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數量不是目的,商業變現才是

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數量不是目的,商業變現才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K.K),曾經在《技術元素》裡面提過一個著名理論: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大概意思是,如果你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即無論你有什麼創作(產品),他們都願意花一天工資來買單的人,這樣,你就可以安心於創作,不用擔心生活問題。


這裡的鐵桿粉絲就是你的最大支持者,是與你有情感連接的人或組織,願意主動為你的創作(產品)付費。


這個理論最為常見的應該是在明星群體。我們看到的微博打榜,某明星後援會,雖然明星擁有的關注粉絲百萬,千萬,但實際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核心鐵桿粉絲可能就是一千幾百人。


大家知道李宇春有多少鐵桿粉絲嗎?一千萬?一個億?不。李宇春的鐵桿粉是10萬(可能更少),這一群人無論李宇春在哪裡開演出會,他們都願意花錢買票支持。相對於其它明星,李宇春的鐵桿粉絲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還有,近年比較火的明星,肖戰,王一博,蔡徐坤,同樣,他們的關注粉絲很多,但實際的鐵桿粉絲會少於關注粉絲很多。這個和我們平時說的20/80法則也是相通的,20%(甚至更少)的人貢獻了80%的力量。


如果我們不是明星,只是一個具有某種特殊才華的人,例如寫作、創作、演講等技能,同樣也可以使用這個理論。


如果你是一個搞原創音樂創作的,你在網易雲音樂上面有1000個鐵桿粉絲可以花錢為你買單,那你就可以繼續堅持你的音樂夢想,不用擔心沒飯吃。


你是一個自由創作者,你可以出書,可以開培訓,有1000個粉絲都支持你,為你買單,你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粉絲。


如果我們的微信好友有5000人,有20%的好友,是可以為我們的技能(才能,產品)買單的,那就可以保障我們的生活問題。


上面這些比例都支持著KK的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


但理論總歸是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對於已經有一定影響力,或者是有粉絲基礎的人來說,可能不太難。


但如果是一個普通人,擁有的技能不是特別厲害,別說是發展1000個鐵桿粉絲了,哪怕是100個,10也是不容易的。


是不是說,這個理論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無效的?


我覺得也不是,但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來看。


第一,我們可以理解1000個鐵桿粉絲,不是原始狀態,不是說,我們要第一時間就擁有1000個粉絲,而是,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粉絲增長這件事,例如,直接發展10000個鐵桿粉絲很難,但如果我們從1到10,從10到100,這個普通人通過時間也是可以實現的。


朋友圈有一個銷售文案大牛,就是從1到100高速發展了自己的鐵桿粉絲,然後通過這100個鐵標粉絲去影響更多的1000,10000,在前不久,他只針對自己這100個鐵桿粉絲髮售新課程,短短一二個小時就收了60多萬。


朋友圈還有一個賣水果的哥哥,就是通過社群進行售賣水果,群裡500個人,幾乎都是鐵桿粉絲,無論他賣什麼水果,幾乎都會下單購買(沒有具體統計過,但下單率是很高的),第一,產品品質好,第二,價格比市場要低,第三,服務還可以。前一年他只賣水果,最近已經發展周邊產品了,而且還開發了小程序,分銷體系等,目測做得不錯。


我一直都很幸運自己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因為網絡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沒有了邊界。


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發展自己的擁護者,沒有了過多的門檻。


如果我們有一項別人會需要的技能或者產品,我們就可以通過微信來發展用戶,再通過普通用戶培養鐵桿用戶,這個過去,只要堅持,時間長了就會讓我們實現。


例如,如果我們可以通過私域流量來銷售產品,只要我們銷售的產品不差,售後服務沒問題,粉絲就可以從從1到100,從100到300,500,1000,甚至更多。


我們現在的人很喜歡說個人IP打造,說的就是通過通過網絡放大自己的某一個標籤(技能),然後通過渠道放大影響力發展自己的支持者,然後變現。


我個人覺得個人IP打造和K.K的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是相通的。


都是需要有一項技能(是別人需要的,會買單的),再通過網絡渠道去擴散,找到自己的粉絲,讓其中部分認可自己的才能,價值觀,最後變為鐵桿粉絲。


怎麼做?我們首先可以通過內容擴大我們的影響力,然後通過社群來培養鐵桿粉絲,最後再通過商業手段來實現變現。


當然了,鐵桿粉絲不是說永遠都是原來那一千個,而是會變動的,有人會脫粉,也有新人會加入,這個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


最後,值得一講的是,無論是1000粉絲理論,或者是20/80理論,發展粉絲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商業目的。


只有最終的商業目標實現,我們的理論才算是運用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