不要相信所謂的偏方,不要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醫療方式,一定要去專業的醫院,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再承受除了病痛之外的痛苦和折磨。

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這些問題往往不那麼明顯,但只要細心,就會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