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一本好書,你把它讀一萬次,它並不能改變你的氣質,它唯一可以改變的是你的思維!”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書籍只是一種精神的糧食

前言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就有人說:“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句話不能不說很有正能量,它鼓舞了很多在困境中的人奮發學習,甚至有的人因此改變了命運。

不過,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句話並不符合事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人的氣質因為讀書而改變了。

氣質,一個被誤解的詞語。

氣質,它顯然不是中國文化的本土詞彙,它是一個心理學的術語,一個外來的詞彙。

氣質是表現在心裡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

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到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的。

很明顯,氣質先天已經形成,人一出生就基本定型,很難改變的。

氣質表現為:有的人好動、有的人文靜、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喜歡與人來往等等。氣質與人的外貌是兩回事,根本不同概念

不同的氣質沒有高低之分,不能說好動的氣質比內向的氣質好。

氣質同樣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每個人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某方面的成就。

例如,內向的氣質在做生意方面沒什麼優點,但是在下圍棋方面,它又是很好的優勢。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氣質是一種穩定的心裡特徵

氣質與外貌

由於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我們認為氣質就是外貌。我們常說:這個人很有氣質,指的是這個人外貌不錯,很吸引人。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氣質美女是網絡常見的詞語,但是這只是指外貌,而不是人的心理。

在現代,外貌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改變,但是手術不能改變氣質。

正是我們很多人錯誤地把氣質和外貌畫上了等於號,所以才出現了“讀書可以改變氣質”的說法。

讀書與氣質

在中國,不少人相信:“讀書可以改變氣質。”

他們的理由是:由於讀書的緣故,思維得到開發,人的精神面貌為之改變,舉止投足之間由原來的粗鄙轉為高雅,於是人們認為讀書改變了氣質。

支持這種說法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時代的呂蒙。粗魯的呂蒙文化素質低,在孫權勸說下,讀書學習,最後變得談吐文雅,連文人魯肅都佩服不已。“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就是形容讀書改變了一個人。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可是,呂蒙改變的只是思想,並沒有改變樣貌,也沒有改變他內心的氣質。呂蒙依然好動,只是在嚴肅的場合裡,他知道了儒家的行為規範,符合所謂的君子之道而已。

我們來看看一些相反的例子,有的人就算他學富五車,所謂的“氣質”(外貌)沒有絲毫改變。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

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文章禪意幽深,文筆雋美,可是他不是美男子。他常年在深山修心養性,琢磨學問,可是在世人眼裡,他依然沒有文學家的“氣質”。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年輕時代的照片,長得很帥氣。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老了之後的海明威,依然帥氣,只是留了鬍子。

原來長得帥氣的人,不管有沒有讀書,他都帥氣,都有世人眼裡的“氣質”。

原來是不帥的人,怎麼讀書,在世人眼裡,都是沒有“氣質”。

世人這種把外貌跟氣質掛鉤的偏見,導致很多有學問的人被人誤解,遭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例如,孔子對前來求學的澹臺滅明(子羽)不理不睬,只因子羽長得醜。子羽只好離開孔門,自學成才,成為楚國一方大儒,追隨者眾多。孔子後來感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一個善意的謊言!

澹臺滅明

後記

氣質是一個人先天形成的心理特質,一般不會改變。氣質沒有好與壞的劃分,只是不同而已。

由於語言使用習慣的偏差,很多人把氣質等同於外貌,因此產生了很多誤解。

讀書可以改變思想,但不能改變氣質,思維的高深與外貌沒有關係。

☞一個人無論外貌是醜是俊,我認為都要讀書。讀書可以明理,雖然改變不了外貌,至少讓我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