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西遊記》,你悟到了什麼?

用戶96606562788


我的第一個深刻的領悟:

做啥事都不容易,不經歷磨難,就不能修成正果。人生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人生艱難,不容易呀。就是神仙的世界,都有很多的苦辣酸甜。唐僧師徒四人,走了十萬八千里,一路上降妖除魔,經歷了身體的磨難和心靈的煎熬,終於到了靈山,取得了真經,修成了正果,功德圓滿,皆大歡喜。可是這個過程太難了,一路上走啊走呀,走過了一山又一山,淌過了一條河又有一條河,遇到了一個個的妖魔鬼怪,可是唐僧、孫悟空不改初衷,不忘初心,堅持信念從而取得了勝利。我們作為普通人,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更要堅強,如才能夠活得瀟灑。

我的第二個深刻的領悟:一個人一定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如此才能夠成就自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抓住機遇的本領,就只能夠一事無成。孫悟空神通廣大,最輝煌的戰績就是曾經大鬧天空,最大的官職就是當過齊天大聖,好不威風。但是被壓在五行山下的時候,內心憂傷,前途渺茫,找不到出路。幸好是唐僧接到了神聖的取經的使命,愛惜孫悟空的才華,給了悟空這個機會,讓孫悟空將功贖罪,走上了正路,最後功德圓滿。人間正路是滄桑,一個人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走正路,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呀。我們作為普通人,更要具有抓住機遇的本領,否則的話,可能就一事無成。一個人的一生中,遇到什麼樣的人很重要,學習什麼樣的專業很重要,到什麼單位工作很重要,我們都要選擇好。


觀自在籃球


看了《西遊記》,悟到了什麼?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觀,會做出不到的結論,但最為正確地是,能夠從思想上探求到作品的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想要告訴人們什麼,方能悟出最正確地結論。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1506—1583),雖一生仕途不順,但他本質上是位傳統文化浸潤下的知識分子,而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深受“儒釋道”影響的,只不過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其側重點不同罷了。由於吳承恩人生並不得意,從內心深處而言,難免會對當時朝庭有所不滿,更為重要的是,吳承恩在寫《西遊記》時,已近五十歲,生活貧困潦倒,看不到希望,自會將思想寄託於佛教所倡導的“輪迴”學說。

對朝庭不滿,從其思想上會產生“反”的觀念,儘管做為一介書生,吳承恩舉不起反朝庭的大旗,但總會將這“反”的思想寄託於作品之中,《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花果山稱王及孫悟空大鬧天宮等章節,就是“反”的思想的張揚,“金猴奮起千均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就是其“反”的思想的真實寫照;同時,由於吳承恩受佛教學說的影響,卻又著重描述了降妖除魔做善事,最終修成正果的故事,孫悟空等從鬥士轉化為佛的信徒,就是這種思想在作品中的體現。

“反”與“歸順”,本是矛盾的,卻在一部《西遊記》中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正是因為吳承恩內心思想中是矛盾地體現。其實,舊的知識分子,吳承恩是這樣,千千萬萬的舊知識分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也與《西遊記》的作者有所相似,寫了“逼上梁山”,寫了“反”,卻最終梁山好漢的命運是接受“招安”。

不過一部《西遊記》,側重點還是在“歸順”,所以寫了孫悟空是齊天大聖,卻難逃出如來佛的手心,最終只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並經九九八十一難,降妖除魔修成所謂的“正果”。

寫了“反”,寫了“歸順”,《西遊記》作者思想是矛盾的,而且這思想還寄於神話{大約是怕文字獄吧),是我對一部《西遊記》的著法,也算做是悟出的一點心得體會吧。


春日之虎


讀《西遊記》收穫:

一:要上一條好船。

加入一個好團隊之後連好吃懶做、貪財好色、重利輕義、膽小怕事的豬八戒都能立地成佛,取到真經!

二:要留好退路。

一個小妖既然膽敢和齊天大聖拼殺,一定有個洞穴或山寨可以藏身,進可攻,退可守。一般情況下敗而不至於絕命。

三:一個人出來打拼最好有個靠山。

妖怪若是沒有後臺往往被大師兄一記悶棍打死,而有大仙、菩薩撐腰的妖怪多半可以免死。

四:要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

你可以什麼什麼都不會,但一定要會畫大餅,一如唐僧的目標就很偉大——取得真經,普度眾生!

五:要有無邊的定力。

人一定要經得起各種誘惑:色誘、財誘只會誤了大事——逐鹿者,不顧兔。

六:幹大事業不能單打獨鬥。

悟空威猛有餘,情商不足;八戒情商有餘,能力不足;沙和尚勤勞有餘,智商不足;師傅才華有餘,手段不足!

一家之言,承題戲說,實不足為道。

偏頗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師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